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都·禹王宫

清代荆州木商花四十年时间修建了江都禹王宫(扬州江都)。
禹王宫原名湖北会馆,为清代荆州木商所建,从集资到全部建成,共花了40多年时间。清道光四年(1824),荆州木商倡议,抽厘积累资金以建会馆,得到帮内人士赞同。累至咸丰元年(1851)厘金已达数千两,生息亦数千,即由荆州人李荫兰邀同仁徐正铭等诸君共商建馆事项,并于当年(1851)兴工建造,次年冬告竣,计建戏台一座,前庭一进,后殿一进,东西房两处。会馆规模形成,荆州木商为了不忘祖辈一向有供奉禹王的传统,也为防止当地痞民侵扰会馆,故在后殿正中设置神台,上有神龛,供奉禹王的木质神位。因会馆建筑很像帝王宫殿,深怕皇帝加罪,故又向扬州府江都县请示勒石,将湖北会馆改名禹王宫。其后数年,又遭战乱破坏,会馆颓败。同治二年(1863),总兵詹启伦(湖北人)出银500两,倡修会馆。同乡踊跃捐资,将会馆修葺一新。同治四年(1865),又在会馆西边,建西传庭和后楼(蝴蝶厅)。
禹王宫坐北朝南,由3进主建筑和两侧辅建筑组建而成。宫门靠街,门墙由一式的水青砖砌成,光滑美观。大门3个,由汉白玉石圈而成。中为正门,顶上有石刻竖额,上镌“禹王宫”3个苍劲有力的大字。两边为旁门,顶上也有石刻竖额,分别镌刻“徐桐”、“荆斡”。徐桐为清政府官员,道光进士,同治帝师傅,湖北木商对他很崇敬。“荆斡”中的“荆”指湖北,“斡”即斡旋、调解之意,点明建会馆的目的是解决争端。大门俱是铁梨木制成,坚硬如铁。正门前有石狮一对,雄踞两侧,形态生动。进入门厅,便是第一进,是两层楼的戏台,坐南朝北,上下各为5间。楼下通道,高大雄伟的四大金刚塑像立于两旁;楼上戏台,四周横木,雕刻有三国人物群像,神态各异,栩栩如生。戏台前面是一个石板铺设的庭院,东、西两侧建有串楼,上下各为7间,两旁均有腰门。游客光临,络绎不绝;每当戏班演戏,戏迷们接踵而至,庭院拥挤;门外摊贩设摊叫卖,热闹非凡。
穿过庭院,便到第二进。这是前庭,人称正殿,共3间。廊沿宽敞,楠木栏杆,屏门槅扇,雕梁画柱,富丽堂皇。当中一间,上竖一块金光闪闪的横匾,题有“宝善堂”3个黑色大字。屏门后朝北,上面也有一块金色横匾,题有“无间然矣”4字。东、西两侧均有石圈脚门。越过脚门向北,另是一番景象。这里有一方天井,中有铁鼎一座,制作工艺十分精细。穿过天井到了台阶,台阶中间是一块大汉白玉石,上面雕的斜面盘龙,将台阶一分为二。登上三级台阶,便到第三进,这是后殿。后殿3间,飞檐翘角,雕梁画栋,装饰华丽,宛如宫殿。中间设置神台,神台上设有神龛,龛内供奉大禹王木牌神位。殿前有楠木栏杆,东、西侧有走廊,各有脚门对照。
禹王宫除3进主建筑外,东侧有生活用房。西侧有巷道,穿过巷道,是西传庭。它结构独特,面阔3间,进深11檩、10.3米,梁架由两组五架梁并联而成。南北檐设轩廓,观音兜式山墙。西传庭后有三开间楼房。楼下明间为蝴蝶厅,外有楠木围屏,计12扇,上面雕刻花鸟人物,雕工精细,极富表现力。楼前后均有树木参天、花草齐芳的庭院。这里环境清静优雅,风光旖旎,别有天地。
会馆戏台、前庭、后殿共占地2亩6分有余,门庭建筑堪为扬州府诸馆之雄,总体规模略逊仙女镇宁波会馆,亦列镇五大会馆(宁波、双桃、徽州、临江)之一。禹王宫历经清咸丰、同治、光绪、宣统,直至民国,日趋衰微。
民国初年,禹王宫曾为龙新织布厂租用,后设过高等小学。解放后尚存戏台、前庭、后殿及西庭等处,一度是县委和县人民政府所在地,后来是县供销合作联社的社址。“文革”期间,县革会生产委员会设在这里,文教局、商业局、多管局、民政局等部门也在此地办过公。1976年,因白蚁危害,主要建筑被拆,仅存西传庭和蝴蝶厅。1991年又全部拆除,在原址建禹王宫居民小区。


“禹王宫”
近年来,江都“仙女庙老街历史文化研究会”以及文史爱好者,发起绘制《仙女庙老街地图》,其中标注的“禹王宫”、“大南滩”古遗址更是引人注目,因为,这里是鼎盛于清代的木材集散转运中心,曾经繁荣的“木市”与辉煌的建筑,成为江都历史文化篇章中值得欣赏的一页,这一页主要由湖北木商著成。
“大南滩”北傍运盐河,独特的水运枢纽优势,让其苏北木材集散转运中心地位不可替代,而成就其中的主要力量是湖北木商。清咸丰二年,在“大南滩”北建成的“湖北会馆”即“禹王宫”,便是湖北木商的地标性建筑。
中轴对称,是建筑格局的特点。“禹王宫”最初格局为“三进两天井”式:第一进为三个汉白玉石圈大门,正门顶上石刻竖额“禹王宫”而非“湖北会馆”,门内两层楼戏台,东西两侧有串楼,第二进为前厅“宝善堂”并有东西石圈脚门,第三进为后殿且庭前东西有石圈脚门,三进之间有前后天井,整个格局为中轴线对称。“九如堂”一进九重门,九重门连通两旁上百间横屋,中轴对称线上,村落建筑在一个庞大的庭院内,由巷道进入二千多人聚居的家家户户。气势恢宏的中轴对称建筑格局,体现着不偏不倚、平稳和合的传统文化。
依水而设,是地缘布局的特点。“大南滩”得名,与其位于运盐河南岸有关,并直接融于京杭大运河水系,“禹王宫”内有南北天井,门前有广场与“大南滩”的大水塘相联;“水南湾”曾因南江水由此曲折回旋泻邑江而得名,村落内有36个天井,“九如堂”前是硕大的水塘,天井的四水归堂,被汇入大水塘。在大水系的背景下,“天井——水塘”相联,除其排水与防火功能外,也寓意“财源门前来”的水文化,正月初五“请财神水”的民俗,就是将“水”与“财”联系在一起。
崇拜与祈福,是建筑装饰的特点。“禹王宫”后殿正堂供奉禹王神龛,承袭先辈供奉传统。云南会泽湖广会馆、重庆湖广会馆等其他地区的湖北会馆,内有“禹王宫”,也有如成都湖广会馆故称“禹王宫”,但如江都湖北会馆直接命名为“禹王宫”,实属罕见,这既明大冶与江都同为水网地区的水利于民之位重,亦明水运木材系木商财源之命脉。禹王宫前殿正门旁门顶石刻竖额“徐桐”、“荆斡”,体现湖北客商德行崇拜偶像与会馆协调功能。另外,砖、石、木雕刻有三国故事、神话人物、花鸟狮兽等,寓意木商奋争商场与追求吉祥的愿景。水南湾村落核心建筑名为“九如堂”,取意《诗经·小雅·天保》,“如山如阜,如冈如陵,如川之纷至,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如松柏之茂”,以祈家族子孙繁衍,福寿绵绵。村落众多的砖、石、木雕图案中,诸如“五福临门”、“农家春意”、“耄耋同春”、“鲤鱼跃龙门”、“麒麟吐玉书”……描绘着氏族向往追求的家族愿景。
亲缘纽带,是公共职能的特点。“禹王宫”履行着类似“同乡会”的职能,协调当地楚商内外人际关系。由鄂迁苏的陶商,就曾凭借《石氏宗谱》记载的迁徙依据,便得会馆帮助,从而化解了一场利益危机。这样一种以乡缘为纽带的会馆,在同乡协调机制下“抱团”运行,形成“商——馆”一体的联络模式。
“大南滩”的传统文化,是先辈们留给后人的遗产,如何收藏与传承,值得从“社会发展”与“文化载体”两个视角来审视。
从社会发展的视角审视,应有所扬抑。如“亲缘”模式,就需要具体看待。相对于依国法而为组织序列的“正式组织”而言,楚商乡缘“商——馆”一体模式,似可称为“非正式组织”方式,其运行机制就具有“民间性”,其运行空间不能与“正式组织”相冲突,因此,“抱团”运作的文化取向必循顺应时势之道。
从文化载体的视角审视,应开发传承兼收。载体有“实”有“名”,“实”即现有实物形态上的文化元素,如砖、石、木雕刻绘画;“名”即现有使用名称形态上的文化元素,如现用地名、历史地图、文化典籍、普查名录等。“实”者,见其物,可直观而感其文化魅力,“名”者,见其名,可解读其所内含的历史文化。“大南滩”已不作为现实地名,禹王宫于25年前最后拆除,原地已建商品楼,其所在社区以“禹王宫”命名,从而使地名、实物、建筑名“三者留其一”,这是对地方文化的一份坚守。

来源:
【1】江都史话《清代荆州木商花四十年时间修建的江都禹王宫》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12647241620237394&wfr=spider&for=pc
【2】朝夕絮语《“禹王宫”与“九如堂”》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4760d650102wu2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