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汪《歌手》三件事


坦白说,在昨晚之前,我原以为本届《歌手》歌王宝座,已提前被汪峰收入囊中。
理由?后面再说。
在这场带着嘉年华、团圆饭意味的总决赛上,汪峰选择了两首“国歌式”的作品:The Beatles的《Hey Jude》与他自己的代表作《我爱你中国》。两首歌均堪称经典,未做太大改编。《Hey Jude》与谭维维合唱,两人算得上是亦师亦友的关系,维维的关键性节点《谭某某》中,汪峰贡献甚多,今日的同台,也可视为他们合唱的那首《石头在歌唱》之续篇。《Hey Jude》翻唱者甚众,虽然汪峰大体遵循了旧制,可在固有框架里,无论是技巧、情绪以及对歌曲表达内核的理解,是我心目中第一轮里的最佳演出,谭维维的精彩表演对整首歌的音域及声场之拓宽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另一首《我爱你中国》是汪峰最广为传唱的歌曲之一。区别于原版的Trip Hop节奏主架构,汪峰剥离了CD里偏向唱片工业的流行元素,弱化了节奏部分,并找来了童声合唱团,由他们带出主歌第一段,随后再以先抑后扬的经典汪峰式的歌曲推进方式,不断地添柴加火,把舞台点燃。
两首歌“国歌”均引领大合唱。这也堪称是2018年《歌手》舞台上最摇滚的时刻。


我知道,汪峰选唱《我爱你中国》,遭到了这样的质疑声。
一说汪峰挑了自己的拿手曲目,胜之不武,败更丢人;另一说则是抨击汪峰利用大众的家国情感进行挟持与煽动。
我觉得以上的理解均有偏差。
在理解汪峰的过程中,我们不可忽视的,是他作为一个音乐人所处创作环境及大时代背景下的复杂性。正如他会在《我爱你中国》自豪流泪,却会在另一首也叫《我爱你中国》的歌曲里表达自己的失落之情,把自己比作“孤独的孩子”,“我的父母为我感到悲哀,因为我总是那么失败”。这首歌收录在2000年的《花火》台湾版里,大陆版名字则改成了《我爱你,生活》。如今大家所熟知的《我爱你中国》要等到五年后的《怒放的生命》才问世。它们都是汪峰真实的创作记录,就像他一面在《飞得更高》、《勇敢的心》里摇旗呐喊,另一方面却又在《生来彷徨》、《时代的标记》深刻内省,他总是呈现出这样集体与个体之间的对立面。他希望带领大家在时代中勇往直前,打破固有困境,可又会在某一时刻猛地却又避开了光的直射,从人群中挣脱。在“春天里”,汪峰是一个流行歌手;在“果岭里”,汪峰又成了一个独立歌手。时代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汪峰的两面。
以上所述绝非贬义。这不是什么精分,相反,这些都是汪峰发自内心的表达,也是汪峰创作的本色。我们可参照和汪峰同为大院子弟的崔健。你眼中的崔健是用红布蒙着双眼的抗议歌手?可实际上,《一无所有》本就是在晚会中首唱的,甚至可以说,中国摇滚乐就诞生于一个主旋律的晚会里。张晓舟在《盒子里的崔健和我们》一文里更透露,2008年北京奥运开幕式导演招标,那个“不可救药的爱国者”崔健在明知道毫无中标的可能下,还是准备了自己的方案,甚至希望其他竞标者可以借鉴采纳自己的创意。“这种执拗、拧巴,乃至笨拙,多少源于他根深蒂固的家国情怀。个人主义与国族主义的交集与交替,始终是中国启蒙的二重变奏。”
同样的情况也适用于汪峰身上。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你愿意的话,可以再听一次他的《北京 北京》,听听汪峰在去了一趟建国门,感受到“一种核心的、燃烧的东西”在他心里跳跃后,写出来的那种孤独、温暖与叛逆的综合体。矛盾与拉扯,这恰恰是艺术的迷人之处。


尽管Jessie J获得最后的冠军,但关于老汪本次的《歌手》之旅,我的评价是:不虚此行。
这些年来,被“上头条”、“章子怡”、“汪半壁”乃至“皮裤”等被动式娱乐话题消费下,汪峰的音乐人本质在大众认知里越发被稀释,连我自己冷不丁地就忘了,听摇滚乐最初时,大家每每提及鲍家街,那种混杂了英雄主义和叛逆者的崇拜之情。
好了,这会儿上了《歌手》,老汪自己嘴里说要冲着好玩去的,可他的表现可不是盖的。他所表演的歌曲,大概可分为以下三类:
第一类:情绪型。兄弟满江的《Mr. Man》,和他审美有相通之时剑波《下坠》、李欧《忘了我》、贰佰《的青春》。汪峰在处理这类型歌曲时非常地稳,且从我个人来看,大部分歌曲的演绎都大大超过了原创者本身。虽然身为“成功者”,汪峰却依然传递出这些作品中所贯穿的创作者之独立性。包括听他重唱当年写给黄绮珊的《等待》,这首典型的鲍家街式的歌曲,你会觉得汪峰的理想主义好像一点都没变。所以,商业上的成功和创作上的独立真的是两码事,我再说一遍。
第二类:节奏型。无论是U2、COLDPLAY、更夸张的Maroon 5,这些国际新旧班霸,他们在近年都大步流星地往电子化靠拢。汪峰在此前的《一起摇摆》等作品里也展现了他在节奏上的野心,本次《歌手》可大胆地玩《普通Disco》,乃至把马赛克的嗨曲也搬到电视上,《所有人都在玩手机/夜猫》确确是我认为本季汪峰金曲No.2。

第三类:网红型。即Ryan.B《再也没有》 和胡66 《空空如也》。如果说抖音神曲《空空如也》实在让我太难直视(虽然老汪的改编也很不错),可《再也没有》则是我心目中他的本季No.1。这样一首我觉得是“不够格调”的歌曲,汪峰却洞见了它身上的可能性,通过放大原曲里面的英伦特征,并重新赋予汪峰个人特质,它给我的震撼远远大于所谓冲破次元壁。次元真的不是壁,人心才是呐。
好了,老汪本届《歌手》的三件事就说完了。都说了,我心里的歌王,给老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