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名堂 | 高寒凝:“罗曼蒂克2.0”与商业文学网站的榜单机制

“罗曼蒂克2.0”与商业文学网站的榜单机制
高寒凝
2022年12月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网络文学研究室助理研究员高寒凝博士回到北京大学网络文学课堂,围绕她的网络文学研究专著《罗曼蒂克2.0:“女性向”网络文化中的亲密关系》与商业文学网站的榜单机制等论题,以线上“云”课堂的方式与同学们分享了她关于网络文学研究的心得与看法。

高寒凝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当代文学方向,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网络文学研究室助理研究员。研究领域为网络文学、网络亚文化与粉丝文化。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文艺理论与批评》《南方文坛》等核心刊物发表论文十余篇。出版专著《罗曼蒂克2.0:“女性向”网络文化中的亲密关系》(中国文联出版社,2022),参与编纂了《破壁书:网络文化关键词》(北京三联书店,2018)、《中国网络文学20年·好文集》(漓江出版社,2019)等。此次课堂上,她从博士论文《罗曼蒂克2.0:“女性向”网络文化中的亲密关系》一书出发,讨论隐含在“商业文学网站的榜单机制”这个简明论题背后复杂的问题意识,阐明它如何作为一块细小的拼图,被嵌入这部学术专著的写作框架之中。

一、不再“Romantic”的罗曼蒂克2.0
在主讲过程中,高寒凝指出,在女频网文所处的巨大立体拼图中,存在一个不变的中心与驱动力——罗曼蒂克2.0。这一概念的具体内涵为:在以“女性向”为边界,以角色配对为前置动作而构建的“亲密关系实验场”中,存在着由“虚拟实在”或“虚拟化身”担任行为主体,以“虚拟性性征”作为基本属性的虚拟化、商品化的亲密关系。
这一概念是相较于罗曼蒂克1.0而言的。在由“1.0”到“2.0”的变迁中,亲密关系的加载形式、类型、生产过程、创作主体等都发生了极大的转变。罗曼蒂克1.0的核心概念是“Romance”,是指发生在两个自然人或两个人物形象之间的恋情,而在这一概念下产生的作品,仍是传统浪漫爱情观念下的封闭作品。那么在迭代的罗曼蒂克2.0中,核心概念已经不再是充满浪漫想象的“Romance”了吗?高寒凝认为,罗曼蒂克2.0的核心概念已经转换为“Coupling”——这一语词实质上是指两组或者若干组亲密关系要素的匹配度运算;同时,作品也不再占据以往的中心位置,人物/环境/情节被抽离成人设、拟环境、撒糖or插刀,罗曼蒂克2.0已经不再“Romantic”。
二、女性向:规避外界窥探的边界意识
若要厘清“罗曼蒂克2.0”这一概念的内涵,理解何为“女性向”便显得尤为重要。“女性向”既是“罗曼蒂克2.0”的边界,又是理解它的文化土壤。高寒凝细致梳理了“女性向”概念在互联网时代的语义、内涵变迁过程:它的原词为日语“女性向け”,是“面向、针对女性”之义,用以单一的性别指示与区分;而在中文语境中,“女性向”的语义发生改变,不仅被赋予了特定的使用环境,更被用以凸显二次元文化的舶来感与异质性;“女性向”在露西弗网站等所在的互联网时代中则流露出“女性专属、闲杂人免进”的抗拒与限制。
在“女性向”含义由表明性别特征到繁复多样的含义变化中,高寒凝有意识地进行甄别、选择与使用,以“规避外界窥探的边界意识”的重要特质构筑起罗曼蒂克2.0的边界,也赋予了这一概念规避、抗拒与保护的自觉意识。
三、榜单:被忽略的数字劳动与劳工
“女性向”网络文化背后的生产机制,也是高寒凝所关注的问题。在讲座的后半部分,她谈到了商业文学网站的榜单机制,并指出,对于商业文学网站榜单机制的分析旨在回应三个问题:(一)对于商业网站盈利的核心机制进行基本情况梳理与阐释,为网络文学、商业网站的分析奠定研究基础;(二)以这一机制为对象,阐释“技术完全体”尚未形成的互联网早期时代,技术对粉丝数字劳动的剥削如何存在;(三)揭示出参与式文化所具有的两面性:一方面和参与式民主相关联,作为某种民主实践的雏形;另一方面也处于互联网行业商业逻辑与技术逻辑的双重剥削之中。
高寒凝以晋江文学城为例,指出驱动与构建商业文学网站的榜单机制的并不是编辑与评论家,而是已然成为某种“数字劳工”的读者。读者的阅读不再是单纯的作品欣赏与娱乐行为,而是被转化为一种对站内作品进行分类、遴选与打分的数字劳动。在完成这一工作后,读者被忽略的“数字劳动”被网站征用,并被转为表征为积分排名的“信息商品”,用以后续的版权运营与商业营利。
讲座结束之后,邵燕君老师从自身的网络文学研究经验出发,提供看待商业文学网站的多面角度:商业文学网站同时也赋予了中国网络写作力量爆发、市场蓬勃的机制性动力,并就数码人工环境、网络文学商业化等议题做出了展望。在讨论交流环节,同学们就“互联网时代的多样数字劳动现象”“网络数字平台生态”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与探讨,本次线上“云”讲座圆满结束。
文 / 何岩
责编 / 陈晓彤
编辑: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