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碳资产系列3——碳资产的三要素模型

2021-10-04 06:56 作者:舍得低碳频道  | 我要投稿

昨天和大家分享了碳资产系列的第二部分:“碳中和”背景下的碳资产(二)


今天和大家分享第三部分:碳资产的三要素模型

1、碳资产模型构建

2、数据:高质量的碳排放数据是基础,MRV体系是碳市场平稳运行的基本要素

3、技术:大力发展减排潜力高的低碳技术,开发标准决定碳资产估值

4、交易:完善交易规则提升碳资产价值,激发市场活力

5、“碳中和”加速企业“净零碳”,凸显碳资产稀缺性

6、随着“脱碳”进程加速,减排量需求增加,碳资产规模增加



1、碳资产模型构建


不同利益相关方对碳资产有不同的解读和定义, 如政府定义,碳资产是指碳排放单位所有在低碳领域可能适用于储存、流通或财富转化的有形和无形资产。


国际机构认为,碳资产所涵盖的范围应当包括任何能在碳交易市场中转化为价值或 利益的有形或无形财产。


围绕估值和建模的学者指出,碳资产可归为配额碳排放权,自愿碳减排量以及其他衍生品。以碳排放权为出发点进行扩展外延,碳资产的衍生品可进一步细化包括 碳期权、碳期货、碳保理、碳债券等 。


我们将碳资产界定为以碳排放权益为核心的所有资产,既包括在强制碳交易、自愿碳交易机制下产生的可直接或间接影响组织温室气体排放的碳配额、碳信用及其衍生品,也包括通过节能减排、固碳增汇等各类活动减少的碳排放量,及其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碳资产的价值。


进而,碳资产价值影响因素可主要归为三大方面, 构建碳资产三要素模型(图7)。



2、数据:高质量的碳排放数据是基础,MRV体系是碳市场平稳运行的基本要素


碳量永恒的理论 “ one tone of CO2 equals one tone”,碳排放核算是一切有关碳减排策略的基础。通过收集历史碳排放数据,确定基准值,结合未来发展计划(例如产量、投资)能够预测未来碳排放路径,并开展成本收益分析。


碳排放数据的准确性不仅关乎一家企业的碳交易行为、所持有的碳资产价值,甚至关乎企业价值。碳交易机制的重要工作之一便是建立MRV体系,强调依据“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的原则和技术体系进行管理、报送和核验,保证碳配额发放与清缴的合理有效。


监测是指企业按照统一的方法监测与核算自身的碳排放量,不同行业具有不同的技术工艺及设备水平,能源消耗计量方式和统计口径。


报告不仅支撑碳市场配额分配与履约,其精细程度的提升也有利于企业挖掘减排潜力。


第三方独立机构的专业核查则确保了实际排放数据的真实、准确、完整。


随着全国碳市场的展开,生态环境部等主管部门也将构建“国家-省级-市级”三级监管体系,持续加强对于碳数据质量管理的保障。基于精确的碳排放数据,企业能够先行识别自身生产经营过程中的重点碳排放环节、评估和分析减排潜 力,也能够预判碳市场履约和碳资产交易需求,从而更好地部署减排目标、提高碳资产管理质量,为企业低碳转型决策提供依据。


3、技术:大力发展减排潜力高的低碳技术,开发标准决定碳资产估值


中国3060目标意味着在未来的40年间采取快速且坚定的转型措施,这也意味着规定的减排量要通过低碳技术和生产工艺的进步和普及来完成。


当减排需求增大时,技术成本不变的前提下,代表边际减排成本的碳价则预期升高,气候资本即投入有更高减排潜力的技术。


无论是国家、区域还是企业,碳中和实现路径都可以归为减排控制和排放移除两个视角。


其中,减排控制涉及减少、替代两类技术,即通过高能效循环利用等减少碳排放,以及使用可再生能源、绿氢等零碳能源。


排放移除包含工业上的物理捕集和自然方式的固碳增汇两类技术。在节能减排和可再生能源发展上,中国投入较早并已取得显著成就,可再生能源和节能项目减排 量也已成为自愿碳市场主要类型。目前,排放移除技术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需要市场化机制提升此类碳资产价值,包括将此类技术纳入碳资产开发标准。


工业手段:据研究,2060碳中和目标下中国对碳捕集、利用和封存技术(CCUS)需求为:至 2030年0.2亿~4.08亿吨/年、至2050年6亿~14.5 亿吨/年、至2060年10亿~18.2亿吨/年。但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已投运或建设中的CCUS示范项目总捕集能力300万吨/年。未来CCUS技术用于碳中和还要依赖于技术的逐渐成熟和成本的不断下降,包括将CCUS纳入碳市场,通过碳资产收益弥补当前成本较高的痛点。


自然手段:国际组织报告分析表明,到2030 年,全球NBS减碳潜力高达238亿吨/年,其中约一半(113亿吨/年)的成本低于100美元/ 吨,且具有良好的吸碳固汇效果,但此类项目的尚未完全被现有碳市场机制所覆盖。目前林业碳汇项目签发率低,海洋和湿地碳汇方法学有待开发和完善。因此,需要支持NBS项目方法学的开发应用,通过完善开发标准提升自然碳汇的估值,激励气候资本投入该领域。


4、交易:完善交易规则提升碳资产价值,激发市场活力


有效的碳交易市场将释放统一的价格信号,一方面激励企业开展节能减排,另一方面引导企业参与碳市场交易,从而达到优化企业碳排放资源配置、降低全社会减排成本的目的。


碳资产的价格随着市场供需的变化而变化,同时,也受到政策预期稳定性、政策干预措施、市场交易制度、交易产品丰富性及企业内部决策机制等不同因素的影响 。


政策是影响碳市场供需的重要因素,一级碳市场决定着碳资产的供给。在强制碳市场,碳配额由政府发放,其纳入门槛设置(纳入行业与控排企业的多少)、总量设定(配额发放的宽或严)、配额分配方式(免费或拍卖)、配额有效期(是否允许结转)等都直接决定了市场的供给以及初始成本。


如欧盟EU-ETS的前两个阶段,由于不合理的配额发放设计导致配额大量盈余,市场碳价格始终在低位。此外,价格控制(如设置价格下限、采取市场稳定储备机制稳定价格)也将直接影响市场价格。在自愿碳市场,减排量签发的数量、速度以及类型直接影响供给。过去一年中国碳市场CCER价格持续上升就与CCER暂缓密不可分。


经济是影响碳市场供需的另一大因素。经济形势上升时,工业、电力等高排放领域生产需求上升,必然导致碳排放增加、碳价上涨。反之 ,如欧盟在 EU-ETS 第二阶段 ( 2008- 2012)出现的欧债爆发碳价暴跌近零,以及 2020年碳价受疫情影响暴跌,都与经济疲软、碳资产需求减弱密切相关。


市场交易制度上,抵消机制作为强制碳市场的灵活履约机制,其比例设置的高低影响市场供需进而影响碳价。市场主体尤其是投资者的准入规则及管理方式也将影响碳市场流动性,市场开放程度越高、交易产品尤其是衍生品(如远期、期货),越多元,碳市场就越活跃。交易机构竞价方式(单向或集合)、日涨跌幅设置等具体交易制度也将影响价格波动。


此外,企业内部决策也影响市场活跃度。中国碳市场试点时期很多区域碳交易不活跃、集中在履约期附近就与诸多控排企业没有将碳资产视为可以主动管理的资产密切相关。


5、“碳中和”加速企业“净零碳”,凸显碳资产稀缺性


2018年以来,超过130个国家和地区提出了 “碳中和”的目标或愿景,其中大部分计划在2050年实现。随着国家和地区碳中和承诺的推进,领先企业也积极参与碳中和以及净零行动中。


近两年, 加入SBTi(科学碳目标倡议)和承诺净零的公司飞速上涨(图8)。



根据统计,加入联合国 “奔向零碳(Race to Zero)”倡议、做出净零碳承诺的公司到 2030 年碳减排目标量达到 825MtCO2e , 到 2050 年碳减排承诺达到 4064MtCO2e,企业净零碳承诺贡献减排量累计可达5Gt 。


企业在选定减碳目标实践路径后 ,将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减少碳排放。对于正常运营过程中实在无法避免的碳排放,只能通过移除或抵消手段解决,即借助物理捕集或生物固碳手段移除碳量,或购买自愿减排量进行抵消。


“净零碳”驱动下,未来10至30年内,全球自愿减排交易需求量有望大幅增长,到2050年最多可增加到100倍,达到每年 7-13Gt。但是,预测未来自然气候解决方案(NCS)和碳减排项目能 提供的碳抵消量却相对有限,且考虑到大部分基于自然气候解决方案项目所处地区碳市场体系不成熟,科技相关碳清除类项目的成本高昂等因素,其中可能只有不到一半的减排量能够最终进入碳供应市场,碳市场可能面临有效供给不足的局面。


6、随着“脱碳”进程加速,减排量需求增加,碳资产规模增加


随着“脱碳”进程的加速,相关行业、产业以及企业主体对碳减排的需求增加,既有的减排技术无法满足需求,只能通过更低碳的技术、更先进的生产工艺来实现。如图9所示,A、B、C、 D、E分别代表不同的减排技术,横轴代表其各自的减排量R,纵轴代表其各自的边际减排成本。



当社会的减排需求从R1扩展至R2,对应的碳价格也从P1上升至P2,使得高成本的减排技术获得支持,整个经济层面的碳资产规模从面积1扩展到面积2。碳资产由面积1到面积2的过程尚面临诸多挑战,尤其体现在碳资产的三大影响要素上,即数据、 技术和交易。


碳资产系列的第三部分的内容就分享到这里,明天和大家分享第四部分的内容:碳资产管理的现状问题和破局之道(一)


快车通道:

碳资产管理,你了解多少?

碳资产管理的本质是什么?

绿电:新能源发电为何引发资本市场如此剧烈反应?

从“限电”看双碳时代的趋势性机会

不再新建境外煤电项目,对我们有什么影响?



碳资产系列3——碳资产的三要素模型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