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不值得骄傲,亲密是一种能力【性学07】

孤独与存在
根据存在主义心理治疗师欧文亚隆的观点,大部分人或多或少,或早或晚在人生中必然会面对的一个议题便是孤独。首先我们需要去做一些区分,孤独分为三种,分别为:人际孤独,心理孤独和存在孤独。

人际孤独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一切与人际交往相关的一种心理状态。当人们陷入一种不想要跟他人去分享自己的心事,认定即便是说了旁人也不能够去理解的状态的时候,我相信在这个信念里面或许有一些更深层的故事是我们需要去看见的。造成人际孤独的因素非常的繁杂,做为独立的个体,我们的个人经历以及那些独一无二的人格特征都让探究的过程变得独具个体差异性,但是我相信如果个体有足够的动力去寻找跟探索它的根源,在了解它的过程之中,改变也在不知不觉的发生。

在现实社会之中,我们当中大部分的人都需要去伪装自己以至于达成更好的适应社会环境的特定需求。假设在过往经历之中因为各种现实的因素,我们太过于自动化的去压制自己真实的诉求跟欲望,那么就会给个体的心理造成一种错觉,即自己的真实需求并不重要,严重的甚至无法辨识自己的“真实”以达到认同于环境,融合于环境的适应性目的。而面对这样的情况就非常容易让个体陷落于第二种孤独之中,心理孤独。如果这样去理解的话,我们当中的每一个人可以说,在某一个时刻都有陷入这样的孤独的可能性,无所聊赖的公司聚餐,侃侃而谈的家族聚会,等等。

如何去面对这种类别的孤独呢?
我们需要去问自己这样的问题“此时此刻,你最想做的是什么呢?” 如果无法有精确的回答,那么就需要个体进行更多的探索。我们需要更多的去了解自己,在漫长的了解的过程中坚持不懈的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在这期间我们会被无数社会中的其他因素搅动,例如前文中提到的社会性认同,其中包括家人,朋友,各种媒体,文化中的显性影响。

那么如何鉴别“真实”的自我的需求呢?不如问问自己,什么样的环境,什么样的地点,什么样的事情能让你最舒服呢?不做任何评价的,安静的,停留在这样的环境之中,只是去体会自己的感受。反之亦然,问问自己,什么样的环境,什么样的地点,什么样的事情让你心神不定,焦虑不安?按照自己的速度,慢慢的去探索,那个真实的自我就在不远处等待与你相遇。

接下来我们再来谈一谈那种如空气般弥漫在生命中的孤独感- 存在孤独。一方面当我们从襁褓之中的婴儿成长为一个需要独立面对一切的成年人,我们开始意识到做为一个人的那些脆弱跟限制。那些林林总总的无常,逼迫我们直面人生中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做为一个人,我们的内心中的责任感时时刻刻的提醒着我们去掌控自己的人生,从而凭空抛出另外一个议题“我选择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呢?“ 我们由此陷落在无尽的选择焦虑跟失控的恐惧之中。

作为一个个体,意义这个词是可以有无穷的定义的,那么根本就还是回到那个”真实的自我“之中来探索意义。当我们可以看见我们的真实自我,从而发展出那些符合”真实“定义的关系,我们便可以更好的去整合自己的社会性自我跟真实自我的不同需求。而最终这个整合的实现,会给个体带来无尽的支持性力量,加拿大心理学家Albert Bandura关于自我效能的论述充分体现了关于个人的精神力量在有限的社会环境中所起到的不同影响。

最终关于孤独,关于人生的意义的命题还是会回到个体,回到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