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世界中古史(侯版):中世纪后期的英国

2021-04-04 19:58 作者:张念君  | 我要投稿

中世纪后期的英国

一、都铎王朝的绝对主义君主制

·亨利七世与都铎王朝的建立(1485—1603)

·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与行政改革

·都铎王朝时期议会与君主的关系

 

英国君主制的新阶段开始于都铎王朝。

1455—1485年,英国历史上发生了一次非常严重的政治危机,其实就是英国的一次内战。兰开斯特与约克两大家族为争夺英国王位的控制权展开了一场厮杀,长达30年。史称“红白玫瑰战争”。因为兰开斯特家族以红玫瑰作为族徽;约克家族则以白玫瑰作为族徽。整个英格兰大贵族也分成了两大阵营,最终大贵族的实力遭到严重的消耗。

1485年兰开斯特家族支裔亨利·都铎在战争中获胜,夺得王位。亨利·都铎就是英国历史上著名的亨利七世,他建立了都铎王朝。

值得注意的是:亨利七世夺取王权得整个社会大环境。一方面英国得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已经发生明显变化,伴随着英国商品经济的日益发展,英国成长起一个富裕的工商业者和富裕农民阶层。与此同时贵族集团发生分化,最明显的是分化出一个经济利益与市场紧密相联的新贵族阶层[明强1] 。这两大社会集团(早期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要求参政议政。但此时他们的力量还比较小,希望得到王权的扶持,来保护自身利益。两大社会集团是亨利七世建立绝对主义君主制的社会基础。

 

原有的英国大贵族集团在红白玫瑰战争中被严重消耗量实力,这有利于亨利七世建立绝对主义君主制,因为大贵族的政治制约力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但是这里不能做绝对的理解,因为红白玫瑰战争结束后残存的大贵族仍然可能构成威胁。亨利七世上台初期英国的内战仍然有被再度挑起的可能。

上述大环境就决定了亨利七世必须采取恩威并举的政策:

1)1486年亨利七世与约克家族爱德华四世的女儿伊丽莎白成婚,并把红白玫瑰结合在一起作为自己的族徽。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两大家族长年的积怨。

2)先后颁布许多法令,要求大贵族必须拆除在内战中建立起来的堡垒,把自己的家臣和士兵解散并遣返。1487年又设立“星室法庭”,设立于威斯敏斯特王宫之中。此法庭不受普通法庭的程序约束,可以在短时间内惩罚有反叛倾向的大贵族。

3)启用新贵族,还委派新贵族负责地方的行政与治安。

过渡:都铎王朝的统治基础是由亨利七世奠定的,此外亨利八世和伊丽莎白一世两位大大强化了都铎王朝的绝对君主制。

亨利八世(1491—1547)继位后有两大举措:宗教与行政改革。

与西欧其他国家一样,英国也存在着教会同世俗之间的矛盾。此矛盾到亨利八世上台后已经尖锐化,在当时的英格兰已经形成一股强烈的反对罗马天主教情绪。其中反对罗马教会的中坚分子就是早期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他们不能容忍教会的特殊地位,罗马教皇在英国  种种特殊权利。尤其不能容忍教会拥有庞大的财产。

在积极建立绝对君主制的都铎王朝也希望摆脱罗马教廷的控制和干预。亨利八世时期,英国进行宗教改革的各方面条件已经成熟。于是亨利八世找到了一个借口进行了自上而下的宗教改革。接口就是罗马教皇没有批准亨利八世的离婚申请。

其实亨利八世是一个正统的天主教徒。马丁·路德在德国进行宗教改革以后,亨利八世还撰文批评路德。罗马教皇还为此褒奖亨利八世是“信仰的卫士”。但是作为在16世纪励志要有一番作为的君主,他头脑中占据第一位的并非是宗教而是政治。他关心的焦点是:怎样使宗教服务于政治,服务于王朝。宗教改革只是时间问题。

他的王后是西班牙的公主凯瑟琳,与亨利八世结婚后只生有一女玛丽。这样都铎王朝便没有了男性继承人。亨利八世实际上看上了一个倾向新教,在法国接受教育的贵妇安娜·博林。亨利八世以凯瑟琳没有生育男性继承人为理由提出离婚。按照天主教教规,天主教国家的君主要离婚需要罗马教皇的同意。而当时的罗马教皇正受制于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查理五世(1516—1556)。被废除的王后凯瑟琳是查理五世的姨母[明强2] ,这就使得罗马教皇无法批准亨利八世的离婚申请。亨利八世便以此事件为借口开始了宗教改革。

从1529年开始,亨利八世多次召开议会通过了一系列法令。这些法令涉及教产、教皇、英国教会权利等一系列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是1534年英国议会通过了著名的《至尊法案》:规定英国教会的最高首脑是英王。同时也宣布保留天主教的主教制度与基本教义仪式。此法案标志着英国教会同罗马教会的最终决裂,也标志着英国民族教会开始形成。

1536年通过《叛逆法》:规定凡是拒绝对《至尊法案》宣誓恪守者都以叛国罪处死。

尽管亨利八世进行宗教改革的手段坚决,措施严厉。但是宗教改革进行的并不顺利。被废王后凯瑟琳之女玛丽上台后又宣布恢复天主教信仰,并残酷迫害新教徒。有一批新教徒被玛丽判处火刑,历史上称她为“血腥玛丽”。

女王伊丽莎白上台后,宗教改革的进程得到恢复。她重申《至尊法案》的权威,同时要求所有的神职人员必须宣誓效忠国王。

1571年伊丽莎白女王授意议会通过《三十九条信纲》。《信纲》一方面吸纳了英国宗教改革过程中确立的各项原则;另一方面又保留了天主教的主教制度、教义与仪式。带有总结性质,至此英国国教会[明强3] 正式建立。

英国国教会以英王为最高首脑,鼓吹“君权至上”。所以相对于新教路德宗和加尔文宗,英国国教会保留了更多天主教色彩。所以16世纪60年代以后,英国国教会的内部就出现了要用加尔文教的精神进一步改造国教会的声音,要清除天主教因素的影响。由此形成了英国历史上的“清教运动”。出现了更激进的宗教改革派别“清教派”,信徒是“清教徒”。可理解为英国加尔文派。

清教徒在要求清除天主教因素的同时也反对专制王权,这一点在伊丽莎白统治后期的议会辩论中看得很明显。17世纪40年代,清教徒正式在英国打出“清教旗帜”发动革命。

思考:都铎王朝时期(1485—1603)议会同君主的关系?

如果从制度上着眼,都铎王朝一系列加强王权的法令都是通过议会这样一个传统的机构通过的。都铎王朝的专制是议会认可的专制。

从实际政治运行的过程来看,议会是由国王控制的,议会从属于王权。原因在于当时的议会仍然是一个非常设的机构,只是在讨论国家大事时才由国王下令召开。虽然中世纪后期英国议会已经有了立法权,但它只是根据君主的建议和意志来立法。所以都铎王朝通过一系列法令总是体现了君主的意图。而能发表自己意见,并不信服专制王权的议员常常受到君主的斥责乃至惩罚[明强4] 。会议通过的各种决议,只有君主有权批准或否决。

都铎王朝统治后期,议会中批评“专制王权”的声音越来越强烈。议会与绝对君主双方力量对比发生变化。

 

 

 

 

 

 

 

 

 

 

二、都铎王朝的重商主义政策

·重商主义政策的基本内容

·英国逐渐掌握海上霸权

·都铎王朝对于英国社会发展的两重作用

 

都铎王朝时期社会经济变革与专制王朝有着明显的互动关系,体现在“重商主义”政策的问题。

都铎王朝时期英国的商品经济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迅速推进,海外贸易显著扩大。(出现了圈地运动)在此背景下英国    都铎王朝通过推行重商主义政策成为英国商品经济与海外贸易的有力推动者。

重商主义政策:保护和鼓励本国工商业发展的一套政策。

都铎王朝推行重商主义的目的:①从繁荣的工商业中获取雄厚的财力。原因是一方面专制王权在加强,服务于专制王权的各种各样办事机构就纷纷成立。随着官僚机构的完善和官僚队伍的扩大,英王就需要大量金钱。另一方面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海外贸易的发展。西欧的各个国家实际上已经展开竞争。竞争有时会导致局部战场,专制王权除了养官僚队伍外还要养军队。因此就要求英王必须有获取  足够财力的能力。②获得专制王权的盟友新贵族和早期资产阶级的支持。

都铎王朝“重商主义”的内容:①限制甚至禁止羊毛[明强5] 的出口,目的在于扶植本国呢绒制造业的发展。②鼓励发展海外贸易。亨利七世对本国造船或者从国外购买大船者每吨奖励5先令津贴。目的在于鼓励远洋贸易,此政策促进了英国造船业的发展。③都铎王朝还鼓励英国商人建立海外贸易公司,所以16世纪之后英国商人建立了一系列海外贸易公司。如1600年建立的英国东印度公司,专门经营好望角以东的贸易。海外贸易公司可以凭借国王发放的特许状垄断某一地区的贸易。

中世纪后期至近代早期,所谓的海外贸易与贩奴、海盗、掠夺、殖民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有时甚至分不清界限。除正常贸易外,   贩奴、海盗、殖民活动与掠夺等都得到了都铎王朝的鼓励和保护。   都铎王朝时期,有一些极其特殊的人物,他们具有多重身份。他们既是海军将领又是大商人、奴隶贩子、海盗头子。如伊丽莎白时期两位著名的人物霍金斯、德雷克。前者是普利茅斯一个船主,也是当时著名的奴隶贩子。德雷克是当时著名的海盗头子。伊丽莎白女王既授予他们贵族的头衔,又授予他们海军要职。

英国海外贸易的扩张势必与16世纪的暴发户西班牙发生冲突。在16世纪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欧美之间海上的控制权是掌握在西班牙手中。当时西班牙拥有海上霸权,西班牙为遏制英国的海外发展,在1588年组织起一支庞大的舰队“无敌舰队”进攻英国。经过10多天的激战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几乎是全军覆没。自此之后西班牙的海上霸权一步步转移到英国的手中。

 

 

 

问题:都铎王朝建立“专制王权”对于中世纪后期近代早期英国社会的作用?

积极作用:通过维护国家的统一,国内市场的统一,推行重商主义政策,保护和鼓励了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通常认为专制王权(新君主制)对于社会由封建向资本主义制度转变起到阻碍作用,这里为何说起到推动作用?首先回到历史本身,然后在重新认识某些概念和理论。都铎王朝“专制王权”(新君主制)的正面作用必须从都铎王朝出现的特殊历史背景来认识。时代环境决定王朝政策。至少在一定时期内,新贵族加上早期资产阶级这样一个庞大的社会集团与专制王王权出于共同的利益结成政治同盟。这种共同利益在于:商人富有、民族强大、国家富裕、称霸世界。在当时的英国,这16个字所代表的背后含义,彼此之间不能分开。没有强大的王权国内无法统一,市场无法统一,海外市场更加无法开拓。商人的利益更加得不到保障。反过来商人富裕,政府才能更富裕[明强6] 。

消极作用:“专制王权”并不能代表英国社会的发展方向。它与新兴资产阶级根本上存在着矛盾。专制王权与新兴资产阶级的合作关系只能是一定时间内的现象,是暂时的。如都铎王朝注意打击大贵族,不断削弱大贵族势力。目的在于消除对于王权的政治威胁。但是并不剥夺大贵族享有的社会与经济特权。所以国王就向这些大贵族提供年金和馈赠,用经济和社会特权安抚大贵族。大贵族只要不对国君构成政治威胁即可。  如伊丽莎白一世手中就握有许多重要商品的专卖权。而且经常把某些商品的专卖权赐给自己的心腹、亲信。这些做法当然不能反映工商业者的利益,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

都铎王朝后期,一些议员就开始在英国议会内部掀起反专制王权的斗争(清教徒的斗争)。他们主要有两大诉求:一方面是进一步消除英国国教会中天主教因素;另一方面就是反对专制王权,反对专制君主手上握有很多的经济与社会特权。这些恰恰是专制王权所不能容忍的,这一矛盾到斯图亚特王朝时期到了一个不可调和的地步。在都铎王朝时期整体上专制王权与新兴资产阶级还是合作时期。

 

 

 

 

 

 

 

 

 [明强1]经营工商业或经营农业,但指向市场。

 [明强2]费迪南、伊莎贝拉

疯女胡安娜(德意志王子)、凯瑟琳(亨利八世)

        查理五世             玛丽    

 [明强3]又称作:英国圣公会、英国安利甘教会

 [明强4]伊丽莎白一世曾经把一位下院议员送进伦敦塔,因为这位议员在下院发表伊丽莎白一世也是普通人,也会犯错的言论。

 [明强5]14世纪时意大利佛罗伦萨的毛纺织原料主要来自西班牙和英国。那时英国对于羊毛的出口限制非常松。

 [明强6]英王早期扶植新兴资产阶级的力量,为自己提供金钱。后随着资产阶级力量的不断壮大,开始提出自己的政治诉求,已维护自身利益。最终在1640年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


世界中古史(侯版):中世纪后期的英国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