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定的誤區 阿姜納(隆波帕默禪定最棒的弟子)
阿姜纳 (隆波帕默尊者禪定最棒的弟子) 第十一届泰国四念处禅修课程 2019.03.16A 今天是禅修课程的最后一天,依然如同过往一般,老师受委托在禅定这一部份做一些教导,所以讲课的主题为“禅定”。 对于已参加过好几期课程的旧生们便会知晓,“禅定”与我们一般意义上所理解的“修习宁静”不同。那称之为禅定(samādhi)的宁静,在佛教中乃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份之一。在此类禅定中有安住、觉知、觉醒,清楚地感觉到“身”或“心”,而且是在没有刻意的情况之下。 事实上,“觉知”与“觉醒”的成份极为重要,又称之为“知者、觉醒者、喜悦者”。当我们的心处在这般状态了,身心就会演示毗钵舍那给我们看,对身或心的觉知就会从四念处的层面来了知。因此,训练“心安住”是极为重要的内容。 若心要安住,则必须具备正确的觉性(sati)。对于培养及发展觉性这一部份的教导,大家应已在禅修课程中听闻许多。 在修习宁静时,亦需仰赖于觉性。我们为心找一个禅修所缘,让心有临时的工作可以履行,这是为了让心能与单一的所缘在一起。但在单一的所缘中,是带着觉知的成份。让心获得宁静,但宁静的同时,伴随着觉知。 我们并没有让“心”与“静止”黏合,如同某某学员现在正在修习的一般。“心”与“静止”,或是“觉知”与“静止”是不同的部份。“静止”是被觉知的对象,“宁静”同样也是被觉知的对象,“宁静”或“静止”属于所缘。 “觉知”(ความรู้สึก)、“宁静”(ความสงบ)与“静止”(ความนิ่ง)是不同的部份。我们出现的误差是:一旦宁静出现,我们就会将“心”与“宁静”合而为一,因为我们想要宁静。由此,我们确实获得了宁静,但我们没有觉知。 若我们看到“宁静”与“觉知”是分离的,我们就会既获得宁静,又具有觉知。心会宁静于心,而不会宁静于所缘。 一旦心宁静于心,就会生起“知者的心”,那颗心履行“知道”的职责。宁静仅仅是一种助缘。心随时准备履行工作——如实地照见身心的实相,那才堪称为真正地修习毗钵舍那(vipassana)或四念处。 因此,让我们回到如何生起这类型的禅定,或会与上一期讲说得一样。 念诵与观呼吸 在起点上的差异
总的来说,当今我们训练禅定时,主要使用两种禅修所缘:念诵及观呼吸。 事实上,让心宁静的禅修所缘数也数不清,但已不太适合我们现今时代。念诵或观呼吸,并不需要提前准备或寻找,无论去到何处都能修习。若修习遍处(kasiṇa)或以其他对象作为训练,那是训练宁静的工具,但也许并不适合现今时代。无论去到何处,我们可能无法随身携带它们。 因此,今天老师主要讲解念诵和观呼吸的方法。老师估计在课堂内,一部份人以念诵为所缘,一部份则以观呼吸。 观呼吸及念诵各有优缺点,虽称其为“缺点”,但也并不完全是缺点。 念诵可以训练心抵达一定程度的宁静,但若宁静进一步加深,就无法再依靠念诵的内容了,因为念诵的内容是粗糙的所缘,属于念头,那是刻意想出来的。当心宁静,心的所缘就会越来越微细,心就不会黏着于那些粗糙的所缘,念诵的内容就会消失。因此,让心进一步宁静的工具已没有了。 相比之下,观呼吸…… 呼吸是色,但属于微细的色,无形,但能感觉到。“感觉”(รู้สึก)这个词先暂搁,但记住我们能感觉得到。呼吸是微细的色,若我们以看不见、摸不着的呼吸来修行,实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呼吸非常微细。 在初阶修行时,我们往往会选择较为粗糙的禅修所缘。当抓住呼吸,心与呼吸之间尚未有很大的关联,心往往会从呼吸上掉脱,随后或犯迷糊、昏沉,或散乱。然而,对于那些娴熟之人,在观呼吸中,他们全然能以呼吸作为所缘,而达至宁静;能以呼吸作为所缘,而进入禅那。 因此,这就是观呼吸与念诵之间的区别,一开始就有以上的不同。 因此,若我们觉得有一些昏沉、犯迷糊时,用观呼吸的方法,往往无法继续前进,反之,采用念诵的方法则能更容易捉得住(所缘)。 因此,先讲解念诵这一部份。 以念诵获得禅定
念诵的内容,是我们刻意思维出来的。由于是我们刻意想出来的,我们必须使用让心能保持中立(的内容),或是心会获得善法的所缘。若念诵的内容会让心散乱,宁静就不会生起。 念诵的时候,我们必须明白——目标在于获得禅定。因此,“觉知状态的生起”必然是非常重要的。在开始训练念诵时,就必须具有觉知的状态。 当我们开始念诵,心必然会有刻意的成份,要去看到念诵的内容,同时也要看到“心有刻意”。 有人问:“如何才能看到心有刻意的成份呢?” 在开始念诵之前,先观察自己的心处在什么状态。心在念诵之前,我们的心并没有沉重感,因为没有意图(cetanā)。当念诵时,心就会有沉重,就会聚焦。我们要记住——当念诵时,此类状态的心出现了。我们并不阻止,但必须做到“如实观”。 试着修习亦可。谁还未看到?应该看到了。 因此,我们念诵一会儿后,就返回觉知自己的心——心有刻意的成份生起了。我们将了解,若刻意的成份过多,就会憋闷;若强迫心快些宁静下来,也会憋闷。 其实,这些状态在教导我们——刻意成份至何等程度,才恰好合适于念诵。所运用的原则即是——轻松舒服,快乐必然紧随而至。 “快乐”是禅定生起的近因。因此,我们必须轻松自在地念诵,而不是极为认真地念诵,犹如进入战场一般。反之,想着犹如游戏般地在做,别苦闷! 当我们轻松舒服地持续念诵,心必然会去寻找其他的所缘,也就是——迷失去想,或迷失去听。那时我们也许并没有迷失去看,因为正闭上眼睛,大部份是迷失去想。 当迷失去想,我们如何知道“迷失去想”呢?因为念诵的内容消失了,而且有意图、聚焦、紧盯的心也同时消失了。当前新生起的心是“失念”和“迷失”,这是新生起的心。 我们要知道“走神的心”或“迷失的心”,当意识到“走神的心”或“迷失的心”,我们已完成了“如实观”,“觉知的任务”在那一刻已完成了。我们并没有将心拉回来,因为工作已完成了。 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再一次重新念诵,聚焦、有意图的心又会重新出现。我们再次知道——此类的心又生起了。如此持续地交替进行,以轻松自在的心(去做)。 当我们很轻松、有快乐,念诵持续的时间就会越久,宁静的状态就在当前生起。 “宁静的心”亦是另一个需学习与了知的对象,知道“宁静的心生起了”,就只是知道,就只是感觉。 至于念诵这一部份,则继续地念诵,当念诵持续得越久,聚焦、有意图念诵的心,也许越加沉重了,也去“如实观”。 持续不断地念诵下去,时间久了,念诵也许会变得越来越轻,或是彻底地消失,不时地会出现如此的状况。某些片段也许会非常清楚,某些片段也许会十分模糊,我们不去干预,而去“如实观”。 我们就会看到——当“宁静的心”力量愈强,想要忆起念诵内容的难度则愈高。 此时会出现的误差点就是——若没有及时地知道,心就会干预,也就是心沉浸到宁静里,而没有及时地知道“想要宁静”生起了。这是很多人会经常出现的误差点。 因此,必须提醒自己——别让心以追求宁静为目标,让它看到——宁静也是被觉知的对象。 如果明白此原则,然后继续念诵,最后念诵的内容就会逐渐消失,宁静的心会越来越有力量,而觉知的力量也同样愈加强大,直至最后,念诵彻底地消失。 在这间中,有些人可能会生起光明。生起的光明,也仅仅只是所缘或生起的一种现象(sabhāva),要知道“有光明生起了”。 此处可能会再次出现误差点,当中有些人出现了光明,在禅定的语言中,称之为“禅相”(nimitta),心往往会直奔寻找光明,然后忘了心。 我们的职责即是——当心跑进去而失念,要知道“心跑进去”。若尚未来得及看见“心跑进去”,而有看到“心喜欢”,就知道“心喜欢”。无论看到“心冲进去”,或“心喜欢”,皆被视为已完成“知道心”。 若我们未及时地意识到,心就会浸泡在光明中,宁静也同样会生起。但原本应是“伴随着觉知的宁静”,就变成了“静止不动的宁静”。 再回到前面所提,当心宁静时,有些人在光明生起之前,可能会生起快乐,这时也要知道“心喜欢”。在我们知道“心喜欢”时,“知道心”已完成。 以上讲解的是——在修行过程中,出现“光明”和“快乐”这两个状况。如果我们依然在“及时地知道心”,透过刚才老师所教导的那些技巧,宁静的力量就会越来越强大,觉知力量也会越来越强大。 宁静的心就会逐渐沉下来,而觉知的状态则会愈加明显,类似于要抽身成为“知者”。当“宁静的心”灭去,“觉知的心”就会独立凸显。 然而,以上老师所讲解的这些内容,并不是说——我们修行一次,所有的状况都会出现。在我们刚开始训练时,有可能心宁静一会儿就跑去想了,或有可能觉知其他掺杂进来的现象(sabhāva)。总而言之,在这时刻生起的任何现象干扰,或在心运行的时刻,我们都有职责去及时地知道心。 最后,当我们的心如同刚才所阐述般,心抵达独立凸显,成为“知者”,“获得知者的心”之过程就已完成。此时,觉知将会清楚地抵达身心,心灵活、柔软、适合工作、积极、有活力。 那时刻不存在任何苦闷的成份,那时也没有任何的念头,不会去界定“这是身、这是心”,不存在任何界定的成份,也不会进一步地界定——这是身体,身体穿着衣服……不会有下一个连续的思维或界定生起。
有的仅是“老老实实地知道”这一个状态
。
一旦如此的心接触到身体,就会看见——身体是外来的物质,在那一刻不存在“这是我的身体”的界定,有的仅是——觉知到有一堆物质、有某些东西是被觉知的对象。 心就会照见——界定的念头,仅是某一些被造作出来、生灭的状态,如此照见的过程,称之为“照见三相(tilakkhaṇa)”。若以术语或注解,就称之为全然地“分离名色”,所谓毗钵舍那的智慧必然会继续地往前发展。 以上所讲解的,属于禅定的重要性。 如果心没有生起觉知的状态,就会沉浸在光明或快乐之中,心会很快乐,但快乐或宁静将全然地控制心,于是就不会照见之前所提及的“名色分离”。 心仅是一味地想着——如何才能让快乐及宁静维持得更久?如何造作才可以让这些事物持续更久?这就是一般意义上的“修习宁静”或奢摩他(samatha)。 如此行者必然会有快乐、有宁静,但心并没有准备好开发智慧,因为仅有一个职责,也就是——如何做才能让宁静持续得更久?因为他知道一旦宁静下来,就会获得巨大的快乐。 但他不了解实相,这必然会退失。当退失时就会苦,因为不希望与“带来快乐的事物”分离,那时就会痛苦不堪。 走,修行吧! 以观呼吸获得禅定
接下来,讲解观呼吸。 呼吸本身是难以捕捉的东西,没有谁能透过眼睛看到风。我们是透过感觉知道有风。比如:风吹在我们身上,或是从风扇吹出来的风、或是呼吸的气息。 呼吸的气息也是源于外在的空气。这身体暂时借用外在的空气,仅是为了氧气及二氧化碳的交换过程,但都必须归还给大自然。 然而,为何我们知道有气息?我们是透过感觉而知道,如同老师一开始所说,要注意的是感觉(รู้สึ)或觉知。 因此,若我们想训练禅定,我们必须重视感觉或觉知。若我们关注禅相或仅关注呼吸,心就会努力地与呼吸捆在一起。若想让“心”与“呼吸”在一起,则必须努力地让心微细至与呼吸等同。 由于在那一刻,一些人的心并无法微细至那般程度,他们能做的即是努力地强迫或紧盯呼吸,以便捉住呼吸,让它存在。 然而呼吸处在流动的状态,微细且极易迁流变化,因此源于强迫及紧捉的觉性(sati)极其容易从呼吸中掉脱。 尤其是不娴熟于观呼吸的人,或心容易处在散乱或昏沉的状态的人,一旦觉性(sati)从呼吸中掉脱,就会十分散乱或昏沉。若身体疲惫就睡着了,最后经常看到观呼吸的人坐着打盹儿。 若有些人擅长于观呼吸,或许具备过去曾受过训练的潜能,心就能很好地依偎及依附在呼吸上。呼吸就转变为越来越微细的色,粗重的呼吸就会变得愈加微细,直至最后变成极为微细、看不见且摸不着的色。 呼吸有多微细,心就有多微细,最后呼吸就从微细之色转为心方面的所缘,变成禅相、快乐。若未及时地意识到,心就会沉浸在快乐和光明中。 此状态与老师在阐述念诵时所提及的“心沉浸在光明与宁静中”的状态是一样的。此类的心自然有力量,有宁静,但没有觉知与觉醒。 因此,观呼吸且不在此点上走偏,则必须着重于觉知。 觉知来自于何处?觉知来自于我们可以感觉到呼吸,我们必须去感觉。觉知也来自于对身体的感觉、觉知。 呼吸是色,身体也是色,色与色接触,必然有感觉生起。例如:我们以双手摩擦,或以手触摸自己的脖子,看到吗?我们会感觉得更清楚,这称之为“觉知”(ความรู้สึก),是经由刺激身体的接触而产生的觉知(ความรู้สึก)。因此,我们必须运用这一点来发挥其利益。 当有感觉生起,且观察,当摩擦手或搓脖子时,迷糊或昏沉消失了,因为那是在刺激神经系统、刺激觉知生起。原本走神的心就会经由触摸的感觉而回到身体上。 因此,若我们要将觉知带回到到观呼吸上。试着舒服地坐着,吸气、呼气,别紧盯,轻松自在。 吸气、呼气,看到了吗?我们要观到呼吸,我们必须有觉知,因此“呼吸”与“觉知”一直是齐头并进的。 有人问:“觉知什么?”,就觉知有呼吸,就看到觉知是一个,呼吸是一个。谁没看到? 因此,我们吸气和呼气,要有觉知,努力与呼吸同步,以此滋养觉知。我们就会逐渐变得聪明一些,知道“觉知”与“紧盯”具有不同的长相。 一旦我们习惯于觉知了,就会照见“觉知”与“走神的心”具有不同的长相。当我们带着觉知观呼吸时,一旦心走神,我们就知道“心走神了”——“失念”是如此的一副长相!然后就再回来知道呼吸,如同之前一般,同时观照感觉的生起。 如此逐步地观呼吸,同时也观察心的状态(sabhāva)。于是就会了知,源于接触生起的感觉,自然由心在感知,那变成了心的所缘。那样的觉知必然是名法(nāma),气息是色法(rūpa),身体是色法,迷失或走神的心是名法。 对于“名色”(nāmarūpa)的观察,从观呼吸开始就已进行了。我们如此训练观呼吸,生起的宁静,就会是带着觉知的宁静。当心持续用功,呼吸就会逐渐微细。 然而,借助于一开始就具有觉知的训练,心就会聪明地了知——“觉知”与“宁静”是不同的部份;“觉知”与“紧盯”是不同的部份;“觉知”与“呼吸”是不同的部份。 最终,呼吸微细至再也捉不住,觉知就会更加突出,逐步越清楚地抵达至心。其余的与所讲解的念诵是一样的,名色就会清楚地分离,就必然会抵达这一点——“名色的分离”,与念诵一样。 如实观,不干预
对于初级的阐述就到此,现在让大家试一试,谁要念诵就念诵,谁要观呼吸就去观,试着练习,给大家十分钟时间。 那些曾经修行过的人,切谨慎于自己的旧习惯。心习惯于什么样子,就会步入原来的旧惯性当中。 时间差不多了,谁瞌睡了?有一些人昏沉,有好些人观呼吸,但强迫气息。 必须记住!如前所说,呼吸属于大自然的事物,吸进来就呼出去了,与我们无关。否则我们呼吸没几次就会憋闷,因为我们干预自然的运作。 因此,一开始就提及,让大家观身、观感觉(ความรู้สึก),观呼吸,看到身体是自己呼吸的,随着呼吸同时生起觉知。 别打压呼吸,要看到呼吸自己进来,自己出去,要宽广地觉知全身,如同有一具身体坐着,那个身体正在呼吸。 如此就会照见——我们能知道,因为我们有感觉(ความรู้สึก)。而且,我们重视的是感觉或觉知。 觉知的同时,看到身体气息进出,并没有说让大家打压呼吸,我们并不是在练习瑜伽,我们仅是依照自然的状况如实观。 佛陀开示:“呼吸长,知道呼吸长;呼吸短,知道呼吸短……”并没有说让我们强迫使呼吸变长,或强迫使呼吸变短。” 若我们如实观,呼吸是长或短,它们是自行运作的。 不久,智慧的视角才会生起——呼吸本身,我们无法强迫,它是“吸长、呼长”或“吸短、呼短”或“吸长、呼短……”那是身体的事。 若我们干预它们的自然运作,我们就会憋闷或有苦生起。呼吸会演示三相(tilakkhaṇa)给我们看,因此自然地呼吸,别打压呼吸。 老师看到有些人念诵,也念诵得十分紧绷,努力拼死拼活地念诵!(大众笑)忘了老师说过,训练时要轻松自在,这不是在战场上。轻松舒服,快乐才会生起,“快乐”是禅定生起的近因。 我们并没有去阻止心跑去想,而我们念诵是为了看到心。因此,念诵的技巧在于轻松自在,心的负担要减至最低程度。 有些人拼命地念诵,有些人则忘记了,一旦有宁静,就像过往一般紧盯宁静。这是源于过往的惯性,因为以前就是这么训练的,心就会如过往一般黏着于宁静。必须自我观察! 念诵也必须轻松舒服,有些人念诵得十分苦闷、心神不定。 让心有快乐的方法,就必须忆起:念诵的内容,乃是传达我们敬重的对象,又或是善法的所缘。当我们忆起善法的所缘,心就会有快乐,心就不会干涩。一旦心干涩,就会紧绷,怎么念诵都不会宁静。 但并不是说要以宁静为主要目标,宁静必须伴随着觉知。 阿姜纳(Ajahn N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