ねぇ,今から晴れるよ(二刷感受)

二刷结束,感受颇多。相比于一刷时,可以关注到更多的细节与彩蛋,其实我觉得新海诚的电影是很适合二刷或者多刷的,无论是秒五,言叶,君名,第一遍看剧情,欣赏画面BGM。而第二遍则去深入挖掘作品内部的东西,或者发现彩蛋,因为当你拥有了一个大致的框架后,你才可以更加细致的去观看细节。此外,我觉得诚哥作品的后劲真的很足,第一遍刷可能不会感觉怎么样,但是看完后的几天你的脑中会情不自禁的回忆起剧情与人物,然后你就会开始思考作品的表达,于是二刷似乎就理所当然了。我看见有人说诚哥的作品不好看,内容太单一,不知所云,其实就我而言,我认为诚哥的作品很强调“共鸣”。他的早期作品例如秒五,其中有多出留白,故事线并不完整,但是好评不少,我也很喜欢。为什么?或许因为我们都拥有一份为残酷现实所迫的触不可及的感情吧?拥有类似回忆的人会不自禁的将自己的记忆与内容融合,最后成为了一个只属于他自己的故事,所以会很喜欢诚哥的作品。而如果你没有相似的记忆,这样得留白会给人不知所云的感觉,自然不会觉得很好。这也应了一句话“一百个人心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诚哥他仅仅讲他想要说的表达给观众,只等待那同样经历的人去品味。这些就是我对诚哥早期作品的看法。
说了这么多还没有说到天气之子,因为我二刷之后想的还是比较多的,在一刷的观后感中我也对我当时的吸引力绝对是致命的已经谈到了一些。在谈天气之子之前,不得不说一部可以称为“姊妹篇”的封神作,君名。三年前君名真的可以说是横扫日本和中国,我当时在上映前就已经刷了7遍,上映后更是补票二刷,一共算下来刷了15次,可能有人会觉得疯狂,但是对于那时候的我来说,这样一部如此集奇幻,爱情,青春的电影。试问当时有几部动画电影可以集史诗级画质,神级BGM还有新颖的剧情于一体呢?再者君名的受众人群还是相对挺广的,所以封神理所当然。但是如果和诚哥早期作品相比,我觉得少了一点东西,那就是那些思考的空间,那种留白。对我而言,我觉得它表达的有一些直白,表达的是高中生那种纯朴的感情,与羁绊的关系。(当然有些剧情我也不太记得)它作为一部商业片无疑是成功的,但是和诚哥早起的作品还是有一些区别的,但是这样的好处就是更多的人会去接受这种世界观,因为故事清楚,而感情也是大众化的。说到这里,天气之子自然就引出来了。天气之子和君名是姊妹篇是有理有据的,不说画质同样精良(天气之子对雨滴的刻画已经超越言叶达到巅峰了),同样动人余音绕梁的BGM,深入人心,同样的高中生恋爱。但是两者剧情的设计缺有很大差异,君名的剧情更加波折,而最后又是那种英雄主义加上大团圆的结局。天气之子则是简单的都市高中生恋情加上可以改变天气的超能力最后男主救女主而淹没东京的故事(其实因为男主行为而淹掉东京这个观点我并不是很赞成),相比君名曲折的剧情,天气之子的剧情真的显得有些平直,平铺直叙的感觉。除了最后的结局出人意料,其他似乎都平平,最后的煽情还有一些生硬的感觉。所以我看到很多批判这部电影的人就提出了一个缺点,就是铺垫太长,这一点我在二刷的时候确实看出来了。前面铺垫过长导致最后男主和女主之间感情升华的戏份遭到了严重压缩,虽然最后诚哥连用两个BGM想要节奏慢一点,但是效果甚微,所以煽情有些生硬,导致我眼泪打转却差那么一点才会流下来。其次最后男主为了女主而任由东京被淹的设定更是让许多人无法接受,因为我们看过太多牺牲一人而换来集体和平的电影。所以就这两点还有其他,导致这部电影的口碑两极分化极度严重。
到这里你有没有想到什么?对的,诚哥早期的作品就是分两种人,一种是喜欢,一种是不喜欢。那么天气之子是不是一部需要共鸣才觉得好的电影呢?我觉得不是。首先,君名的成功当然让诚哥知道商业电影应该怎么去拍,因为他不再是当时小导演可以自己随心拍,而是要尽可能的扩大受众人群。其实君名的人群主要还是偏向青少年,但天气之子你如果细细品味,你会发现他表达的东西很多。现在许多青春系的动漫电影很喜欢把中学懵懂纯洁的情感作为主题,借此来让人们共鸣,比如烟花,昨日青空等,但是看的多了会发现真的基本都是一样的,一部好的电影一定不能只有一个主题。胰脏里对生命死亡的思考,声之形里对救赎的定义,内心想大声呼喊里如何走出自己的世界这些主题才能让一部动画电影真正的升华。而天气之子,我觉得它就在这么做。我们先从男女主的爱情出发,他确实是在讲一个boy meets girl的经典故事,但是我们可以看见男主女主的成长与担当,当他们终于明白自己是不能改变世界的时候,他们真正的长大了。(关于女主改变天气的能力,我会有一个自己的解释),全文许多地方无论是神社的老人,还是之后东京被淹后的大叔,他们传达的意义都是你们不要太过认真认为世界是被你们改变的,人类对于自然来说太渺小了 不过是沧海一粟(巫女壁画是800年前画的,东京本来就是海,直到200年前),当你明白这个道理,你就会学会适应这个世界,那时其实一切都是正常的,一切的所谓千年难遇不过是已人类的主观意识决定的。电影中三年后东京被淹人们正常上班,孩子们正常嬉戏都表明生活还在继续 一切都没有改变。此外,男主和女主还有夏美和大叔都可以理解为处于社会底层的人们,新海诚把目光聚焦他们,或许也是希望社会可以多给他们一些帮助与关怀,看见男主和女主最后被迫逃亡,还有女主和男主为了生活辛苦奔波的场景我真的无奈又心酸,可是现实就是这样,甚至还会更加残酷。再者,男主也提到过天气会改变人们的心情,所以这里天气甚至可以抽象化,但是这里我暂时不太会深入,就不谈了。从男主的方面来看,从小说看是一个叛逆期少年因为家庭暴力而离家出走,这里是否需要涉及一下家庭教育问题呢?还有像大叔那样乐意助人的人,一生都那么专一专情,这就是我们应该学习的,表面坚强,其实内心还是很脆弱的。当看到男主被抓,不得不面对现实时 他挺身而出,赌上一切去追逐自己想要的东西,不一定就是阳菜 更是自己曾经的那一份悔恨 那一刻,他真正走出了自己,走出过去,选择了抓住当下。
最后来谈谈最重要的问题吧,为什么男主会选择拯救女主而不管东京?其实这个问题应该很好理解吧,对于男主来说,女主为他带来了希望,她就是他的100%晴女,她带领他走出了黑暗,给他好天气的同时 让他明白原来世界上还有那么多美好的东西,男主在开头一直在重复“东京好可怕”难道还不能想到什么吗?生活很疯狂 就像大叔说的一样,但是只要拥有晴天,拥有一个可以为之奋不顾身的人,那就和生活疯狂到底吧。拥有一个可以为之奋不顾身的人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你们有过吗?而阳菜对于他来说就是阳光一样的存在,他为什么又凭什么要为了东京人们的晴天而放弃自己唯一的晴天呢?这是不公平的,于是他的行为似乎就可以理解 换做是我,我依然会这么做。
从上面这些可能是我yy的东西我们可以发现,诚哥这其实是一次真正的创作,他可能是在试着把他的早期作品风格与商业电影结合起来,可以涵盖更多的主题与内容,让人可以每一次都有不一样的感受。但是这样的尝试毕竟是有风险的,剧情的构思相对就比较难,只能平铺直叙,才能尽可能的包含更多,但是结果又是节奏比较紧,最后升华不得不仓促,电影和电视剧(番剧)不同,番剧可以多出铺垫,然后各自升华,或者甚至可以用多季来铺垫表达,会让人感觉很完整。但是电影因为时间的限制,特别是动画电影,想要做好这一点真的很难 这也就是为什么短篇小说是最难写的,如何用最短的章节讲想说的话表达好,这是一门艺术。诚哥得这样一次常识总体还是可以的,我觉得他可以做的更好 期待他的下一个作品,我再看看自己究竟是YY还是确有其事。没错,我喜欢这部电影很大程度就是因为天野阳菜,我就是馋她的身子(坏笑) 完美女友标准,完全没有能力拒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