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振宇平衡网络版5】性本善?性本恶?真正的社会本质(文字版)

2021-08-22 08:18 作者:振宇平衡Uniballance  | 我要投稿

在中国,性本善还是性本恶?是一个问题经典问题。人们对于人性的探讨自古就争论不休。

性本善?

性善论是战国时期孟子提出的人性论述,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孟子认为人之为善,是人本性的表现;人之不为善,是违背其本性的表现。孟子将道德规范概括为仁、义、礼、智,把人伦关系概括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提倡向善论。

性本恶?

而性恶论是战国末期荀子提出的人性论述,荀子认为人的本质无所谓善恶的“本始材朴”的自然之性,既有转化为恶的可能,也有发展为善的机会。主张人性有“性”和“伪”两部分,性(本性)是恶的动物本能,伪(人为)是善的礼乐教化,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

性善论和性恶论

孟子的性善论以人性向善,注重道德修养的自觉性;荀子的性恶论以人性有恶,强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孟子和荀子的生平

如果要比较性善论和性恶论的相同和区别之处就需要,孟子和荀子的生活环境。

孟子和荀子都是战国时期的人,所以孟子和荀子都处于战乱时期,想要人们变好、恢复社会秩序。

孟子和荀子都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所以都继承孔子的儒家思想。

而不同的是,孟子生活在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的战国时期;而荀子生活在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的战国末期。孔子、孟子、荀子正好是连续三代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由于孔子是开创者,那么孟子和荀子就可以看作是儒家思想的两极化开拓者。

孟子所推出的性善论是依照孔子儒家思想的方向所得出的极限结论;而荀子所推出的性恶论是依照孔子儒家思想的反方向所得出的极限结论,其思想有点像老子的道家学说。孟子和荀子思想的关系就像老子和孔子思想的关系一样是相邻时期发展出来的。

善恶

孟子和荀子的性善论和性恶论都和他们的核心孔子儒家思想一样是春秋战国时期所发展出来的理论,所以都不能避开春秋战国时期的环境。

春秋战国时期是混乱的时代,所以孟子和荀子的性善论和性恶论都和他们的核心孔子儒家思想一样,都是各自为了恢复秩序而形成的理论。

但春秋战国时期之前是周朝时期,是已经具有社会的时代,所以他们都没有经历过没有群居、社会的时代。因此他们都对于没有群居、社会的时代是不了解的,所以是以群居、社会的为前提的思想理论。

而真正的野外环境是没有善恶标准的,所以善恶只是在默认为群居、社会的条件下所形成的判断,不能作为人性的标准。

而真正人性在群居、社会的条件下的标准是适不适合群居、社会的发展。

真正的社会本质

真正的社会本质就是秩序,是与自由相反的性质。人之所以聚集在一起,形成聚落、社会的原因就是更有效率的生存。生存的效率越大,同时可生存的人就越多,思想就越具有多样性,从而形成思想的进化。

而自由是使个体有效率生存的性质,其核心是胜负欲所衍生的生存欲。

秩序虽然能使人们更有效率的生存,但是过度的秩序就会导致思想的过度效率化,反而会导致社会发展的停滞;而自由虽然能使个人更有效率的生存,但是过度的自由就会导致极端的胜负欲,过快的形成阶级差距,最终形成混乱。

所以,社会稳定的原因就是秩序与自由的平衡,也就是社会与个人的平衡。

性善论还是性恶论?

所以人性既不是性本善,也不是性本恶。

自从人类群居,形成社会之后,人从一开始就默认生活在社会之中。所以人认为恶的都是不适合社会本质秩序的。

而人的本性其实是遵循秩序与自由行为的判断,那种对于自己好就用哪种。所以人的本性就是本能的适应环境的思想和行为。


【振宇平衡网络版5】性本善?性本恶?真正的社会本质(文字版)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