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而知】分钟神经学04:为什么蓝光LED有碍睡眠?


我们来做个小测试,大家平均每天睡前花多长时间刷手机呢?可以打在公屏上。什么?你说再玩五分钟就睡觉,你是在骗你自己,一般情况下都是越玩越精神。
为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就要请出今天的主角,ipRGC。
除了我们前面讲过的视锥视杆,还有那么一种感光细胞隐藏在一大群节细胞中,科学家们把它叫做“内在光敏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真费劲,我们简单把它叫做“感光节细胞”,也就是所谓的ipRGC。

感光节细胞既能直接感光,也能够整合视锥视杆接收的光信号。它们感光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让你看到这个世界,而是让你感受这个世界。也就是所谓非成像视觉,其中最重要的,叫做昼夜节律。
感光节细胞将光信号转化为神经冲动传递给下丘脑的视交叉上核,也就是图里所谓的SCN。SCN是内在节律中枢,通过阳光来调控人体24小时生理周期。当然它涉及面非常广,我们今天只讲一种激素叫做褪黑素,如果你对褪黑素不了解,那早年不收礼的广告你一定看过,收礼只收那个啥,我们没必要q到它们。褪黑素就是它的主要成分。

褪黑素这东西,据说有助于睡眠,如果宣传的是真的话,至少为了它我没少熬夜,实际上口服褪黑素的效果很有限。不管怎么说吧,在动物体中通过SCN的调控,白天几乎不分泌褪黑素,在夜间分泌量达到峰值。而且我们可以看到,随着年龄增大,这个峰值在降低。为什么老年人缺觉,这也是一方面原因。
那么好,如果你在睡前抱着手机的话,ipRGC不断地被刺激,会将神经冲动传递到SCN,进而抑制松果体合成褪黑素。导致夜间褪黑素不再积累,大脑会认为现在还是在白天,所以就异常亢奋,让你以为自己还能再战一个通宵。

IpRGC的最大吸收峰大概在460-480,对蓝光最为敏感。好死不死,和自然光不同,LED的白光,是蓝光激发荧光粉复合形成的,蓝光比例相当高。手机和LED灯能够抑制80%的褪黑素分泌,你以为的脱发、发胖、骨质疏松、性功能障碍、甚至某些肿瘤发生是怎么来的?自己好好想一想,不睡觉的后果。
那么怎么办呢?各种各样的论调都有,什么蓝光过滤,什么夜间模式,什么吃褪黑素等等等等。我们不去评价效果,那是医生的事儿。但是我想说的是,最优秀的办法,只有四个字,早睡早起。

心理学上有一个理论叫做认知失调,简单讲就是人会把已知的危险合理化,然后认为它不是危险。有人觉得为了保障睡眠时间,我可以晚睡晚起嘛。确实你可以,但是,太阳每天照常升起。当你熬夜熬到觉得已经不困的时候,恭喜你,你离死神又近了一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