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细水长流的家书,裹挟命运的洪波

BILIBILI WARNING:SPOILER ALERT 剧透预警
《罗马》的故事拥有不同的形态和诸多的情愫,这些都是自从我想成为一个导演之时就想表达出来的东西。——阿方索·卡隆

并称为“墨西哥三杰”的亚历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多、吉尔莫·德尔·托罗和阿方索·卡隆为新好莱坞美国电影注入了巨大的活力,三人在近5年的奥斯卡拿下了4次最佳导演和3次最佳影片,他们极其出色的导演意识和导演能力是大家有目共睹的。目前只有卡隆还没有斩获最佳影片,而他的最新作品《罗马》很有可能实现这个突破,但由于卡隆选用自己的母语(西班牙语)来完成影片,因此更大的可能是获得最佳外语片。

《罗马》这部影片本应在戛纳电影节就可以与观众见面,但是由于戛纳电影节与发行方Netflix决裂,使得《罗马》不得不辗转来到对流媒体接纳度更高的威尼斯电影节。在同乡好友托罗坐镇主席的加持之下,卡隆的《罗马》一举拿下威尼斯金狮奖,获得了极高的评价。

《罗马》的名字Roma不是意大利的罗马(Rome)而是墨西哥城的一个街区。卡隆表示这部影片是献给自己的乳母丽波(Libo)的,在动荡不安的70年代墨西哥她将雇主的孩子视如己出,坚韧地承受一切,温柔地包容一切。一封写给大历史下的小人物的家书,便是对影片内容的最好概括。

因此这部影片非常私人化,卡隆说这部影片是在重塑自己的记忆,是在重塑自己记忆中的罗马。但卡隆将这样一个私人化的故事,拍摄成为了一部令无数观众都能与之共情的影片:历史事件的石块砸向池塘,泛起让浮萍飘絮身世沉浮的涟漪。

一、 从一泼泼肥皂水到一层层海浪

影片的开场是一个长时间的固定镜头俯拍,对准的是被水波冲洗着的大理石瓷砖,周边的鸟啼、步履、水流声不绝于耳,在嘈杂中营造着一个安谧的环境。一泼又一泼肥皂水碰到墙根又折回,肥皂泡从分散到聚集再到破灭,我们凝视着这个地面,渐渐地我们听到了引擎的轰鸣声,一架飞机在天空的倒影里掠过。镜头缓缓抬起,我们看到一个空旷的走廊内,一名正在打扫卫生的清洁工。
这个开头被直接截作了《罗马》的概念预告片,在采访中卡隆透露,这个开头其实表示的是日复一日的平静生活被突如其来的事件打破,个体的命运被历史进程永远地给改变了。而这正是理解《罗马》这部影片的关键,即它讲述的是“被嵌进历史的生命个体”。

女清洁工可莉奥(Cleo)是一个中产家庭的雇工,她吃苦耐劳,对雇主的孩子们关心备至,同时也保持着浪漫的少女情怀。但是70年代处于社会变革中的墨西哥社会让许多家庭遭遇了裂变。可莉奥的男友费尔明(Fermín)在听闻她怀孕的消息之后就悄声消失了,雇主索菲娅(Sofía)的丈夫也抛妻弃子另寻新欢。可莉奥在怀孕期间依旧努力地工作,而索菲娅尽管生活拮据也没有辞退她的佣人。
这天,身怀六甲的可莉奥在陪同之下去挑选给孩子准备的婴儿床,就在这时街上爆发了大规模的暴动,游行示威的学生遭到了军方的武装镇压,这就是1971年6月10日举世震惊的科珀斯克里斯蒂事件(the Corpus Christi Massacre)。窗外惊天动地的枪声、叫喊声混成一片,将可莉奥完完全全震慑住了。然而更令她吃惊的的是,在进来搜查学生的军人中,有一个举枪对着她的男兵就是费尔明。她没有想到会以这样的方式和费尔明再相见,受到巨大刺激的可莉奥羊水破裂,最终诞下一个死婴。

分娩完毕的可莉奥时常在家中呆坐,无法平复心中的情绪。她找不到人倾诉,也没有人能够安抚她的心灵。她只有将自己还未来得及倾注的母爱,施与雇主的四个孩子。在一次海滨度假旅行中,两个孩子前往浪潮翻滚的海边戏水,尽管再三嘱咐不要离岸太远,他们还是消失在了可莉奥的视线之内。毫无水性的可莉奥只身前往汹涌的海浪,尽力保持着站立姿势,将两个孩子救了出来。一家五口和可莉奥在岸边紧紧相拥,阳光照耀在他们身上,身上的水滴折射出光芒。

《罗马》以一个十分细微的切入点——一位保姆兼母亲——带我们慢慢地潜入卡隆他记忆中的那座城池,那座城池里的人和事。影片集中在可莉奥的个体命运历程上,“罗马”这座城市和历史事件都被推向了后景,这充分展现了这部影片的“私人性质”,这是卡隆对乳母感激之情的由衷表达。与此同时,这一后景非常清楚明白,虽然出现次数不多,但卡隆用不断划过天空的飞机、在城市街道巡逻的军队、堵塞的交通和那个流血冲突的惊鸿一瞥,几笔便勾勒出了厚重的历史感。

正是出于这种“个人命运与历史进程的对位”,《罗马》被赋予这样一个“庞大”的标题却只讲述了一个稍显“细小”的故事。影片聚焦于可莉奥这一个体的心境变化和做出的选择,她做的最重要的两件事:分娩和拯救,都是因为历史车轮的辙印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个体的经历被着上了历史的色彩,个体的行为被赋予了历史的动机,所以这封私人家书能够被公开朗读,能够被所有观众接受并共情。从倾倒一泼泼肥皂水,到迎向一层层海浪,人物的心灵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内向的心灵史映射着外在的“罗马史”。

二、 冷静肃穆的凝视

近年来两部确立卡隆影坛地位的电影《人类之子》和《地心引力》都运用了大量的长镜头,以长镜头著称的摄影师艾曼努尔·卢贝兹基用调度极其复杂甚至于炫技的方式,让无数观众沉浸于银幕世界中,尤其是《地心引力》中的3D长镜头带给人极其震撼的视觉体验,为许多电影人所称道。

这两部电影中的长镜头存在感非常强烈,很多观众能够直接意识到摄影机的意图,无论是《人类之子》中身临其境的手持摄影,还是《地心引力》中平稳流畅的数字摄影,都能让人感觉到卡隆对长镜头“时空共历性”的把握。长镜头的移动幅度之大,拍摄时间之长(《地心引力》开场13分钟的长镜头),调度设计之复杂都让人见识到了卡隆天才的想象力和导演能力。于是在《罗马》面世之前,在得知影片将由卡隆亲自掌镜之后,不少人认为这部影片一定会有更长更复杂的长镜头(主要是因为“罗马”这一宏大的名字)。
然而事实上,《罗马》的镜头语言十分克制。镜头运动以横直摇和水平横移为主,摄影机固定在三脚架上几乎没有手持,并且有长时间的固定机位对准一个场景作“凝视”,例如火灾场景、分娩场景等。在景别上很少使用特写,基本上是以广角镜头全景为主,在65mm胶片的制式之下更能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广角全景也赋予了镜头更多的纵深空间,让人能够看到历史环境与人物行为之间的互动。构图也常常用对角线构图以引导并拓展观众的视野。在音效设计上,卡隆将周遭环境声放大了,增强了观影的“沉浸感”,放大了情感冲击的力度。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影片中的群戏对话场景或是人物站位都是1/4侧面和3/4侧面,常常形成一个直角或矩形,且用固定机位全景拍摄不用正反打。这种对话场景呈现的是一种半开放状态,它既是在邀请你介入,因为它有一个缺口;又是在拒绝你介入,因为它没有给你足够多的细节(比如正反打面部反应特写等)。


这种直角构图在周遭景物也有表现,人物常常处在一个墙角处,形成一个内凹的布局,既能让人感受到纵深,又有所节制,且符合人物内敛的心理特征。这种布局配合摇镜的使用,就能兼顾横向的延展和纵向的延伸,更大程度地表现环境,也就有了“宏大”感。

这种十分冷静的镜头语言将观众置于一个旁观视角,既有一种陌生的间离感,又能让注意力集中在镜头内部和人物的内在变化,这其实也与卡隆想要表现私人记忆的意图十分契合。我们不能够非常切身地进入其中,但却能感受到充溢的情感。
最突出的是影片最后的海浪救人戏,全程的镜头运动非常简单,水平横移和横摇,几乎没有景别变化。纯粹靠镜头内部的人物行为和环境的美感,掀起了一阵情感的巨浪,冲击着观众的心。我们被镜头牢牢锁住,静默地注视着这整个事件的发生。

影片还有非常多的生动细节,这是卡隆添加进来塑造记忆真实性和抒发对故土情感的重要手段。比如放在脚边的蜡烛、窗外的雨滴、在森林里嬉戏的孩子,最突出的应该是那个身着奇装异服的逗孩子玩的“树妖”,在森林发生火灾之时,他走到镜头前吟唱了一首墨西哥民谣,给人以一种咏叹自然的仪式感。

卡隆在这部影片中非常注重构图的营造,二分、三分、对角线、框中框构图俯拾即是,但是这种设计感过强的镜头有一种过剩的“匠气”,冲淡了那些镜头原本的诗意。这也是卡隆的局限性,他刻意营造的“诗意”依旧是类似于好莱坞大片的“奇观”,过重的人为痕迹是这部内向型电影的一大败笔。




三、女性承载着生命力量

《人类之子》剧照 这是世界上最后一个怀孕的女性
在卡隆的电影中,女性总是承担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在早期作品如《爱在歇斯底里时》《小公主》《你妈妈也一样》中,女性所被寄寓的都是情感力量;而在思想愈发成熟的后期作品如《人类之子》《地心引力》中,女性被赋予了象征着生命的力量,甚至象征着全人类的希望。

在《罗马》中,这种生命力量依旧十分强烈,并且卡隆将生与死放在同一个场景内共同呈现,体现了他更加辩证的生死观。可莉奥来医院做孕检,突发的地震摇落了不少瓦砾碎块,一层看上去十分脆弱的婴儿箱护住了里面的小生命;来挑选婴儿床的可莉奥目睹了一个起义学生惨遭杀害,受到惊吓的她将要产下新的生命;在争分夺秒的分娩中,她生下一个没有呼吸的婴儿,并目睹了抢救失败的全过程,不得不接受这个残酷的现实;可莉奥冒着生命危险救下孩子之后,跪倒在海岸边口中呢喃着的,是那个从未真正来过这个世界的自己的孩子。这种生与死的并置带来了极强的情感张力,生命力量的原始与蓬勃成为情感冲击的原动力。


《罗马》中造成家庭破裂的一家之主——一个始乱终弃的男人——是逃离了的、缺位的,但是他有着极大的内部权力。片中为数不多的大特写给在了他初次登场的时候。他是这个中产家庭能够维持下去而不受历史铁蹄践踏的重要支柱。但是他离开了,于是生活的压力落在了女人们身上,这也是苦难的来源。而另一个翻脸不认人的费尔明则是历史洪流的参与者(或牺牲品),他代表着这个时代施与个体的苦难。

片中的可莉奥经历了一系列人生的重大变化,她没有办法进行选择,她只有默默地招架生活对她所做的一切不公;索菲娅在被丈夫抛弃之后,依旧选择向孩子隐瞒这一切,并且要忍受孤独的折磨和性.骚扰。但她们都选择了承担一切苦难,她们对自己的孩子不离不弃,坚韧地面对生活。
女性和生命一样看似十分脆弱,却蕴含着巨大的力量,她们在苦难面前绽放出的光芒,才是《罗马》真正想要表达的,才是《罗马》宏大的真正原因。这是一封私人家书,也是一部女性史诗。


《罗马》带我们潜入了卡隆记忆中的那座城池,可莉奥像是一块青石,落入黑白影像的界面,先是泛起涟漪,再是掀起波澜,最后袭向观众的是裹挟着命运的洪波。当我们从情感的海浪中解脱出来之时,会觉得阳光格外灿烂夺目。
可莉奥依旧在做清洁工。飞机从她的头上掠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