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阅读一本书》简评及读书笔记分享(附下载链接及书单链接)

[美] 莫提默·J. 艾德勒 / 查尔斯·范多伦
电子书链接:
https://ebookimg.lorefree.com/assets/file/2019/04/23/212942/10%E3%80%81%20%E5%A6%82%E4%BD%95%E9%98%85%E8%AF%BB%E4%B8%80%E6%9C%AC%E4%B9%A6.pdf
豆瓣链接: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1013208/

简评:
(一).收获与启发:
1.阅读和知识体系的初步形成:
阅读体系的形成,自己尽管有意愿其实读名著或者理论性的书籍不够多,小说、漫画倒是读了成百上千了。而读本书时,自己的知识体系初步算是建立了个框架,对各学科的书有了些简单入门的认识(基于西方,作者不了解东方文化,且初版于1940年出版,2004年翻译为中文)。
2.阅读观念的革新:
“信仰使得这些信徒根本不会发现"神圣的"经书中的错误,更别提要找出其中道理不通的地方”。
对我的启发:振聋发聩!——如果不在思考与客观看待基础上阅读,读的书岂不是都是“经书”吗?确实很多时候自己没有能力或者没有意识去质疑书中的内容,难以发现其中的错误或道理不通的地方!应当引起深刻的反思。
3.阅读技巧的提升:
这是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最近也在看论文,也形成了一些类似的经验,而这本书的价值在于让我实践的经验得到了升华,编程一个系统化的方法(具体见导图)。当然,我也需要尝试将这些技巧结合到读论文当中去,在新的实践中发展形成符合现代的阅读方式,也算是一个继承与发展。尽管年代久远,但这本书关于阅读技巧的部分有跨越时间的力量。当然,作者也说了,任何实用性的书都不能解决该书所关心的实际问题。一本理论性的作品可以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但是实际的问题却只能靠行动来解决。
4.一些醍醐灌顶般的启发:
作者很多比喻很形象,让我有眼前一亮、豁然开朗的感觉,当然,这并不是经常出现的,就像望梅止渴,走了很长一段路渴的不行才吃得上一个,而想要吃下一个的愿望迫使我继续往前走下去!
(1)作者与读者、讲者与听众之间的关系就像棒球中的投球手与接球手,作者和讲者一般不会让读者与听众接不到球,投球有一定技巧,而读者与听众也不是在被动接受,也需要一定技巧和保持专注才能接到作者和讲者投出的球。而球才是这个过程中被动的事物。
(2)你的无知就像是被光圈围绕着的黑暗。你一定要能将光线带进黑暗之中才行。而除非光圈围绕着黑暗,否则你是无法这么做的。
(3)他们不会-——也不能——质疑这些对他们而言就是"经书"的书籍的权威与正确的阅读方法。信仰使得这些信徒根本不会发现"神圣的"经书中的错误,更别提要找出其中道理不通的地方。
5.对未来阅读与心智成长的期待:
“一本好书能教你了解这个世界以及你自己。你不只更懂得如何读得更好,还更懂得生命。你变得更有智慧,而不只是更有知识—像只提供讯息的书所形成的那样。你会成为一位智者,对人类生命中永恒的真理有更深刻的体认。”想更了解自己、认识世界也正是我想阅读更多书以及思考的初衷,也使我对每一本书以及未来心智如何成长抱有足够期待。读完这本书,前后不过11天的时间,外表上基本没什么变化,而内在呢,可能变化也不那么大,但却很明显,我兴奋地感觉到自己脑海中多了些新奇的想法,有了新的认知,尽管看不到,但我也知道,心智确实成长了!
(二).存在的问题
1.读书笔记逻辑和语言组织上的问题:
自己是在每天9-10小时的工作之外抽时间读的书,有时在精力以及理解上不足的情况下做了些笔记,笔记里有写逻辑和语言组织上的问题;
2.细节理解上的问题:
有些生涩的语言和阅读中细节的问题,不知道是不是自己读的书还不够多,跟作者碰不出火花;
3.观念与理解上差别的问题:
比如作者举“经书”的例子有:犹太人读《旧约》、基督徒读《新约》、回教徒《古兰经》、马克思主义信徒读马克思或列宁的作品、弗洛伊德心理学的信徒读弗洛伊德的、美国陆军军官读步兵手册等。(但其中有一个先后的关系,是先有此信仰再读的“经文”,而是先读了作品受到启发才成为“拥趸”呢?前者未经过思考,有点洗脑的意味,但后者是经过独立思考后的选择),类似的问题上自己见解不足,需要进一步理解、思考和体悟。
(三).本书的局限
有些内容确实是有些老了,现在的阅读方式也发生了很多变化,电子书、文献数据库、搜索引擎等让信息传播周期极大缩短,同时信息量剧增,作者的观念可以作为见解,但也需要在此基础上根据现实情况发展出新的阅读理论,而前面也提到,作者的观点有其实现意义,比如读论文同样也有阅读四阶段(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但我们可以借助工具让这个过程加快了,翻译软件可以部分辅助基础阅读,检索词的精确与模糊匹配可以让我们省下些检视阅读的功夫,同时借助文献管理工具比如EndNote可以在检视阅读时给文献评星级,在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时就可以花更多时间在重要的文章上。
也可以说这并不是什么缺点,只是时代的局限罢了,总而言之,作者的观点是跨越时代的,但也同样在这个新时代下在实践中得到升华。
知乎:张自信
分享书籍、科研、效率工具等,欢迎评论私信交流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