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论86版《西游记》为什么有三个唐僧

2018-12-19 20:41 作者:扎西_Tashi  | 我要投稿

唐僧,唐玄奘。唐太宗时,他不远万里,独力完成了取经大业。他对佛教有着极大贡献,是个有着坚强意志的伟大的人。

而在《西游记》里,突出了孙悟空,贬低了唐僧,使他变成了一个软弱的、是非不分、人妖不辨、动不动就哭哭啼啼的人,还经常念紧箍咒赶走孙悟空,孩子们都不喜欢他。

我认为,如果没有唐僧的取经行动,也就没有《西游记》。

我们要加强他的意志和胆量,使他比书中所写的更易为人理解和同情。

在形象上,“金蝉子”转世的唐僧应该英俊潇洒、文弱儒雅,会使女妖怪想要得到他,男妖怪想要吃掉他。

唐僧是凡人,用不着戏曲舞台上的技艺,所以我到戏剧学院和电影学院去挑。北京电影学院很支持,拿出了表演系毕业班的学生照片,我看中了其中的汪粤

但是,拍完了《三打白骨精》,汪粤却提出了一个令我吃惊又生气的要求:有一个电影要他去当主演,他很想去。

我问他:“你放弃唐僧了?”

他支支吾吾地说:“我想利用空余时间去拍。”

我告诉他:“这是不可能的。既然你更重视电影,那就去吧,我这里不能当做补丁,有空就来,有电影就走!”

汪粤虽然有些矛盾,但还是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剧组。他走的时候,眼中含着泪。

我转而找寻下一个唐僧。这时,小白龙的演员也提到日程上了。为了找高小姐,我在电影《精变》里看中了其中魏慧丽。

同时觉得里面的疯少爷比较清秀,可以试试小白龙。这个演员叫徐少华,是山东话剧团的演员。于是,约好一天,他和总政话剧团的一个参选唐僧的演员一起来试装试戏。那天,副台长阮若琳也参加。化上妆以后,发现总政来的唐僧形象不够儒雅大方,演小白龙又不够英武,而徐少华演小白龙又觉得太文雅。阮台长当时决定:“不如让他来演唐僧!”

就在拍摄《智激美猴王》(我们不是按照剧中顺序来拍的)时,徐少华忽然向我提出了一个要求:山东话剧团的ling导给他报了山东艺术学院的名,让他去上大学,他要去考试。我非常意外,问他:“你也要放弃唐僧?”他向我解释:“我只是去考试,考上以后,我可以不去上学,只在拍戏空余时间去几天就可以了。”我不太相信:“天下有这样的好事?不上课就能给你文凭?”但是徐少华坚持要去,而且保证以后不会影响拍戏,我只好半信半疑地同意了。

当时,我们正在云南拍戏。为了照顾徐少华能如期赶到济南考试,我动员全剧组把唐僧在石林的戏加班赶出来。记得那是拍“唐僧掉进黄风洞”的戏,大家拍完日戏拍夜戏,等拍完黑狐精跳舞迷惑唐僧的戏时,天已经快亮了。徐少华如期赶上了考试,大家却累得够呛。

我们转点到昆明拍唐僧变老虎和师徒和好的戏时,徐少华回来了。他没有耽误拍摄,我很高兴。但是,他又提出了一个让我为难的问题:他要求剧组出面和学校交涉,让他可以不上学却能拿到文凭!

我奇怪地问他:“当初不是你自己说可以不用去上课的吗?怎么又要剧组出面呢?剧组哪儿有这么大的面子可以左右学校?”

但徐少华却说:“中yang台能办到,倪萍就是这样的,她就没有上课,《中国姑娘》能办到,《西游记》怎么就办不到?”

我问他:“假如只能顾一头的话,你准备如何?”

他说:“我还是要演唐僧。”听他这样说,我放心了。

这集戏拍完,做下面的准备工作时,徐少华回家了,临走时我把后面的日程和时间安排告诉了他。

1985年10月份,在苏州拍《趣经女儿国》。眼看出发日期到了,徐少华却杳无音讯。我打电话给山东话剧团,他们回答说,徐少华和他的爱人一起上学去了。我又把电话打到学校,表演系却回答:“没有这个人!”我一怒之下,把电话打到学校的教务处找教务长,要他立即叫徐少华到剧组拍戏!

教务长去找徐少华,他回来告诉我:“徐少华说有几个镜头要补,请几天假,这就去剧组。”

我对他大喊:“不是几个镜头!是一集重要的戏,没几天功夫是完不了的。”

徐少华到剧组来了,但心里不痛快,他勉强拍完了《趣经女儿国》,这是唐僧的重头戏。当时我和组里所有的人都认为他应该继续拍下去,他的唐僧很受观众喜爱,半路放弃,实在可惜。三个“徒弟”和武打设计林志谦请他吃饭,想说服他留下来,但他什么也听不进去,一拍完就立即回到学校去了。

临行时我应他的要求,派了两个制片跟他一起到济南去找他的学校,希望学校能让他少上点课,保证拍戏,到时照样拿文凭。但两个制片从济南来了电话,校方领导说,他们问过徐少华:“学业和拍戏那个为重”时,徐少华表态:“当然以学业为重。”所以,他们也就没法开口了,问我怎么办。

我听到这种情况真生气了:“少华你真想走,说明白就是,何苦一再骗我呢!”

我气愤地把这事向主管我们的副台长阮若琳汇报了,她爽快地说:“那就换人!演员有的是!谁穿上那身衣服谁就是唐僧! ”

我一下子心里感觉踏实了。

找到下一个唐僧,还是个难题。马上就要出发去山西拍《扫塔辨奇冤》,但是没有唐僧,我真是心急如焚。

《西游记》已经拍了一大半,前面的演员已经有了一定影响,唐僧的形象、气质也不是谁都能够符合要求的。有的合适,来不了,有的愿来,不合适。我一面找人推荐,一面自己留心。

那几天。为了争取时间,大家在广播剧场录制抠像镜头,我则在剪接房编辑录好的戏。真的无巧不成书,那天我结束了工作,和场记于虹(章承恩后来的妻子)一起下楼。我走在前面,楼梯很窄,天已经昏暗,我和一个正在上楼的人擦肩而过。他已经走过去了,模糊中我似乎看到那个人个子魁梧,气质也不错。我急忙叫住他:“哎!你!站住!”

这一声,似乎把他吓了一跳,他回过身来:“您叫我?”

我说:“你是哪儿的?”

他彬彬有礼的回答:“我是这儿的,是广播剧团的。”

我又问:“你叫什么名字?”

于虹在一旁憋不住了:“他叫迟重瑞,是我们自己剧团的演员。”

是演员,太好了!我叫他:“你站到有光的地方来!”

小迟大概被我这一连串命令式的言语搞糊涂了。他很听话地站到窗前微弱的光线下,但仍然不太看得清楚。

于虹说:“还是回房间里吧。”

于是我们回到剪接房打开了灯。我才看清小迟的模样:他相貌堂堂,举止温文尔雅。

我心里有底了,唐僧就是他!

                                                                      ——杨洁《敢问路在何方——我们的西游记》


论86版《西游记》为什么有三个唐僧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