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米茄7pro和w码vis

贪大求全,追求极限的性能,也许从第一次开始烧器材开始,人们就走上了一条“邪路”。经常有人说,烧器材要一步到位,直接上vis,金标vis和968。但事与愿违,这种思路是必然错误的,不要说初学者能不能驾驭vis和968,就是中级爱好者都得掂量一下的。当然了,如果是教练带的学员,或者有半专业底子的,那么是可以入vis和968的,不过即便如此,也得经历一些磨合才行。
人要知道自己的无知,这才是有知。因为无知是绝对的,人不是神,不可能全知全能。人若是能及早发现自己的无知之所在,就能寻得人生的道路。其实烧器材亦是如此,贪大求全,追求极限性能是极其错误的思路。世间万物皆是平衡,没有真正的完美。速度快的底板,就难以加上旋转;旋转好的底板,就难以打出速度。套胶方面亦是如此,速度快的套胶,你就难以加旋转;旋转好的套胶,你就难以打出速度。虽然在有机胶水时代的确存在又转又快的情况,但那是刷有机胶水,而且那个时候的球更小,材料也更硬。
国际乒联为了推动乒乓球的发展,为了推动乒乓球的观赏性,所以进行了数次改革,所有的改革带来的就是一种平衡。在打法上,速度可以克制旋转,旋转可以制约速度,近台可以克制远台,远台可以制约近台。总而言之,皆是平衡,在40+塑料球时代应该掌握到这种平衡,不要浪费精力去寻找完美的底板和套胶,现在是真的没有的。这世上不再有速度又快,旋转有强,控制又好的底板,也不再有此种套胶。
欧米茄7pro大概率是我反手用的最后一款“高硬度”套胶,当然了,它其实也不是多么的硬,47.5度。从今往后,我会更看重平衡,速度和旋转的平衡,而不是着眼于,执着于套胶的硬度。不过到达如今的眼界,也是花了一些功夫的,需要时间的积累,需要技术和发力的提升。
想当初,我反手试过皇朝agr,50度;也试过反手欧米茄7亚洲,52.5度;还试过岸度r53,53度;也试过t05hard,蝴蝶标准43度。当时我也曾经“沾沾自喜”,因为我能打透这些高硬度套胶,所以觉得发力很猛。但其实当时的我没有什么基本功,反手也不会拉冲下旋。后来随着技术的提升,我反手开始追求“一板过”,是冲下旋一板过,而不是冲上旋一板过。到了这种境界的时候,我发现之前的思路几乎全部是错误的。反手套胶不能一味的追求硬度,套胶越硬,冲下旋质量甚至是会降低,而且因为不怎么吃球,冲下旋失误率比较高。当认识到自己当初的“无知”,内心也许还不太想改变,还想去寻找反手持球好,冲下旋质量高,海绵硬度高的。但是,找遍了天下,市场版里面没有这种套胶!因为凡是硬度高,必然是就难以持球,这是一对矛盾。虽然在特定底板上,比如超级林昀儒反手贴d05,就容易透板,也容易持球,冲下旋很舒服,拧拉也舒服,但它只是个别的,并不能代表整体,不具备普遍性。
我开始转变,几乎就是在反手换上dna pro m和欧米茄7pro的时候,不是它们不好打,是它们好打,是市场上最好的涩套之一。但它们在这个海绵硬度下,依然难以在vis上面吃住球,尤其是冲下旋的时候。我最近蝴蝶涩套也打得多,蝴蝶套胶的稳定,我想应该是得益于它海绵的独特配方。蝴蝶涩套的海绵应该是慢回弹海绵,所以脱板速度相对慢,就显得稳定。德套当中有一些是慢回弹,一些是快回弹,但就算是慢回弹海绵,它也比蝴蝶涩套的海绵弹速快,脱板快。因为海绵的回弹快慢不同,这就意味着蝴蝶涩套的硬度哪怕更高,但脱板也更慢,优点是稳定性好,但缺点是威力不如德套。而德套在同硬度海绵下,肯定就比蝴蝶涩套脱板快,这就意味着反手必须选软一些德套,才能具备蝴蝶硬度高海绵的稳定性。
欧米茄7pro,妥妥的顶级德套,之前贴在hal上面的时候,会更持球,尤其是反手反撕的时候,抓球感非常舒服,吞吐感强烈,甚至是超过蝴蝶底板配蝴蝶涩套的。虽然欧米茄7pro配雨果hal还是感觉脱板有点快,但基本上是可控的。然后欧米茄7pro贴vis反手的时候,上旋球相持,弹击,反撕都很舒服,但冲下旋就有点不稳。这个不稳定也有点奇怪,冲斜线就稳,但稍微调整方向,冲直线就容易掉球。47.5度的dna pro m,欧米茄5tour和欧米茄7pro配vis,配樊振东alc基本上都不虚弹,小球控制很好,但拉冲下旋的时候还是感觉脱板偏快,节奏稍微慢一点就容易出失误。作为对比,t05配奥恰alc反手的时候容错率就很高了,虽然威力并不突出,但稳定性是顶级的。虽然德套的海绵和蝴蝶的海绵外观看不出太多差别,但从特性上能感觉出来,德套的属于快回弹海绵,而蝴蝶是慢回弹海绵,所以脱板速度明显有差异。本质上的差别其实是因为德套以前是适配纯木的,而蝴蝶涩套很早就开始适配脱板快的纤维板。不过随着纤维板时代的来临,像毒液53,dna pro,骄猛欧米茄七都为纤维板进行了适配,但即便如此,德套的硬度也不能照搬蝴蝶硬度去选择。尤其是反手位,德套本来脱板就快,就更应该选软一些的套胶,从而去适配纤维板的脱板快的特点。虽然vis这类底板反手选高硬度的德套也不会虚弹,但手感肯定就比较糟糕,也会影响正手的通透性。
毫不夸张的说,vis的反手配胶简直就像一个哲学问题,是贪大求全,还是力求平衡;是选高硬度的,还是选低硬度的;是方便上旋球的快弹快撕,还是利于下旋球的拉冲;是追求肉眼可见的速度,还是追求看不见的旋转?这个问题远比你想象的复杂,有很多人都在追求反手高硬度涩套,因为硬度低的涩套销量明显不行。
我这里能提供参考答案,虽然是40+时代,但乒乓球的核心还是旋转,谁能掌控旋转,谁能创造旋转,谁能改变旋转,谁就是高手!海绵硬度太高的套胶会制约旋转,尤其是涩套,更是如此。反手套胶的选择不是看你弹击速度快不快,也不是看你反手甩一板爆不爆,而是要看旋转,尤其是看冲下旋的旋转。国家队能打出75公里每小时的球,但球的旋转能到130转;业余的也能打出75公里每小时的球,但球的旋转可能只有80转。肉眼可见的快不是真的猛,肉眼不可见的旋转才是乒乓球的核心。
悬崖勒马是最难的,是继续迷失在高硬度套胶就等于高威力套胶的路上,还是及时回头,去追求平衡。平衡意味着平和,平和意味着稳定。乒乓球的制胜之道只有一种,永远比对手多一板。在梁靖崑追求反手42度特制蓝国的是,马龙就说了,没必要选那么高的反手套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