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一本书——《大国的兴衰(上)》:工业化与英国霸主地位确立(1815~1865)
(一)历史概述
拿破仑垮台后的半个多世纪中,世界发生了一系列意义重大的变化——国际经济增长、工业革命激发的生产力、欧洲的相对稳定、军制和海军战法的现代化、仅仅爆发局部和短期战争的事实。这些变化说明,此时财政和信贷对西方国家力量对比的影响已不像上一章那个时期那般重要,工业革命带来的工业化和技术变革成为改变世界的新的力量。在这场新的变革中,英国比其他国家更为有利,崛起为新的世界霸主,并一度遥遥领先世界。尽管第一次工业革命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其带来的一系列社会环境问题遭到一些学者的批判。不可否认的是,工业革命养活了不断增长的国家人口,并让这些国家可以使用远超人力所提供的能量,马尔萨斯陷阱第一次被打破。
这一时期的英国表现出两个特点:一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快速上涨。这使得英国可以拥有丰厚的多于财富,这些财富足以转化为令所有国家望而生畏的军事力量。二是英国的军事实力增长远远落后于经济上的增加。重商主义下的英国,不仅对其他国家事务表现得漠不关心,而且放开了关税壁垒和技术出口。
军事上的紧缩政策并不影响英国在国际上发挥霸主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海军领域,英国海军很少正式作战,仅凭自身的影响力便能干涉国际事务,以有利于英国利益。二是日益扩大的殖民帝国,即使国内有学者呼吁减少扩张,1815年后的半个世纪里,英国的殖民地每年平均扩张约十万平方英里。而与以往不同的是,英国可以为了战略目的剥夺他国殖民地,同时很少受到他国的实质性抵制。三是在财政领域,英国财富的增加,让英国开始大量对外投资,并将收益用于再投资。到十九世纪中叶的几十年,各项出口构成了多达1/5的国家总收入。这种对出口的依赖会不会增加英国在战争时期的不稳定因素?同时技术的出口会不会帮助其他国家不断缩小与英国的差距?起码这一时期的英国并不为此担心。直到克里米亚战争爆发后,军事实力与经济实力不匹配带来的窘境才促使英国政府增加了军费。
(二)欧洲其他主要国家
1815年战争之后,欧洲大陆各国惊讶地发现自己已经落后了英国许多,然而刚取得的和平让国内旧的利益获得者缺乏动力去进行工业化改造以威胁自身利益。因此1815年后的半个世纪里,与英国的欣欣向荣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欧洲大陆仿佛陷入了一种凝固之中。
普鲁士:普鲁士尽管拥有傲人的教育制度、相当有效率的行政制度和瞩目的军事改革,然而就像《威斯特伐利亚条约》后的那样,四面的大国都不愿意看到一个统一的德意志出现。在普鲁士解决掉国内的一堆事务和实现德意志统一之前,普鲁士只能作为欧洲一个无关紧要的国家而存在。
奥地利:奥地利那不大不小的实力和深处欧洲中部的地理位置,使其在各国的国际事务中总能成为某国的争取对象。和普鲁士比起来,奥地利在政治上过的相当滋润。然而其浓烈的封建残余行为最终消磨掉了一个个支持者,比其他大国都要麻烦的民族构成在民族独立运动的浪潮中不断消磨着他的力量。当他得不到任何支持后,便不可避免采取激进手段并最终导致自己灭亡。
法国:法国尽管在1815年战争中损失巨大,然而瘦死的骆驼比马大,除去英国,法国仍然是欧洲大陆不可小觑的力量。然而此时的法国已经落后英国太多了,其在百年里发动的一次次战争,使其被欧洲各国所警惕。法国依然是一个传统的、各种因素混杂的大国,并且失去了欧洲的领导地位。
俄国:这一时期的俄国尽管在经济中的各个方面都有所增长,但增长程度和欧洲其他大国相比简直不值一提。整体来看,俄国不仅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甚至是一个不合时代的农奴制国家。克里米亚战争可以视为落后的农业国与先进的资本主义工业国之间的较量。在杉木做成的战船与钢铁蒸汽战舰之间、200码的滑膛枪与1000码的步枪之间、铁路运输与人力马车运输之间,俄国的战败与巨大损失也就不足为奇了。战争之后,亚历山大二世废除了农奴制,加大力度支持工业化发展,然而为时已晚,和即将到来的一些国家的质变相比,俄国仍然不可避免地迎来巨大衰落。
结论:这一时期欧洲的冲突都充满了各种局限性。但是每一场冲突都反映了一个共同问题:战败国都是那些在军事革命和工业革命中处于落后地位的国家。这场革命中的领先国将于那些落后国的差距将会被不断拉大。除了英国成为世界霸主外,德国和美国也将迎头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