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条约战列舰的极限:金刚代舰

2021-12-04 17:19 作者:霧島代艦_krsmTaikan  | 我要投稿

前传1——金田私案

1924年,在军令部的指示下,舰政本部开始尝试设计条约战列舰。根据华盛顿海军条约的规定,日本海军舰龄达到20年的主力舰可以进行替代。同时考虑到条约战列舰建造需要3年左右,所以可以在达到指定舰龄前3年开始着手建造。为此,舰政本部开始计划1930年替代金刚的新战列舰。

新战列舰的要求是主炮口径不大于16吋,排水量在35000吨之内。与一般由军令部提出性能要求,再由舰政本部设计并与海军省和大藏省商议的流程不一样的是,将来主力舰的计划是完全由舰政本部研究试算的。这是因为将来主力舰并非正式计划,而是为了探究35000吨排水量所能实现的性能。

舰政本部研究了将来主力舰的火力防护与航速,并记述了各方面技术的发展和趋势,最终向军令部报告了1924年日本所能建造的35000吨方案。由于这仅仅是个技术研究的草案,所以附图比较简略。根据远藤昭的记录,这个草案是属于金田中将的(以下称作金田案)。

根据月刊丸配图修改而来的金田私案
搭载14式2号水侦的金田私案

主炮方面,采用了先前八八舰队时期主炮研究会上已经确立的50倍三联装41cm炮,以前1后2的布局布置。根据平贺让四联装炮塔说中提到的信息,前部采用一座炮塔的原因很可能是考虑到宽度的问题,以尽可能缩小舰型。同时舰政本部深刻意识到航速的价值,金田案的航速虽然不及八八舰队末期计划的30节,但也是明显高于同期战列舰的28节。草图中的副炮依旧是人力的炮廓式副炮,但也有考虑采用机械化的炮塔式副炮。

根据月刊丸的说法,防御设计方面,金田案基本沿袭了八八舰队的设计。主装采用10吋装甲(254mm,倾斜角度不明),水平装甲4吋(102mm)。单从厚度上来看,垂直装甲和天城一致,水平装甲比天城的3.75吋(95mm)略厚,装甲布置推测一致。由于还没有彻底进行土佐的实弹射击实验(1924.6.6~1925.2.9),所以水中弹防护也没有进行强化,可能仅仅采用以往日本主力舰的主装向下延伸一段的设计。

参考:延伸至水下6'(1.83米)的天城

将来主力舰(金田私案)作为日本首个条约战列舰的设计,承接了八八舰队的设计风格,同时又作为后来金刚代舰的原型,为日本条约战列舰的探索奠定了基础。

将来主力舰(金田私案)要目

基本参数:不明

航速:28节

兵装:3座50倍三联装41cm炮,10门14cm单装炮,6门高射炮(推测是12cm炮)

前传2——平贺让1924年演讲

华盛顿海军条约规定从1931年开始日本可以建造老旧主力舰的代舰,担任海军技术研究所所长的平贺让很早就开始构思代舰的设计。

从1924年12月18日的演讲稿内容来看,平贺让相当重视依靠重力加速的航弹和远距离的大落角16吋炮弹的威胁,所以水平防护将得到很大程度的强化;同时,考虑到水线下射入的炮弹,主装依旧需要向下延伸一段。

平贺让的演讲附图:纳尔逊

在平贺让的演讲附图中,英国新造战列舰纳尔逊水线下被炮弹击穿。实际上,日本的战列舰从河内开始就在主装下面延伸一段装甲以防止水线下被炮弹击中。而在土佐实弹射击之后,日本人又一次意识到了水线下的威胁——更深的水中弹。

针对7年后开工的战列舰,平贺让认为不应该出现高速轻甲与低速重甲的两种极端设计。平贺让对新战列舰的要求是:

①超过纳尔逊的火力

②大体做到纳尔逊的防护,同时参考最新的试验研究结果。特别需要考虑具备防御水线下炮弹与鱼雷命中的防护设计。

③在可行的范围内,尽可能实现高速化

这是平贺让认为新战列舰必须具有的三大要点。在满足其他要点的情况下,航速至少应该和长门的26.5节相近。新战列舰设计上的一大要务就是防护设计的创新,以达到节约重量的目的。平贺让对标英国的纳尔逊,提出了以下要领:

火力16吋10门

2座四联装炮塔和1座双联装炮塔、2座三联装炮塔和2座双联装炮塔(比纳尔逊多1门主炮)

防御

在15000米~25000米的战斗距离下水上和水下对16吋炮弹都具有合适的防御,同时具有合适的鱼雷防御(相比纳尔逊增加水下炮弹防护)

航速25.5节

(相比纳尔逊增加接近3节)

可以看出,平贺让的主炮要求在他后来设计的两款金刚代舰上均有出现。由于各国造舰竞争的停止,航速要求被降低到对纳尔逊有大约3节的航速优势,这也是平贺让和舰政本部的金刚代舰的大致航速。

根据平贺让的推算,在上述1门主炮优势、水下防护优势、3节航速优势的情况下,自己的战列舰将具有三成的优势。在这种情况下,假想敌10:6的优势将被削弱为10:7.8。

最后平贺说到,他希望实现防御优秀、航速至少25.5节、搭载3座四联装41cm炮的战列舰,这样就可以实现四成以上的优势。

同日,平贺让针对水下防护等新的防护理念,提出重新设计的35000吨条约战列舰的防护:


从这两张侧舷切断来看,已经具有了后来的金刚代舰的雏形。

金刚代舰设计经过

一:舰政本部的早期设计

1927年10月,由军令、军政、舰政、航空方面的主要职员组成了军备限制委员会,军令部次长野村吉三郎中将担任委员长,商讨后续的造舰方针。1928年3月,将检讨结果上报海军大臣。

检讨的结果是主力舰搭载12门以上40cm主炮,12门以上14cm副炮;对41cm炮的免疫区为17000~28000米,且被少数炮弹命中时不会有致命危险,水下防御保证被少数炮弹和鱼雷击中时不会显著减速;防止弹药库殉爆,具有倾斜复原设备;采用间接防御手段。但航速和续航力要求一栏没有具体数据。此外,还希望强化主力舰主炮以下所有火炮的对空能力。但是,早期计划就发现12门主炮的要求不合理。

根据军令部的要求,金刚代舰的主炮应该达到8门以上,排水量以条约规定的35000吨为准,中等航速。

舰政本部开始了金刚代舰的计划。舰本设计的详细资料不明,目前从平贺让1928年9月24日的文件中发现了A、B/第一案和第二案两案(很明显,平贺让在舰本的亲信泄露了藤本设计的资料)。这两个方案的共同特点就是船体重量较轻,都在9000吨上下,和藤本后来的金刚代舰方案风格类似。

关于平贺让纪念站现存的那张金刚代舰舰本案的图纸,研究者石桥孝夫计算的结果是水线长229.5米左右,与A案的231.65米基本一致;同时考虑到主炮布局一致,所以推测两者为同一方案。与常见的一般配置图不同的是,这张图纸上面还标注了爆风曲线以及和长门的比较等,可能是为了给平贺让提供更多相关信息。

舰政本部金刚代舰第一案/A案
石桥孝夫复原去除其他线条之后的第一案

比较有意思的是,这个方案上层建筑非常紧密,而且后部舰桥和烟囱一体化,类似于法国战列舰。一直以来的观点是平贺让是舰政本部缩短防护区的主导者,现在看来平贺让也参考了不少藤本喜久雄的设计。平抄抄

重量分配如下:

基本参数、动力

出自《軍艦大和基本計画資料》

A案标准排水量35560吨,公试排水量40048吨。水线长231.65米,水线宽32.46米,深15.18米,吃水8.69米。主机出力78000马力,航速26节。

B案标准排水量35560吨,无公试排水量数据(可能和A案一致)。主机72000马力,航速不明。

防御

装甲配置同样不明,但草稿上注明对52.5倍41cm炮的免疫区为17000~28000米。(顺便这个时期貌似认为长身管41cm炮的初速是850m/s,和八八舰队的50倍炮一致)

兵装

1.主炮

兵装配置同样没有直接信息。不过依然有条线索,即平贺让在重量分配表旁边给出的炮塔重量表:

根据炮塔重量推算(1738×3=5214,即A案;1239.1+2272.3×2=5783.7,即B案),A案为3座三联装布局,B案为1座双联装和2座四联装混装布局。

了解大和设计经过的读者应该知道,A140I案的2332布局被否决,因为同时生产两种炮塔不合适。不过舰政本部这时考虑到条约严格限制新战列舰的吨位,为了追求主炮数量优势,混装方案还是有可能被考虑。不过即使这样,在技术会议上舰本一部依旧极力反对两种炮塔混装的设计。

另外,平贺让还计算了每门炮的平均重量。双联装、三联装和四联装每门炮的平均重量分别是619.55T、576T、568.1T。单从平均重量来看,四联装是最好的。但舰船不可能只有炮塔,还需要考虑装甲和舰体宽度等问题。

2.副炮

想必读者看到上面那张配置图已经觉得很惊讶了:副炮居然布置在防护区以外的艏艉部分。单纯从防护和弹药库的布置来说,藤本的设计显然是无理的——不但需要次装甲盒来保护副炮弹药库,而且舰艏部分舱室较窄,舰艉部分有其他机构,布置也是不方便的。但联系到前面提到的军备限制委员会上面已经提出强化副炮在内的防空能力,也能理解藤本的思路:为了追求充足的对空射界,藤本将多数副炮分两部分集中在艏艉部分,上层建筑两侧再分别布置1座。同时,副炮仰角增大到75°。

除此之外,后部两座炮塔以中线布置的方式还可以拥有两舷的射界,实现单舷8门火力。

由于图上没有具体标注,所以不能确定副炮的口径,因为日本人这个时期同时考虑了14cm和15cm两种口径的副炮。

布置在艏艉部分的副炮还需要考虑主炮爆风的问题。以下两张为平贺让资料中主炮炮口正对的副炮的防爆风对策图,即通过环形护罩遮盖副炮后部与顶部的一部分,以达到保护副炮的目的。

当然包裹顶部的护罩很明显会影响副炮的射界,第一案的配置图上副炮后部的结构则只遮挡了副炮的后部,顶部敞开以方便副炮旋转与俯仰。相比之下,第一案的副炮离主炮炮口比上面两张图中的距离更远。

舰艉副炮

或许是距离更远的缘故,舰艏部分副炮的爆风对策相比舰艉部分副炮更加简略。

舰艏副炮

同时舰艏副炮还要考虑海浪的影响,因此加上了防浪板。

3.高炮

从后来平贺让设计的金刚代舰推测,藤本的金刚代舰的高炮也是十年式12cm炮。与长门近代化改装的布局类似的是,舰本案也是在舰桥两侧和后部舰桥上面布置的高炮。

高炮

舰体、上层建筑

舰本第一案的图纸上已经注明长门的线条,以与该方案比较。船体设计采用了自八八舰队以来的平甲板设计,取消了艏楼。但舰本案和此前设计的区别在于舰艏的形状,重新采用了双曲线艏(可以看到与长门修改之后的勺型艏的比较)。与此相反的是,平贺私案的水下部分为适用于链雷战术的前倾式艏。在后来的A140系列设计中,采用了类似于平贺私案的舰艏,而非金刚代舰舰本案。

另外,舰本案的舰艉部分甲板相比带艏楼的长门也更高。

从上一节的图中可以看出,舰本案的舰桥尺寸非常大,而且拥有高耸的后部舰桥,并于烟囱融为一体。在友鹤事件之后,舰政本部开始反省重心上的问题。因此,后来大和早期方案中上层建筑被简化,包括舰桥。

二:平贺改案

由于平贺让本人被排挤出了舰政本部,他内心一直不满。因此,平贺让开始追求在纸面上压倒舰政本部的方案。在舰本案的基础上,计算出了自己的改案。重量分配如下:

与后来的10门案(244布局)比起来,这个改案的防御和兵装重量分配是相当接近的,所以推测其也是相同的布局。

由于草稿上字迹实在难以辨认,就不整理变动明细了。

改案重量计算,可以自行辨认

三:平贺私案早期计划

之后,平贺让继续在舰本案的基础上进行修改。

1928年10月14日的草稿,可以看到三种主炮布局。

平贺私案初期设计有三种布局,两种是他在之前已经提到的1座双联装和2座四联装混装(虽然炮塔一致,但有两种布局),最后一种是3座三联装,目前发现了前者的图纸。

平贺让的10门案

从重量分配上面可以看出,前面提到的那个改案的船体重量、防御和兵装的重量基本不变。同时,平贺让自己也试算了9门案的重量。

对比可以看出,9门案的兵装所占重量明显小于10门案。兵装方面节省下来的重量可以用于防护和动力方面的强化:10门案出力80000马力,9门案出力增大到88000马力。

基本参数、动力

10门案标准排水量35560吨,公试排水量40500吨,主机出力80000马力,公试航速26节。

9门案标准排水量35560吨,公试排水量40500吨,主机出力88000马力,公试航速26.75节。

平贺让在对比表下面写到,如果把10门案的52.5倍长管炮换为45倍炮,航速可以提升到26.75节,与9门案持平。当然,这0.75节的代价也是显而易见的:52.5倍41cm炮和45倍41cm炮穿深差距悬殊。从这里也可以看出9门案在总体上的优越性。

防御

这些方案运用了新的防护设计,与英国的1920/1921系列非常接近。主装为14吋(356mm)/20°,水平装甲倾斜部12吋(305mm)/20°,水平部8.5吋(216mm);水下装甲递减到7.2吋(183mm),双重底处4吋(102mm);露天甲板40+35磅(25.4+22.2mm)。

炮塔(很可能是双联装)和动力舱的切断图

由于鱼雷爆炸的时候会将爆炸威力传导到大厚度防水纵壁和上部装甲的接头处,平贺让采取了榫接的方式,以增加接头强度。

榫接方式连接的装甲

弹药库防护方面,平贺让专门考虑到了水雷爆炸的威胁,所以给弹药库增加了装甲底部。不过从上面这张图来看,早期三联装炮塔的底部直接嵌入了双层底,平贺让在后续修改中将会改进。

10门案的装甲盒

此外,这个时期的装甲盒相对较为平整,侧面为曲面(推测藤本案也可能和这个类似)。需要注意的是,图纸上10门案的装甲盒前部有两条虚线,说明装甲盒下部有内折。三联装炮塔结构如下:

注意内折部分的装甲

兵装

平贺私案的主炮布局至此依旧沿用舰本的设计,此处不再重复叙述。

副炮方面,与很多人印象中的平贺让不同的是,10门案采用了全炮塔式副炮的设计。

10门案的副炮布局

不过在防护区紧缩的金刚代舰身上将副炮全部集中在舰体中部的防护区是一个难事,因为3座副炮中的1座副炮必须布置得足够高才能拥有充足的射界。考虑到藤本案舰艉2座炮塔采用背负式,而且单舷舰体中部和舰艏各有1座副炮,可以实现单舷8门火力。相比之下,平贺让的方案只能实现6门火力,这也很可能是他后来通过炮廓增加副炮数目的原因之一。

另外,在平贺让的草稿中还有发现中线布置的金字塔状布局的副炮。很明显,中线布置提高了副炮的利用率。但代价也显而易见:防护区的拉长。除此之外,还需要考虑主炮爆风的问题。后者也可以通过前置主炮塔来解决,比如说平贺让在1929年的高速私案上专门采用了3座三联装20cm副炮布局,主炮全部前置;但前者一直是难以解决的问题,除非个别副炮像大和那样与主炮塔背负。

虽然图纸上没有直接标注高炮,但在高炮所处的位置上标注了"+"号。由此可以判断,平贺让将高炮布置在了舰桥正面和后部舰桥上。

舰体、上层建筑

作为八八舰队的主要设计者,平贺让的私案自然也采用了平甲板设计。正如前面提到的,平贺私案的舰艏与舰本案存在区别,更适用于链雷战术。

平贺私案的舰艉相比舰本案,后倾的角度更大,这也是1929年高速私案具有的特征。

相较于舰本案,平贺案的后部舰桥简化了不少,取而代之的是高大的后桅。而舰桥方面,此时已经显露出一部分Design X的风格,包括在舰桥正面布置高炮。同时,烟囱也与舰本案一样向后延伸,以减小对舰桥的影响。

四:后期计划

或许是出于对10门案重量分配上的不满,又或许是四联装炮塔技术上的难度,最终平贺让将指标变更为2座三联装和2座双联装混装的布局。

虽然此前的9门案相当成功,但从大正时期的《四联装炮塔说》中可以读出,平贺让并不喜欢奇数个的总炮数。所以,平贺让选择了2332布局。

平贺让开始设计名为Design X的方案,这也是最著名的金刚代舰方案。

基本参数、船体

平贺私案标准排水量35000吨,公试排水量39200吨,满载排水量44000吨。

全长234.09米,水线长231.65米,全宽33.53米。前部干舷8.38米,中部6.25米,后部7.16米。吃水9.3米。

可以看到,平贺让设计的水线长和舰本案一致,均为231.65米。宽度相比舰本案有所增大,这是因为并排布置四列锅炉的缘故。

艏艉依旧延续了10门案的设计,这里就不赘述了。

各层甲板

防御

1.主要部侧舷防护

防御方面,指标为对16吋特种弹(即水中弹特化的炮弹)的免疫区为17000~28000米(取自平贺让的表格和后面的参考资料。考虑到舰本早期设计的免疫区,平贺让的设计至少应该与之相同)。水下防护指标为装药量200kg的24吋/61cm鱼雷或水雷。同时相比过去设计的主力舰,对水中弹有足够的防御,弹药库部分需要防御舰底爆炸。

和纳尔逊的比较

从这张对比图来看,纳尔逊对金刚代舰主炮的免疫区为19500~23500米,而金刚代舰为18000~28000米(需要注意的是,这个穿深数据偏高)。虽然对比图上写的下限18000米,但平贺让在要领和后面的参考资料等处均给的17000米。更重要的是,金刚代舰水下部分相比纳尔逊,防护更加全面。无论水雷、200kg装药的鱼雷还是水中弹,都能较好地防御。

平贺让的水中弹研究

为了节省重量,平贺让通过一系列手段,成功将防护区显著缩短。为了缩短防护区长度,动力舱的锅炉从过去的并排两列增加到四列。同时,侧舷装甲尽可能贴近炮塔内部结构,装甲盒前后部以曲线内缩。最终防护区的长度为321英尺长,占水线长的42%左右,可以说是典型的"all or nothing"设计。

这种设计从纸面上讲利于节省重量,但在建造的时候会增加不少麻烦。所以如果真采用平贺让的设计,可能还需要对装甲布局进行调整。

侧舷曲面装甲、底部装甲和前后部横向隔壁连接,形成封闭的结构(动力段露出)。

装甲盒线图

缩小防护区的成果也很显著:Design X锅炉舱的主装厚度达到了15吋/381mm,相比早期设计厚度增加了1吋,倾斜角度保持在20°;水平装甲从8.5吋/216mm稍微减少到8.4吋/213mm,倾斜部从12吋/305mm减少到11.75吋/299mm。

作为代价,tds纵深被严重削弱。根据日本海军的研究,增大防水纵壁的厚度可以强化防雷效果。不过通过大厚度防水纵壁存在刚性问题,爆炸威力会传导至接头部,从而引起脱落。平贺让的金刚代舰专门采用了榫接结构,但依旧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小问题。

2.烟道

金刚代舰采用了与八八舰队计划舰类似的烟道垂直装甲。从下图可以看出,渐变的烟道装甲是为了在刚好在各个距离上对抗相同的舰炮。

同样和八八舰队设计相同的是,烟道和通气筒侧面装甲相比前后更厚。烟道侧面最厚部14吋,通气筒侧面最厚部17吋。

以往的烟道防护对应的战斗距离较近,侧舷的垂直装甲便可以抵挡射入的炮弹。但随着交战距离的增大,远距离的大落角炮弹越来越普遍。日本海军设定的主力舰交战范围逐渐靠近甚至超过30000米。

为了防御越来越可能绕过垂直装甲而进入烟道的远距离炮弹以及航弹,日本海军专门开发了带有大量孔洞的装甲,并形象地称之为蜂窝装甲。

由于装甲带有大量孔洞,防护效果大大减弱,所以蜂窝装甲往往具有非常大的厚度。

3.操舵室

操舵室顶部装甲为3吋/76mm,侧面5吋/127mm,中部隔壁18吋/457mm。

4.炮塔

炮座上部为483mm,下部为432mm。炮塔正面装甲为510mm;侧面前部305mm,后部254mm;炮塔顶部的前部为251mm,后部229mm;炮塔后部229mm,底部102mm。

从炮塔形状来看,是双联装和三联装混装的两种方案,数据存在差异。

兵装

1.主炮

金刚代舰和长门的炮塔机构及火炮比较

金刚代舰的主炮为新式的52.5倍长身管41cm炮。

52.5倍41cm炮

全长:22.077m

弹程:18.737m

药室容积:560L

膅腔断面积:1698cm²

重:123.629t

膛线数:84

缠度:28

深度:4.1mm

初速:867m/s

构造:钢线式5层

炮弹

弹重:1000kg(八八式)

常装药:287kg

药囊数:6

炮塔

俯仰角度:-5°~+40°

最大射程:42500m

装填时间:22s

装填方式:5°~15°自由角度装填

炮座直径:12.344n

旋回部直径:10.97m

重量:2256t

主炮仰角为-5°~+40°,最大射程42500米。

这款炮塔的独特之处在于可以5°~15°内自由角度装填。装填时间22秒。

其实日本海军内部关于装填的讨论持续了很长时间。

最开始是扶桑级采用固定角度装填,理由如下:

一、可以减小炮塔容积,从而减小炮塔重量;

二、简化炮塔机构的同时可以使机构更加强固,确保装填的进行;

三、如果采用自由装填式,装填的时候由于炮塔内部机构的振动,难以进行准确的瞄准。

在伊势恢复自由角度装填的商讨时,炮术相关人员提出:

一、固定装填式需要仰角固定装置,和自由装填式比起来更复杂,操作不容易且动作不可靠;

二、自由式装填更快;

三、因为理想中是少数炮对抗多数炮,采用发射速度低下的固定式是本末倒置。

因此,伊势级重新采用了固定角度装填。直到金刚代舰为止,也依旧采用的自由角度装填。采用自由角度装填的代价就是炮塔机构的重量大大增加,旋回部重量达到了2256t,接近大和的2510t。

顺便,在1931年,炮术学校再次讨论了这两种设计。结论如下:

一、目前如果采用自由装填式,大仰角时将难以防止炮弹下落,同时大仰角时炮的后座也会变慢,固定5°左右仰角装填更加迅速;

二、如果采用固定式,具有不会偏离测距中的目标的优点。

所以,日本海军虽然期待采用自由角度装填,但实在没有开发成功的话也能接受固定角度装填。最终直到大和级为止,日本海军依然没有开发出新的自由角度装填炮塔。

1927年,吴海军工厂得到试制一门炮、对应的炮架以及炮塔的命令。在签订伦敦海军条约的时候,炮身进度44%,炮塔进度14%,之后被迫停止。

2.副炮

众所周知,Design X除了四座炮塔式副炮,还有8座单装炮廓。既然平贺让之前的10门案全部采用炮塔式设计,这次出现炮廓八成有其他原因:刚好舰本案单舷副炮火力达到了8门。可能是为了和舰本案的8门火力抗衡,中间集中防御的区域又没有多少地方堆放炮塔,平贺让就想到了省空间的炮廓。算下来,Design X单舷副炮火力刚好是8门。

纸面上平贺案单舷火力和舰本案持平了。不过炮廓具有很多劣势,光从纸面上提升战斗力显然是行不通的。反观舰本案,为了某些原因在艏艉仿制炮塔同样不合理。所以,极度缩短防护区的条约战列舰金刚代舰难以在正常情况下实现副炮火力的提升。

3.高炮

Design X搭载了4座双联装十年式12cm高炮。

就金刚代舰设计的时期,八九式12.7cm高炮刚在1929年定型,也就仅仅出现在了平贺让的高速私案上。

金刚代舰采用12cm高炮

4.鱼雷

根据平贺让的记述,Design X装备了两具61cm鱼雷发射器。但奇怪的是,平贺让并没有在任何图纸上面标注鱼雷发射器的位置。

动力

从平贺让的要领来看,出于条约严格规定35000吨排水量的要求,为了尽可能强化新战列舰的攻防性能,平贺让只得降低航速标准,将航速设定在对英美老式战列舰有数节航速优势的水平。

Design X主机出力80000马力,航速26.3节,介于9门案和10门案之间。

Design X具有8座锅炉,其中4座出力12500马力,布置在内侧;剩余4座出力7500马力,布置在外侧。从内外侧出力不同的布置可以看出,可能平贺让此时也考虑到外侧容易受损而损失出力,所以把出力较小的锅炉布置在最容易受损的位置,以减小战斗力的损失。

动力舱布置

外侧两个锅炉舱各长7.92米,总计15.85米,轮机舱长21.34米;内侧两个锅炉舱各长9.36米,总计18.71米,轮机舱长19.39米。

Design X搭载重油3600吨,续航力14节-9000海里。

发电机方面,该案有四座500kW涡轮发动机和2座250kW柴油发电机。

重量分配

船体、舾装:11184t(28.4%)

防御:13380t(34%)

固定装备品:150t(0.4%)

一般装备品:174t(0.4%)

火炮:7274t(18.5%)

鱼雷:80t(0.2%)

电气设备:480t(1.2%)

动力机械:2460t(6.2%)

燃料:3600(9.1%)

预备锅炉水:300t(7.6%)

总计:39405t

五:技术会议

为了确定金刚代舰的舰型,1929年7月31日召开了技术会议。按照以往的流程,技术会议是召集海军各部门的人员共同商讨重要舰船的建造,由舰本部长担任议长、舰本三部/四部(舰政本部第三部和第四部有时会交换序号,金刚代舰设计时期由舰本三部负责设计舰船)提出基本计划并商讨。这时舰本部长为山梨胜之进大将,舰本三部的计划主任是藤本喜久雄造船大佐。

根据当时在场的永村清造船中将著书上的数据,舰本案标准排水量35000吨,公试排水量39250吨,水线长237米,宽32米,平均吃水8.7米,主机出力73000马力,航速25.9节。

根据福井静夫书上的剪影重绘的舰本案

相较于之前提到的第一案,这个方案可能比较逊色——防护区长度更长(大约占水线长53%)。还有一个区别就是通过拉长舰体长度,使出力减少,但航速也降低了0.1节。

可以看到,舰艏副炮的防爆风结构的尺寸相比第一案更大。

舰艏副炮

后部副炮取消了背负式。考虑到烟囱和后部舰桥分离,三号炮塔需要后移,防护区因此拉长。作为防护区拉长的代价,副炮和三号炮塔的距离更近。如果继续采用背负式设计,后部副炮就要正对三号炮塔炮口了,爆风问题更加严重。

舰艉副炮

其实这张复原图还有一个问题:相比第一案,这个方案的后部副炮离三号炮塔更近了,反而不需要防爆风结构吗?

这时候看看这张复原图参考的来源,即福井静夫的剪影。注意靠近三号炮塔的那座副炮和最后那座副炮的区别,可以发现最后那座副炮下面还有一点空白,而靠近炮塔的那座副炮是全黑的。这说明副炮附近依旧有防爆风结构。

福井静夫剪影的一部分

再结合平贺让纪念站发现的资料,可以断定很多复原图上面确实是忽略了防爆风结构的存在。

平贺让X案右下角上的图示,从主炮塔形状可以断定这是来自舰政本部的资料

那么基本可以断定,由于副炮进一步靠近三号炮塔,原本的防爆风结构无法起到作用。所以,藤本想到了遮挡一部分顶部的新结构。

在藤本提出自己的方案之后,平贺让突然发言,提出自己的私案对抗并试图与之比较优劣,甚至搬出了自己的模型——这说明他早有预谋。作为技术研究所所长的平贺让居然越权干涉,所有在场人员都为之震惊。

平贺让的Design X案模型

在平贺让提出自己的私案之后,整个会议的气氛变得异常紧张。单纯对比两案外观之后,用兵方面还是更喜欢更加近代化的舰本案。最终的结果是会议没有得出统一结论。据说,这时藤本并没有隐藏对作为前辈的平贺的愤怒。

这个会议在冲突之后草草结束,准备日后重新商讨。

最终,由于伦敦海军条约的签订,金刚代舰的计划就此结束。

金刚代舰的评价

从早期计划来看,舰本案的装甲重量要比平贺让所有的私案重。单从免疫区来看,两者均为17000~28000米。舰本案在采用了次装甲盒的情况下依旧实现了大概和平贺案一致的防御水平,足以说明三座三联装炮塔布局的优越性。

无论是平贺还是藤本的设计,都能从纸面上胜过同时期英国设计的搭载8门16吋炮的16A。船体重量方面,舰本案在9000吨上下,平贺案在10000吨上下。和同时期英国计划的16A的13400吨船体重量比起来,平贺案船体重量为其84%,舰本案更是只有其67%。从船体设计上来讲,这是非常难以实现的。

从后来发生的友鹤事件和第四舰队事件来讲,这时日本海军设计的舰船可能存在复原性能和舰体强度上的问题。

此外,舰本案的上层建筑也过于庞大,在后来设计的大和级上专门进行了小型化设计。

参考资料

世界の大艦巨砲(石桥孝夫)

日本の軍艦(福井静夫)

造艦回想(永村清)

世界の艦船 傑作軍艦アーカイブ⑤戦艦金剛型

[図解シップスデータ]日本帝国海軍全艦船1868-1945第1卷 戦艦·巡洋戦艦(石桥孝夫)

軍艦大和基本計画資料(松本note)

戦艦大和(远藤昭)

戦艦大和 設計と建造(松本喜太郎)

2020年1月号别冊 日本の戦艦大百科

日本の戦艦パーフェクトガイド (歴史群像シリーズ) 

平贺让纪念站各文件

条约战列舰的极限:金刚代舰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