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成语竟是从苏轼笔下而来?
「百读不厌」
厌:厌烦,厌倦。读一百遍也不厌倦。形容文章或书籍写得十分精彩,引人入胜。
宋·苏轼《送安惇秀才失解西归》:“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不时之需」
不时:随时,说不定什么时候。随时可能产生的需要。
宋·苏轼《后赤壁赋》:“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沧海一粟」
粟:谷子,即小米。大海里的一粒谷子。比喻非常渺小。
宋·苏轼《前赤壁赋》:“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春梦无痕」
比喻世事变幻,如春夜的梦境一样容易消逝,不留一点痕迹。
宋·苏轼《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聪明反被聪明误」
讽刺一个人工于心计,结果反倒害了自己。
宋·苏轼《东坡续集·洗儿》:“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寸田尺宅」
比喻微薄的资产。
宋·苏轼《游罗浮山》:“玉堂金马久流落,寸田尺宅今谁耕。”
「淡妆浓抹」
妆:妆饰。抹:涂抹。妆、抹:泛指打扮。指淡雅和浓艳两种完全不同的妆饰打扮。也作“浓抹淡妆”。
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二八佳人」
十六岁的少女。
宋·苏轼《李铃辖座上分题戴花》:“二八佳人细马驮,十千美酒渭城歌。”
「海屋添筹」
海屋:寓言中堆存记录沧桑变化筹码的房间;筹:筹码。旧时用于祝人长寿。
宋·苏轼《东坡志林》卷二:“海水变桑田时,吾辄下一筹,迩来吾筹已满十间屋。”
「河东狮吼」
比喻悍妒的妻子对丈夫大吵大闹。
据宋·洪迈《容斋随笔·陈季常》记载:宋人陈慥自称龙丘先生,好宾客,又喜欢养歌妓。但是他的妻子柳氏性情粗暴又爱嫉妒。所以苏轼为此写诗道:“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
河东:柳姓为河东郡望族,故暗指柳氏。狮吼:佛家比喻威严,陈慥喜欢谈佛,故苏轼用此来戏笑他。后用“河东狮吼”比喻凶悍的妇女发怒,并借以嘲笑惧内的人。
「坚韧不拔」
坚:坚定;韧:柔韧。形容意志坚定,不可动摇。
宋·苏轼《晁错论》:“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江山如画」
江山:山河,引申为国土。形容自然山水美如图画。
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绝无仅有」
只有这样一个,再没有别的。形容极其稀少。
宋·苏轼《上神宗皇帝书》:“改过不吝;从善如流;此尧舜禹汤之所勉强而力行;秦汉以来之所绝无而仅有。”
「令人喷饭」
吃饭时忍不住笑,把饭喷出来。形容事情、行为非常可笑。
宋·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龙肝凤髓」
龙的肝,凤凰的骨髓。比喻珍稀佳肴。也作“龙肝凤胆”。
宋·苏轼《江瑶柱传》:“方其为席上之珍,风味蔼然。虽龙肝凤髓,有不及者。”
「庐山真面目」
庐山:位于江西九江市南,是我国的名山之一。比喻事物的真相或人的本来面目。
宋·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明日黄花」
黄花:菊花。原指重阳节过后逐渐萎谢的菊花。后多比喻过时的事物或消息。
宋·苏轼《九日次韵王巩》:“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
「难能可贵」
难能:不容易做到。可贵:值得宝贵。本来难做到的事居然做到了,因而非常可贵。
宋·苏轼《荀卿论》:“子路之勇,子贡之辩,冉有之智,此三子者,皆天下之所谓难能而可贵者也。”
「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竭:尽,完。拿不完,用不尽。形容非常丰富。
宋·苏轼《前赤壁赋》:“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人生如梦」
人生如同做一场梦一样。指人生短暂,世事无定。也作“人生若梦”。
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士俗不可医」
比喻人若庸俗,则不可救药。
宋·苏轼《于潜僧绿筠轩》:“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物各有主」
世间万物各有其所属。
宋·苏轼《赤壁赋》:“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
「胸有成竹」
原指画竹子要在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后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经拿定主意。
宋·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即逝矣。”
「雪泥鸿爪」
雪泥:融化着雪水的泥土。大雁在雪泥上踏过留下的爪印。比喻往事遗留的痕迹。
宋·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以?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燕瘦环肥」
比喻体态不同而各擅其美,风格不同而各有所长。
宋·苏轼《孙莘老求墨妙亭诗》:“杜陵评书贵瘦硬,此论未公吾不凭。短长肥瘦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
「蝇头微利」
蝇头:苍蝇的头。指像苍蝇头那样小的财利。比喻微小的利益或利润。也作“蝇头小利”。
宋·苏轼《满庭芳》:“蜗角虚名,蝇头微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