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崩坏:星穹铁道】模拟宇宙文案考06 「虚无」 存在与虚无(下)

终于把隔壁新版本的剧情过完了,回来更崩铁文案。
这期依旧是「虚无」祝福的文案考据,依旧是存在主义、虚无主义等思想家的团建。
首先是海德格尔(1889-1976),德国哲学家。他是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也是无神论的重要代表,核心观点就是:人的“存在”就是世界。
“火堆外的夜”,这个祝福我没有找到相关著作,但对海德格尔观点的解读中有一个关于夜间火堆的比喻,或许是来源于此。

海德格尔批判形而上学时说,形而上学研究的是存在者的存在,而把存在者的存在错当成存在本身。火堆比喻是这样的:人类在黑夜中燃起火堆,火堆照亮了这个位置的黑暗,人们就认为这个地方是光明的,但实际上人们看到的是火堆的光明,这个位置仍然是黑暗的。
火堆替换成存在者,光明替换成存在,这样就能稍微理解一下海德格尔的观点了。
而火堆外的夜,根据这个比喻,大概就是与存在相对的“虚无”了吧。
关于“火堆外的夜”,如果有更贴切的考据,欢迎评论区补充。
接着是萨特(1905-1980),存在主义的领袖。
“他人即地狱”来源于萨特的核心理论“他人即地狱”。

萨特在《存在与虚无》中认为“他人”的存在对“他”是一种威胁,关于这一点,他所创作的存在主义戏剧《禁闭》(也译作《间隔》)中有充分的展示,剧中的三个主角被困在房间中,三个人分别成为彼此的“折磨”,成为由“他人”的存在组成的“地狱”。
萨特的戏剧大多情节比较弱,但有很强烈的戏剧冲突,多是用来表达其存在主义思想的理念剧。
值得一提的是,萨特访问过新中国,也曾是一名gc主义者。
既然有萨特,米忽悠必然不会放过老对手加缪(1913-1960)了。
“苦难与阳光”来源于加缪的文集《置身于苦难与阳光之间》;
“局外人”来源于加缪的小说《局外人》。

加缪主张“自由人道主义”,强调人的尊严。他在《局外人》中揭示了世界的荒谬性,而“反抗”来获取“尊严”是人对抗世界荒谬性的武器。
他在《反抗者》中提出“我反抗故我在”的观点,从而引发了他与萨特长达一年的论战,最终决裂。
尽管加缪一般被人们划分到存在主义阵营中,但他本人曾多次否认自己的存在主义立场。
萨特和加缪都认识到人的“存在”是虚无的、荒诞的,但两人的态度和对策不同,萨特认为“自由”与生俱来,面对世界的荒谬和人生的虚无,萨特鼓励人们充分利用自己的自由权力,去选择,去行动,积极创造自己的未来;而加缪则主张反抗命运,即便是毫无意义、注定失败的反抗。
“为何一切尚未消失”来源于让-鲍德里亚的文集《为何一切尚未消失?》。

鲍德里亚不算严格意义上的存在主义思想家,他是后现代思想家,早期受存在主义、马XX主义的影响,并用它们分析当代社会文化现象。
在《为何一切尚未消失?》 中他表达了这样的观点:在全球性的媒体-虚拟-网络垄断或说霸权之下,人的存在显然只能以自身的消亡为代价,只有以自身在技术层面的消失和融入数字技术的秩序为代价才能获得永生。
“自欺咖啡馆”,可能有两个来源:
一个是,“自欺”是萨特的存在主义理论中的一环,人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和世界的荒谬后,会产生“恶心”,是自我意识的觉醒;“恶心”带来“焦虑”,为了逃避“焦虑”,人们会选择“自欺”,“我们通过从外面把自己认作他人或一个事物来逃避焦虑”,而这种逃避焦虑的能力正是萨特所言的“自欺”。
在关于“自欺”的论述中,萨特曾亲自举过一个“咖啡馆侍者”的例子,侍者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侍者”,但他每天都习惯于“侍者”这个“角色”,也就是从外部将自己是做了“他人”,来逃避“我本不是个侍者”这样的自我意识。
另一个可能是《存在主义咖啡馆》这本书。

这本书由莎拉·贝克韦尔所著,是一部存在主义入门书籍,它是以一种历史、传记的形式,将存在主义的许多代表人物一一呈现给读者。

说实话,这可能是我今年学知识最密集的时间了。
「虚无」祝福所涉及的存在主义是哲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其中,我在学戏剧基础的时候接触过萨特的存在主义戏剧,所以讲他讲得比较多,其他人更多还是现学现卖。
海德格尔,几乎接触过哲学或者在学马原的时候应该都听说过这个名字;加缪,比较关注外国文学的话应该也不陌生;包括上一期的叔本华、尼采、契诃夫,都是耳熟能详的名字。但真要挨个去分析他们的观点、著作,实践下来,还真是非常锻炼人的。
不过这应该也不是最难啃的一块骨头,「巡猎」祝福里一大堆古文,「丰饶」祝福里一大堆佛学,看着就头疼,要不下一篇先放松一下脑子,先把「存护」这个简单的解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