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红楼梦人物微论-袭人

2018-12-08 12:32 作者:sepstar  | 我要投稿

袭人跟着宝玉,是宝玉的贴身管家,怡红院的内当家。怪不得黛玉称她是嫂嫂。书中,袭人也是和宝玉有些特殊的关系的。所以,晴雯曾说,就是你们的一些鬼鬼祟祟的事情她也知道的。袭人原是贾母的侍女,后来被指派去照顾宝玉。她对宝玉的照顾,生活上的,没得话说。而且袭人虽然有主子的青睐,但是并没有晴雯那样的傲气,有些老好人的模样,为人是谨慎的,行事是谨慎的。她是尽职尽责的,她时时守着自己的本分——劝诫宝玉的时候是的,和宝玉亲近的时候是的;在王夫人那儿进言的时候是的。



有一些人是不喜欢袭人的,而且数量不少。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袭人是受到批判的对象。他们有人认为袭人“阴险”,有人认为她是“最不道德的人”,有人说袭人“简直是一只老鼠,鬼鬼祟祟的”,有人说她“近于愚蠢”,有人说她“似痴而实黠”,还有人她是“妇人中的宋江”、“贾府之秦桧也”……似乎袭人是书中第一等的坏人。说袭人不好的,大致有这么几个共同点:

第一,他们多是喜欢晴雯,而因此而将对晴雯的同情和怜悯化为对袭人的恨;第二,他们多是不喜欢王夫人,因而将对王夫人的怨移植到了袭人身上;第三,他们多是不怎么喜欢宝钗的,因此也将对宝钗的忌移植到了袭人身上,谁叫袭人是所谓的钗副呢?

对于袭人的行为,这些恨袭派总是拿来批判一番的总不过是这么几点:

第一,袭人和宝玉做了男女之事,但是自己却伪装起来,让晴雯成为人人眼中的狐狸精;

第二,袭人在王夫人那里说了些话,是对晴雯或黛玉不利的,其行为是打小报告;

第三,袭人最后没有对宝玉从一而终。

细细品位书本,这三点其实都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首先,袭人确实是第一个和宝玉尝禁果的,但是要注意,是宝玉强迫袭人的,不是袭人主动去诱惑宝玉的。这是关键。书中说:“宝玉亦素喜袭人柔媚娇俏,遂强袭人同领警幻所训云雨之事。”当然有人会说,虽然是宝玉强迫在前,但是袭人也是半推半就。的确,袭人是没有推脱。为何呢?书中已经说明白了:“袭人素知贾母已将自己与了宝玉的,今便如此,亦不为越礼,遂和宝玉偷试一番”。在当时,袭人这样的丫鬟和宝玉发生些什么是不会坏门风的,因为她没有那个地位,她只是奴婢,简单说,只是主子的一个物件而已。所以她和宝玉发生关系,也不是基于爱的感情,而是基于一种社会关系,人际关系,职业关系。是的,相对于晴雯撕扇子的那一段中,晴雯主动拒绝了宝玉,袭人没有那么高洁。但是这又能说明什么呢?在贾府这样的人家里,公子少爷和丫鬟偷情简直不是什么事情。那次凤姐生日,贾琏和女仆偷情,贾母知道了也没有说些什么,甚至是有些不以为然的。其次,袭人会和宝玉这样做,也是因为袭人有这个觉悟,认为自己以后就是要走姨娘的路的,所以也就不认为有什么不妥的。第三,袭人没有因为和宝玉有了这样亲近的关系而飞扬跋扈,反倒是显得更加谨慎。你能说这就是伪装?不能,因为袭人没有去否认她和宝玉之间的亲近关系,在私下的时候,她和宝玉之间还是很是亲近的。否则那一次晴雯也不会挑出她话的毛病了。第四,晴雯被认为是狐狸精和袭人没有关系,袭人并不是因为有个晴雯了,而显得格外中规中矩,格外去讨好人。她是一直一贯那样行为的。她没有刻意去和晴雯反着做而显得和晴雯不同。

第二,袭人是在王夫人面前说了些话。但是袭人这些话是不是就是针对晴雯或黛玉的呢?不是的。袭人她劝宝玉读书,她向王夫人进言,都是基于这样的一个立足点——宝玉应该去走当时社会的主流道路。她话中根本没有提到晴雯,否则王夫人在抄捡大观园前不会不知道晴雯。而虽然袭人的话中提到了黛玉,但是也不是说黛玉有什么不好的,而是从宝玉的角度上提到男女之防。她没有说黛玉如何如何,她的出发点立足点都是宝玉。她说:“论理,我们二爷也须得老爷教训两顿。若老爷再不管,将来不知做出什么事来呢。”她告了什么密?告了谁的密?要说的话,告的是宝玉的密而已。其次,袭人后来提到了宝钗和黛玉的名字,提到了男女之防。但是出发点是什么?是为了妨碍宝玉和黛玉的爱情?不是的。她说:“一家子的事,俗语说的‘没事常思有事’,世上多少无头脑的事,多半因为无心中做出,有心人看见,当做有心事,反说坏了……他(宝玉)又偏好在我们队里闹,倘或不防,前後错了一点半点,不论真假,人多口杂,那起小人的嘴有什么避讳,心顺了,说的比菩萨还好,心不顺,就贬的连畜牲不如。二爷将来倘或有人说好,不过大家直过没事;若叫人说出一个不好字来,我们不用说,粉身碎骨,罪有万重,都是平常小事,便後来二爷一生的声名品行岂不完了,二则太太也难见老爷。”袭人说些话,是有个前因后果的。因为王夫人这次叫袭人过来,主要是询问一下宝玉的伤情,因为宝玉被贾政暴打了一顿。其次是王夫人听见有传闻是贾环说了些什么,想问问袭人是不是的。袭人是知道此事和贾环有些关系的,但是她不好明说,所以她说了这么一段,意思就是说有些人就是喜欢搬弄是非,喜欢风言风语的,而宝玉又是不大在意行为的,会留下一些把柄。袭人全然不是单单为了要去破坏宝玉和黛玉之间的关系。要说袭人没有因为宝玉和黛玉之间的感情而担忧,也不是事实。在此前,宝玉痴痴地对黛玉诉衷肠,但是阴错阳差地面对的变成了袭人。此事也是让袭人有感而发的动因之一。但是这也不能说专门对着黛玉去的。因为假如宝玉此时所想所念的是宝钗,袭人就不会有担忧了?不是的。袭人所担忧的是宝玉,不管宝玉对谁钟情,宝玉这般在园子里和那位小姐表白,都是袭人所担忧的。因为这不符合当时的礼数,是悖逆,是无礼。一个金钏就让宝玉这样被人说闲话了,要是宝玉表白之事让人知道了,还不知道会发生什么呢?况且,这不光是对宝玉不好,就是传出去,对于那位小姐也是身败名裂的事情,那位小姐要是个性子烈的,或许就自裁了也未然。所以,袭人跟王夫人说这些,不是为了告密,不是为了打击谁,而确实为了宝玉的个人着想。况且袭人说的时候,不仅仅是提到了黛玉,连宝钗也提到了。为何人们就认为袭人这样说是针对黛玉而不是针对宝钗呢?可见,人们的成见是很深的。

第三,很多人对于袭人没有跟着宝玉到最后有怨言。但是袭人有对宝玉一生一世的义务吗?没有。袭人又不是宝玉明媒正娶的夫人,她没有义务对宝玉所谓从一而终。其二,袭人最后和谁在一起,不是袭人个人所能决定的。因为那时,贾家被抄家了,袭人作为买进来的丫头是要被放出去的,此时袭人在法律上已经和宝玉和贾家没有了关系。而袭人因为一些巧合和蒋玉涵成为一家人。这些都是袭人所不能左右的。按照书中的线索,这都是命运,都是宿命,不能人力所改变的。其三,袭人难道一定要在宝玉失势后自杀方能让人满意?古人尚且不去强求,但是一些现代人都还要如此设想,岂不是可笑?



每个人可以有自己对某个人物的看法,可以有自己的喜好,但是不能恶意揣测,不能凭空捏造,不能恨屋及乌。在宝玉过生日那段,袭人抽到的花签是桃花,签上的诗句是:桃红又是一年春。这句诗的全文: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花又见一年春。花飞莫道随流水,怕有渔人来问津。

而在又副册中,袭人的判词诗是:

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

这才是曹公对于袭人的看法,也是他塑造这个形象的根由——袭人是桃源乡,可叹宝玉没有福气。


红楼梦人物微论-袭人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