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乒乓那些事儿 ——(五)李富荣大闹赛场 葛新爱圆梦平壤

四千字大更,求大伙儿给个三联吧,可怜可怜孩子吧
——————————————————————————————
此时此刻的李富荣没工夫为了九年后的事儿发愁,男团丢了以后,其他冠军要是再丢他就别回国了。
可事实是你怕什么它就来什么。
平壤世乒赛男单第三轮,中国选手黄亮遭遇朝鲜第一高手赵永浩。
赵永浩曾在1978年的亚运会和亚锦赛上打入四强,是朝鲜男队在本届世乒赛上的第一号选手。
两位选手一攻一守,势均力敌,旗鼓相当。看台上一万多观众呐喊声震耳欲聋,当然都是给人家赵同志助威的。
好在没怎么打团体赛的黄亮(入围了但没怎么上场)不为所动,横竖也听不懂,权当是给自己加油了。前三局黄亮以2:1领先。
第四局黄亮以9:11落后时,赵永浩一个回球出界被裁判判为界内,说是“擦边”。黄亮当然不服,比划着说那球离台子有好几寸远,你咋看的?
按惯例,无论谁打了擦边球通常都会向对方挥手致歉,这回赵永浩没举手,他自己也觉得这球没擦边。可是裁判坚持原判不改,态度还很倨傲。
这时,场外的李富荣情绪激动,他让黄亮暂停比赛,并提出要求更换裁判。也许李富荣想起了1971年名古屋31届世乒赛为了郗恩庭没有让朴信一而去道歉;也许想起了上两届世乒赛共让给朝鲜两个半世界冠军(两个女单、半个女双);加上三天前又丢了男团,正憋了一肚子火没处发,气得瘦了好几圈,顿时火冒三丈于是决定“闹”它一家伙。
李富荣这一闹,得到了美、法等国的运动员和记者们的支持,纷纷说,这球就是没擦边,我们有录像带可以提供。可是裁判也不傻,知道理亏,拒绝看他们的录像,硬着脖颈坚持原判不动摇。一向唯恐天下不乱的西方媒体见中国队闹起来了,正合心意,纷纷站了出来,要为中国队主持公道。人多势力大,占情又占理,中国队理直气壮,坚决要求换裁判,仲裁委员会打死也不肯让步,比赛只好中断。
就这么僵持着,一个小时过去了,又一个小时过去了,双方熬到到了半夜,当天的比赛都打完了,观众走光了,双方是饭也没吃觉也没补,这才鸣金收兵,各自回宾馆睡觉,养精蓄锐。就这么折腾了17个小时之后,直到第二天中午,比赛方才继续进行。但裁判还是没有换,比分仍然是9:12。
义愤填膺的李富荣此刻已经是杀红了眼了(气得一宿没睡好),此番亲自督战,担任黄亮的现场指导。跑得贼快的西方记者和各国运动员们联合起来,本格森,约尼尔,克兰帕尔等一群欧洲高手组成了一个啦啦队,为黄亮助威加油。看台上天南海北,五湖四海各种语言的吼声响成一片,乱成了一锅粥。黄亮来了劲头,赵永浩也杀红了眼。两人苦斗到20平后,赵永浩连得两分,局分变成了2比2平。大概抗议还是起了效果,这场球的裁判没敢再整什么幺蛾子。决胜局,两人的比分交叉上升,12:13时,黄亮把手掌摊开,拿出了他长胶发球的杀手锏,一个转,一个不转,一个长,一个短。
这一招算是早年中国的绝学之一(毕竟欧洲一票横板双反,日本韩国都是一群单面拉弧圈的变态,也就国乒两面倒板),倒在这招下的各路名将数不胜数,当然赵永浩也是其中之一,黄亮连得了四分,奠定胜局。
女单方面大家本来预测的四强是朴英顺,张德英,曹燕华和张立。奈何朝鲜的工作做得确实到位,上来抽签就把除了朴英顺的其余三个人全都抽到了下半区,上半区一群知名削球手,直板快攻的名将压根没几个。
哪成想新科亚锦赛冠军曹燕华打到第二轮上来就报了一个冷门,被欧锦赛的冠军——马戈斯(匈牙利籍,奇人一位,我听说过的第一位欧洲女子直拍,拿过欧锦赛的女单,女双,女团冠军)淘汰了。
这下子下半区彻底乱套,来自朝鲜的黑马李松石干脆来了个黑马狂奔,16进8淘汰了欧锦赛冠军马戈斯,8进4拿下亚运会女单冠军张立,4进2赢下亚运会女单亚军张德英,杀到决赛才收手。
李松石的胶皮和蔡振华一样都是正手反胶,反手防弧,再加上全场一万多观众起哄,闹得二张心烦意乱,先后告负。
就这样,70年代中后期最出色的女乒国手,两届亚运会女单冠军张立告别了自己的最后一次世乒赛女单之旅,尽管两届亚运会七枚金牌的荣耀足以留名青史,但是世乒赛女单三次让球的遗憾却永远无法弥补,退役之后张立和同样饱经沧桑的李振恃走到了一起,1991年千叶世乒赛之后夫妻二人远走美国,一代名将于2019年抱憾而终,享年68岁。
当然,张立的故事并没有结束,两年之后,一个朋友的孩子来访看到她和丈夫李振恃获得的一座座奖杯,这些奖杯激发这个孩子对于乒乓球的向往。
这个孩子叫刘国梁。
当然此时此刻的刘国梁也就刚知道乒乓球长啥样,下半区张立和李松石激战的时候,上半区朴英顺和童玲同样是展开血战。

这场遭遇战,被老球迷们认为是35届最精彩、最经典的一场比赛。
比赛一开始,朴英顺就是直接拉开架子对轰,观众席上更是热闹非凡,以至连发球、接发球以及击球的声音也听不见。这种场面,据某位外国运动员说他这辈子最令他心惊胆战甚至怀疑自己走不出球场的比赛就是1979年的平壤世乒赛。
尽管在赛前的练习中童玲也见识过朴英顺的弧圈球,但在正式比赛中,朴英顺的弧圈球远比训练中要可怕,在观众和朴英顺犀利的弧圈球的双重夹击之下,童玲第一局直接崩盘输了个8比21。
第二局,童玲稳定了一下情绪,一度以20比17领先。可惜童玲在关键时刻没能把握住,再加上朴英顺也是两届女单冠军,抓住机会连拿5分,再下一局。
尽管朴英顺连拿了两局,但明眼人看出,朴英顺第二局已经近乎失控。这场比赛引起了乒乓球队上下的高度重视,林慧卿和郑敏之(也是童玲的主管教练)这对黄金削球组合更是亲自坐镇场外。林慧卿和郑敏之鼓励童玲,并提醒童铃在稳削的同时尽量运用转与不转球削球,看准机会要反攻。
不得不说一个好教练对于球员是十分重要的,更不用说两位好教练了。从第三局开始,童玲心定了很多,对观众给朴英顺的加油声,干脆学黄亮权当给自己加油。偏偏朴英顺又犯了轻敌的毛病,使得童玲乘虚而入。
童玲以21比15、21比16扳回两局。朝鲜观众见童玲一路领先,加油声、掌声便稀落下来。相反在场的所有外国运动员、记者都为童玲加油助威。尤其是日本和欧洲的选手们更是扯开嗓子,放声加油,就差把房顶拆了。
就在张立被李松石3比1淘汰同时,朴英顺和童玲的决胜局也进入了第五局。
决胜局,朴英顺一直在落后从未能领先。15比17时,朴英顺见势不妙,便想“旧技重演”,在落后的情况下玩命。这次团体决赛对葛新爱、33届对郑贤淑都是在落后的情况下最终搏杀成功的。
只不过命运是守恒的,时代的潮流让你朴英顺开创了自己的时代还拿到了两座女单冠军,但是你的时代也就到此为止了。
童玲镇定自若,使朴英顺四次机会没有成功,21比15,童玲将连续两届女单世界冠军朴英顺淘汰出局。

据关俨大夫回忆,朴英顺被淘汰以后,朝鲜那边的接待人员瞬间热情下降不少,据说每天菜品从五十几种,瞬间掉到十几种。
不过朝鲜的朋友们不要灰心,你们还有李松石进军了四强,而16岁的童玲也没有想到这并不是最后一位因她没能达成女单三连冠的选手。
另一位错失三连冠的选手的故事还要等到六年后才能揭晓,不过谁来迎战李松石的问题已经摆上了台面。
削球手之间的对垒,要么拼防守,我耗死你(代表人物:童玲,金璟娥);要么拼进攻,看谁意识好(代表人物:丁松,朱世赫)。葛新爱和童玲均是削球手,但葛新爱的进攻能力要比童玲强,经验也比童玲丰富。更重要的是,在34届女单比赛中,葛新爱以3比0的优势淘汰过李松石。但是,在队内的比赛中,葛新爱的这种打法对童玲丝毫占不到什么便宜,负多胜少(这个比较正常,当年丁松队内比赛都输吐血了)。如果她们真打,葛新爱会处于下风。但是考虑到上述因素,领导还是决定让葛新爱上。
童玲倒是没什么想法,再加上15岁就入选北京军区队的经历使她集体观念很浓厚,也没提什么意见和补偿,痛痛快快的把球让给了葛新爱。
决赛,兵不血刃的葛新爱对阵连胜双张的李松石。
葛新爱在这场决赛中正手以拉为主,反手以拱为主,拉球有轻、重的力量的变化,拱球有上、下旋结合。头两局李松石很不适应葛新爱奇特的打法,不是下网就是出界,回球稍一高就被对方突击得分,十分被动地连输两局。第三局李松石对葛新爱的球终于适应过来了,以稳为主,减少无谓失误和出高球,反而以18比16领先。
眼瞅着李松石就要翻盘,可惜这届世乒赛朝鲜队的人品实在是有些透支。早不到晚不到,15分钟时间到,打轮换发球。
这可要了李松石的命了。
轮换发球法是当一局比赛进行到十五分钟时,记时员将宣布比赛暂时中断,裁判员即应宣布从下一个球起,比赛按“轮换发球法”规定继续进行。在裁判员宣布“轮换发球”开始以后,发球运动员除发球的一击外,必须在这以后的连续十二次击球中取得分数,如果第十二次击球仍未能取胜,则判对方得一分。因此,记时员这时便不需要记时,而只是计算运动员的击球次数。每得一分轮换发球一次,这一局中以先得二十一分者为胜方,遇双方各得二十分时,则以在这之后先得二分者为胜方。每盘比赛中,如果有一局比赛在进行十五分钟后实行了“轮换发球法”,那么在这一局以下各局中,只要进行了十分钟就实行“轮换发球法”。
说白了,就是到了十五分钟以后,每边轮换发一个球,十二次内搞不定,对方得分。
葛新爱的攻势比李要强,打“轮换发球法”正中葛新爱的下怀,当轮到李松石发球时,葛新爱用稳健的拉拱使李松石难以抢攻,李松石想侧身攻葛新爱就拉至右方,使李的两次发球机会一分也没拿到,而葛新爱的两次发球机会反倒抓住了,李松石反而以18比20落后。最后一分,李松石发球,她在规定的十二板内仍没能得分,只得将冠军拱手相让。
说起来当年张立,葛新爱和朴英顺是三分天下,奈何葛新爱前两次参加世乒赛先输张立后输朴英顺,亚运会又没能捞着参加。本来这次平壤之行张立志在冲冠,朴英顺意图卫冕,就葛新爱因身体患病,但实在没人能用拉来凑数,结果一路通关,圆梦平壤也着实是天意弄人。
葛新爱夺冠以后近乎休克,没办法这次夺冠实在是太艰难了,整届比赛她在身患结核病的情况下打了八十二场比赛(不过我对这个记录持保留意见,我本人计算过两年制团体单项分置时代一个选手一届世乒赛最多打六十三场,也可能是我计算失误),四个项目全部进入决赛,决赛当日因为结核病情复发就吃了两片西红柿,即便如此,若非为了保证女单冠军且防止单一运动员拿牌太多主动放弃了女双决赛,恐怕她能一人包圆。

说句题外话两年制时代,一届世乒赛四项全拿的荣耀至今无人达成,即使今天团体赛和单项分置,达成这一荣耀的也只有王楠一人。
男单那边打到半决赛还是三英战吕布,但是本届比赛的梁戈亮实在是不在状态,小组赛打匈牙利就连着输了三局,半决赛又输给了小野诚治。
当然,我们也不能过分责备梁老先生,毕竟当年他已经29岁了,在那个25岁就放出国打球的年代,这个年纪不小了。
打进决赛的小野诚治又走了一回大运,郭跃华腿部受伤,男队的大夫又没带医药箱,女队关俨大夫的药品又不够用,郭跃华实在撑不住就退赛了。就这样,小野诚治成为了截至目前为止最后一位获得过三大赛冠军的日本男选手。
似乎朝鲜半岛对于国乒不算是什么福地,只要在朝鲜半岛办比赛,国乒都要出点事儿,当然这也不是输的最惨的一次,也不会是最刻骨铭心的一次。
只不过在场的所有运动员都没有想到的是,一个全新的,闹腾的,将折腾得整个中国乒乓球圈不得安宁的时代即将拉开序幕。
—————————————————————————————————————————
各位大大们感谢你们的评价,点赞和鼓励,也欢迎大家和我讨论,或者提供资料,在此感谢大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