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正气丹心耀古今
【转载】团结出版社 [强国号发布内容]
发布时间:2021.8.16
摘自团结出版社《中国历代名臣故事》
少年壮志
文天祥生于江西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他的祖父是一个忠厚老实的人。在文天祥出生的时候,祖父做了一个梦,看见一个小孩,从云中下来落在他的家里。所以文天祥生下来以后,他祖父高兴得很,取名“云孙”。
文天祥年少时在乡下念书,有一天,他同家人到学宫里去祭孔子,那祭祀的礼节是很隆重的。文天祥深受感染,他看到学宫里有庐陵地方的先贤—— 欧阳修、杨邦义、胡铨等人的塑像,大人们把先贤的事迹讲给他听,文天祥感动地说:“将来我死了之后,如果不同这些先贤一样,塑像站在学宫里,就不算大丈夫。”
文天祥作文章从来不打草稿,总是一气呵成。当时的考官王应麟看了他的卷子赞叹道:“此卷,古谊若龟鉴,忠肝如铁石,臣敢为得人贺。”那时候,文天祥只有20岁左右,同时他的弟弟也登科了。
悲愤弃官
文天祥正处在一个内忧外患的时代。自从高宗南渡以后,只剩下可怜的半壁江山!那时的朝廷,正同一所破房子,在凄风苦雨中飘摇着。
在这样艰难的时代,朝廷里却多是坏人得势。来了黄潜善、王伯彦两个奸臣,宗澣和李纲两个忠臣便告退了;用了秦桧,岳飞便被杀了;用了韩侂胄,太学生立刻被杀了十多人。一时正义消沉!文天祥正处在贾似道专权的时代。文天祥虽然是一个小官,却富于爱国热血,处处留心国事。
宝祐六年(1258),蒙古兵进四川以后,接着把广西、贵州都占据了,更派重兵向两淮及长江上下游进兵。江西不保,武昌也被围了。那里的老百姓,在蒙古人的铁蹄下,任人宰割。有一个太监董宋臣,请皇帝迁都四明,以避敌锋。
文天祥听见迁都的消息,上疏请斩那些专权误国的臣子和干政的太监。可上疏之后却如同石沉大海,他于是辞官,回家隐居了。
理宗死了之后,度宗即位,文天祥做了尚左郎。不久,文天祥的意见又同奸臣贾似道不合,免官回家了。他回家之后,仍然心系国家,在文山上面,造了一所小房子,在那里闭门读书,隐居求志,为将来效力国家做准备。
勤王救国
度宗咸淳九年(1273),文天祥出山了,为湖南的提刑。
他勤政爱民,百姓都非常感激他,奸臣贾似道却十分妒忌他。
那时,元兵得了襄阳,接着又转攻郢州。郢州的守将张世杰预先在汉水南岸暗置了炮弩,各方面都布置得很好,所以元军没法得逞。
元兵到了临安以后,丞相陈宜中实在想不出办法,遂诏告天下的“勤王”兵。文天祥听见这个消息,一心想要救助王室,便什么也不顾了,就约了几个豪杰,又结了溪峒的山蛮,各处士民纷纷响应,没几天,已经招集了三四万人了。可是受奸人鼓动,朝廷竟不许他们打仗。
后来京师的情形更危险了,朝廷没办法,为了要保全性命,只得急诏文天祥率兵进京。文天祥的朋友劝他不要去,他却坚决以身报国。
王爚、陈宜中拜文天祥为兵部尚书。文天祥从吉州发兵,八月到了阙下,驻兵在西湖上。十月朝廷命他遣兵到常州去解围,朝廷因为独松关地方很危险,又叫他赶快带兵去,文天祥怕走了以后,平江便空虚了,所以想两面分守。朝廷不肯答应,文天祥没法子,只好弃了平江,转到临安去了。他走了不到三天,平江便落在元人手里了!
身入虎穴
那时,元将巴颜已经攻到临安附近了,朝里的官僚走的走,逃的逃。文天祥便倡议以下数事:
第一,送吉王、信王离京,一个到闽,一个到广。万一国家有变动,吉王、信王可以在闽广再立起来。
第二,送福王或是沂王到临安去,以安定人心。
第三,请帝后秘密躲到别的地方去,因为从前徽帝和钦帝被金人捉去,受了许多污辱。
第四,将京师的义士20万和城内外数万军人联合起来,由张世杰带领,再和元军决一死战。
他的奏折陈呈上去,朝廷只照办了第一件事,其余的全不采纳。等到元军逼近了,城里的兵将也守不住了,大家纷纷投降。朝廷这才想起文天祥,又命他到军前去解围。文天祥到了元军阵地,巴颜起初在文天祥面前示威吓唬他,文天祥却从容地说:“我是宋朝的状元宰相,富贵也算达到极点了,所欠缺的,不过以死报国罢了!你就是把刀放在我眼前,我也不怕,你何必恐吓我呢?”
巴颜听了这些话,不觉对他生起敬佩之意,连呼:“好男儿!好男儿!”巴颜知道文天祥是忠义之士,所以不肯放他回来。后来巴颜改临安为两浙大都督府,又叫各州县来投降,把文天祥的勤王兵全部解散了,把帝后赶到北边去,可怜南宋便亡了。
京口逃难
文天祥一想到宋朝已经灭亡,自己一定会被带到北方去,与其受敌人的侮辱,不如自我了断。于是想写信给家中料理后事。后来又觉得吉王、信王都在外面或可再立,便打消了这个念头。
大家要渡江的时候,随从中有个叫余元庆的,他遇见一个老朋友,是替北军管船的。余元庆便送了他一千二百两银子,希望他找一只船来,放文天祥逃走。那人虽然是管船的粗人,却很顾大义,他说:“我替大宋放掉一个丞相,是好事,难道一个丞相只值千两银子不成?”
他坚辞不受,并预备了一只小船等待着。晚上,余元庆想了一个计策,于是对看守的人王千户说:“明天过了江便是北方了,我们南方人离开家乡越来越远了,不如趁此机会买些酒来喝,大家醉饱一番吧。”
王千户满口应允,于是大家欣然地吃着酒菜。等他们都醉了,文天祥便换了衣服,悄悄地逃到甘露寺下,匆忙上了船,逃走了。
那时真州的守将是苗再成,他很高兴迎文天祥进城。文天祥到了,大家才知道国家已亡了,都感愤流泪。大家认为两淮的兵力本不差,现在既然丞相来了,在这个月便可连兵大举把江南收复。文天祥写信给李庭芝、夏贵庭,可是李庭芝反疑心文天祥没有走脱的道理,说他定是受了元人指使而来的。李庭芝便命苗再成把文天祥杀掉,苗再成不忍心下手,就放走了文天祥。
这时候,忽然来了50个人,说是来护送文天祥的。文天祥想了一想,说:“你们送我到扬州去吧,我想见见李制使,将这回的事说说明白,再谈复国的事。”他们到了扬州,走到城门边,便看见了一条告示,正是要捉拿他。护他一起来的人,很多都害怕离开了,文天祥没办法只能又离开扬州,转到高邮去了。
不幸被捉
德祐二年5月1日(1276)吉王在福州,得文天祥上表劝进,即位为帝,召文天祥为观文殿学士侍读。文天祥到了福州之后,又拜他做右丞相,因为他的意见同陈宜中不合,所以他不敢拜命。于是派文天祥做枢密使统领诸路军马,发行都,出剑南,号召四方。次年三月收复梅州,才和母亲、妻子、兄弟相会。自从江西失陷以后,文天祥同他的家人,已经好几年不见面了。
此时军中瘟疫流行,文天祥的母亲和儿子,都染了瘟疫死了。但文天祥并不以家破人亡减少他的爱国热忱。那时盗贼刘兴、陈懿在潮州一带为害,文天祥带兵,进据潮州,把刘兴杀了,陈懿逃了。
后来元朝的张弘范,带了大军向潮州进攻。可恨那大盗陈懿竟用船接济张弘范的水兵。那天,文天祥正在营里同许多人吃饭,敌人从五坡岭攻进来了,文天祥想这回一定是没有退路了,于是就把藏在身上的龙脑香吞了下去。敌人把文天祥抓了,他讨水来喝,想快点儿死,没想到,水到肚里,把龙脑香冲到肠里,大泻下来了,他并没有死。
南宋祥兴二年(1279)正月二日,张弘范把文天祥带到崖山去,叫他写信给张世杰,劝他投降。文天祥说:“自己不能保卫父母,却叫旁人反叛父母,我是做不出来的!”张弘范还是逼着他写,他遂写下一首《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那年二月,崖山攻破了。丞相陆秀夫抱着祥兴帝跳到海里,太妃等人也跟着跳到海里去了。将士官僚,不肯投元,一齐投海死的有十几万人!文天祥听到这个消息十分悲痛,还做了一首长歌哀悼他们。
张弘范为庆祝胜利,请大家喝酒。他对文天祥说:“国亡了,忠孝的事情,也已经尽了。你若能为我大元效力,大元的丞相非你莫属。”文天祥听了,流下眼泪说:“国亡了,没法挽救,做臣子的死有余辜,哪里还敢再有二心!”张弘范听了这些话,脸色也变了,他就把情况奏告元世祖,元世祖叫把文天祥送到京师去。
正气长存
文天祥到了燕京之后,元丞相博罗叫他来觐见,侍臣让他下跪,文天祥说:“南方人不能跪。”侍臣用尽法子强迫他,他都不跪。侍臣问他:“你还有什么话说呢?” 文天祥说:“自古国家有兴即有废。帝王将相灭亡惨杀,哪一代没有?我忠心于宋朝,所以到了今天,死便罢了,还有什么话说?”
自此以后,文天祥在兵马司狱中,囚禁四年。兵马司狱里文天祥所住的地方,狭小得很。四面都是泥土的墙壁,窗小屋暗,每到夏天各种气味臭污冲天,大雨淋时床几尽湿,文天祥住了两年的时候,曾做了一首《正气歌》: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
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
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
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
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或为辽东帽,清操厉冰雪。
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
或为击贼笏,逆竖头破裂。是气所磅礴,凛烈万古存。
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地维赖以立,天柱赖以尊。
三纲实系命,道义为之根。嗟予遘阳九,隶也实不力。
楚囚缨其冠,传车送穷北。鼎镬甘如饴,求之不可得。
阴房阒鬼火,春院 天黑。牛骥同一皂,鸡栖凤凰食。
一朝蒙雾露,分作沟中瘠。如此再寒暑,百沴自辟易。
哀哉沮洳场,为我安乐国。岂有他缪巧,阴阳不能贼。
顾此耿耿存,仰视浮云白。悠悠我心悲,苍天曷有极。
哲人日已远,典刑在夙昔。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
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十二月,元世祖叫文天祥来,
问他:“你要用待宋朝的心思来待我,当用你做丞相。”文天祥说:“我为宋朝丞相,安能再事二姓!请赐一死,就满足了。”元世祖仍旧不忍心下令杀文天祥,侍臣都劝元世祖把文天祥杀了,从而成就他的志向。
十二月初九那天,文天祥被召出狱,他经过街市,志气昂扬,一点儿愁苦之态也没有。路上的人看见,莫不悲哀流泪。他被杀的时候,只有47岁。在他的衣带间,找着一篇绝笔自赞: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责任编辑:谭栩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