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哦,这人生况味——读余华《兄弟》有感

2022-03-12 21:40 作者:瀚海浥轻尘  | 我要投稿

        大学时候,拜读过余华的《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在细雨中呼喊》、《第七天》。今天,读完了他的《兄弟》。这算是我看得比较多的同一作家的作品。这位让人又爱又怕的作家啊,他的幽默如同一个盲盒,你不知道他会给你什么。有时为他的幽默击节称叹,会心一笑;有时则是背脊一凉,感到可怖;有时则是哭笑不得,陷入思索。

       余华对苦难一直最为关注,用平静的笔调向读者讲述一个人如何面对属于他的生存苦难,借助人物对苦难的忍耐与乐观体现了人在苦难面前的坚韧与顽强。这苦难有时是时代造成的,有时就是命运阴差阳错的安排……它让人无奈,痛彻心扉。福贵的亲人们一个个与他死别,丧亲之痛一遍又一遍;许三观陆陆续续卖了十几次血,为了生存,为了家人。但苦难如水迢迢,脉脉温情就是它的光辉。


余华《兄弟》


      《兄弟》的封面是纯黑的,除了作品名字、作者、出版社等常规信息外,什么都没有。苦难如黑夜啊。《兄弟》讲述了江南小镇异父异母两“兄弟”李光头和宋钢的一生。作品分为上下两部,“前期是人人自危中体现的人性光辉”。李光头父亲不光彩地意外身亡后,宋钢的父亲宋凡平和李光头的母亲李兰走到了一起。宋凡平是整本书里我最喜欢的角色,他挺身而出,乐于助人,从粪池中捞出李光头的父亲,并将尸身冲洗干净;他自尊自爱,尊重妻子,带着妻子李兰昂首挺胸,坦然面对他人异样的目光;他乐观,对孩子充满爱,自己胳膊在“文革”中被打到脱臼,却用一个绝妙的“谎言”让孩子忘掉黑暗、开心模仿这“有趣”的动作;他信守承诺,用情至深,为了如约去上海接回李兰,逃出仓库直奔火车站,却被活活打死。李兰一改以往的懦弱,坦然地接受“地主婆”的称号,坚持多年不洗头发来表明对宋凡平不变的爱(这是地方习俗,丈夫去世后半年不洗头以示忠贞)。

       宋凡平惨死的那一章节,是最让我印象深刻的章节。宋凡平无声无息地躺在地上时,李兰正满心欢喜地在上海医院门口等他,不知阴阳相隔。七八岁的宋钢、李光头终于找到了遗体,却幼小无助。好心人陶青才帮忙把遗体送回家中。后来又因为棺材太小不得不把他膝盖骨敲碎小腿折叠,终于入土为安。那段黑暗、压抑、恐怖的岁月,如同一个窄小的棺材,它容不下一个正直的人,容不下一个卑微的念想。而普通人的小小善举又是那么美好。

        宋钢和李光头的性格截然不同,却不影响他们相依为命、感情深厚。宋钢忠厚老实,像亲哥哥一样照顾着李光头,像个厨师一样学习做饭炒菜,做好等李光头回来才一起吃饭,没有菜就拌酱油,夹生饭就加盐,买到吃的首先想到李光头。宋钢工工整整地抄写李光头的任命文件,真心为他高兴,还替他织了扬帆起航的毛衣。李光头面对自己喜欢的大白兔奶糖和一天没吃东西的宋钢,会说给我留一颗就好了;拿到工资后给宋钢挑了最贵的一副镜架,知道刘作家欺负宋钢后两肋插刀。兄弟俩一起走过风风雨雨,一起经历生离死别,不平凡的岁月里点点滴滴的语言和行为不时让人热泪盈眶。

      作品的“后期”是人心浮躁中显现的“黑色幽默”。我想以“李兰的逝世”为节点。文革后人们的生活日新月异,宋钢和聪明美丽的林红终于如我们所愿走到了一起,李光头也一路财运亨通。似乎一切都是我们期待的模样,然而故事开始转折,转瞬间,一切的美好便被摧残得面目全非,让人无法接受……最后,“过刚易折”,宋钢卧轨自杀。李光头变得清心寡欲,苦练俄语,坚持健身,为了把宋钢的骨灰盒放在太空的轨道上,放在每天可以看见十六次日出和十六次日落的太空轨道上,让他永远遨游在月亮和星星之间。“就是天翻地覆慨而慷了,我们还是兄弟;就是生离死别了,我们还是兄弟。”这句,李光头说过,宋钢写过。

      书的后半部分可谓是光怪陆离,那可笑的“处美人”比赛,世人追名逐利、浮躁纵欲,无比地荒诞丑恶。作者把这种种颠覆的现象浓缩在刘镇,浓缩在这对兄弟身上和周围,并对此进行夸张和放大。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破碎给你看。时代的灰尘落在每个人头上都是一座山,宋凡平父子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一个是文革中的理性沦丧、轻贱生命,一个是改革洪流中的利益和欲望至上、罔顾情谊。同时,他们的悲剧也是个人性格的悲剧。倘若他们能够圆滑妥协一些,珍爱自己多一些,结局会不会不一样?深深喜欢这两个人物的读者会忍不住这样想。可那样的人就不是宋凡平、宋钢了。

        对我来说,《兄弟》里有百种人生况味,或是无能为力,或是心酸难以抑制……让我最感动的不是兄弟,而是这父子俩。宋凡平、宋钢如同废墟里仍然屹立的石柱,会与周围的高楼大厦不相宜,却自有他们的风骨。


哦,这人生况味——读余华《兄弟》有感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