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厥阴心包经出行穴位歌
手厥阴心包经出行穴位歌:
天池储热凝经水,兜转锁骨下天泉,天泉肱肌隆又起,心包经脉投曲泽,
曲泽穴下行隙路,郄门穴上宁心理,热泄寒补上下移。
郄门下行间使穴,间使能使胸胃平。间使下行临内关,
内关郄门同宁神。
内关下行至手腕,褶皱当中名大陵。
“四针掌后大陵穴,入针五分为鬼心。”(孙思邈)
大陵下行至掌心,具名劳宫动脉经。
劳宫穴下中指尖,点刺中冲解舌强。
备忘录1:
王豳:血汇于肝而有余气而络心,故厥阴,阴气之末而近于阳。
《素问·举痛论》:“寒气客于厥阴之脉,厥阴之脉者,络阴器系于肝。”
王冰注:“厥阴者,肝之脉。”
《素问·经脉别论》:“一阴至,厥阴之治也,真虚痛心,厥气留薄,发为白汗。”张志聪注:“厥阴之气,为心主之包络。”
备忘录2:
《孙思邈鬼穴歌》:
百邪颠狂所为病,针有十三穴须认,
凡针之体先鬼宫,次针鬼信无不应。
一一从头逐一求,男从左起女从右,
一针人中鬼宫停,左边下针右出针,
第二手大指甲下,名鬼信刺三分深,
三针足大指甲下,名曰鬼垒入二分,
四针掌后大陵穴,入针五分为鬼心,
五针申脉为鬼路,火针三下七锃锃,
第六却寻大椎上,入发一寸名鬼枕,
七刺耳垂下五分,名曰鬼牀针要温,
八针承浆名鬼市,从左出右君须记,
九针劳宫为鬼窟,十针上星名鬼堂,
十一阴下缝三壮,女玉门头为鬼藏,
十二曲池名鬼臣,火针仍要七锃锃,
十三舌头当舌中,此穴须名是鬼封,
手足两边相对刺,若逢狐穴只单通,
此是先师真妙诀,狂猖恶鬼走无踪。
备忘录3:
厥,气闭而昏倒,名为气厥。
厥阴病为阴阳消长﹑邪正进退,常寒热错杂。上热下寒者,有消渴,胸脘部灼热疼痛,饥而不欲食,下利,吐蛔等证。(饮食卫生条件不好的人病了有时候会吐出寄生虫)
“厥热胜复者,厥多热少为病进,厥少热多为病退。”
---张仲景《伤寒论》之《辨厥阴病脉证并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