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敏家》剧情分析

叙事动力
女主是北大国际主任护士,这一设定从一开始就规定了剧集的走向,注定了,悲伤和欢欣的上下限。
整个故事的叙事动力是男女主的爱情——他们怎么走到一起。上半场,前二十集,他们的子女——家骏和佳佳是他们爱情的主要阻力,两个孩子面临高考,使他们保持专注凌驾于一切,包括爱情。而小敏前夫金波,则是通过在家骏和佳佳身上作妖,进而影响到男女主的姻缘,可以说,金波贡献了前半部分的主要叙事动力。
另一方面,李萍和小敏的过往是刻画小敏性情的主要情节,甚至,是剧情的第一推动力,没有李萍的闲言碎语,小敏就不会离婚离开江西来到北京,进而有今天的一切,这一矛盾,一直作为一条暗线,与金波在表面上的各种作妖交织进行,直至李萍流产,这一潜伏的矛盾才终于爆发。
李萍流产、家骏考上清华、佳佳去了美国、陈卓自立门户,上半场收场。
男女主虽然离散,可是前半部分的主要叙事动力——金波的剧情推动作用就此消失,李萍/小敏的矛盾明晃晃地暴露出来,成为后半部分的主要动力。
李萍是一个有行动力的角色,她必然会对佳佳施以某种影响,进而影响到家骏,进而影响到小敏陈卓。打个比喻,李萍/小敏的矛盾就像一个脓包,虽然破了,伤口却还没有愈合。因此,必须让这一矛盾得到一个终极解决——要么一方战胜另一方,要么两个人通过某种形式得到和解,故事才会走向终局。
李萍/小敏的矛盾根子上是两种价值观的矛盾——选择让你富足的人还是让你开心的人,这两者其实完全可以共存,只是李萍不允许它们共存(如果允许——她就不会和陈卓离婚,就没有后来这一坨剧情了),因此和解不可能,只能留下一个,扬弃一个。
对此,编剧的处理是让洪卫爆炸,不仅让他身陷囹圄,还要破坏他和李萍婚姻的存续基础——相同的、逐利的价值观,通过打倒洪卫,事实上起到了打倒李萍的目的,而让选择开心的价值观获胜。
其实,我觉得洪卫入狱、李萍带着私生子离开,故事的叙事动力基本就耗竭了,但是,编剧还不满足,毕竟一波三折,这还少一难,怎么能赐真经?于是,生死,这一终极命题,成为了横亘在李萍陈卓之间的最后障碍,对此,编剧是以林老师的猝死为引子,以陈卓的癌症为媒介塑造最后一对矛盾达成目的的。
前半部分,两个孩子的爱情是小敏陈卓的爱情阻力,后半部分,则是二者爱情的粘合剂,而敏妈卓爸则是他们爱情的催化剂。
小敏妈妈始终扮演一个辅助者的作用。前半部如此,后半部也如此。后半部出现的陈卓爸爸也起到同样的作用,他们的存在让林老师的死得以同时暴露在小敏和陈卓面前,进而推动了他们的结合。
我之所以说李萍离开,故事就可以结局是因为,敏卓之间已经没有了事实上的拦阻,只要他们稍微跨出一步,故事立马终结。而敏妈卓爸以及林老师的死,起到的唯一作用,就是捅破最后一层窗户纸。事实上,如果取消敏妈卓爸和金波后半部的所有戏份,故事依然可以讲下去——洪卫还是会坐牢,佳佳和家骏还是会在一起,进而,小敏和陈卓也会在一起。敏妈回老家过自己的日子、李萍伤心离开、金波因为羞惭郁郁而去都是可以作为句点的剧情,他们的出路不是问题。
配角们
但是编剧铁了心要给每个人一个完美结局,于是,金波才会细心革命重新做人、李萍才会抚养洪卫私生子、徐正才会千里迢迢赶来道歉、新角色(卓爸、和金波登对的女子、苏老师)才会潦草登场。
酗酒赌博的人洗心革面就这么容易?从小传闲话难道不是霸凌?被霸凌者能这么轻易就原谅霸凌者?
事实上,人格极难变改,我或许可以勉强相信金波和李萍的走向,也断然难以相信徐峥的致歉,自恋型人格障碍是病,无法通过感化治愈。各位身处此类恋情中的男男女女,切不可保有同情心,早日抽身,方为上策。
敏妈的刻画极为真实,生动复现了一个隐忍的、把子女当成生活重心,并因为子女的成熟而逐渐衰老、失去方向感的母亲形象。不真实之处在于,敏妈坦然接受了自己的命运——选择在养老院度过余生。这对于一个有些控制倾向的单身母亲而言,着实有些不现实,这就好比一个做惯了皇帝的突然说要退位一样。合理的情形是,即便她肯接受自己的命运,却总免不了伤心和失落,总要唠叨一番,甚至要闹出点事情来,可是剧中敏妈却太过坦然了一些。这是让我觉得有些认知失调的地方。
陈卓的事业
陈卓的事业是后半部分的主要情节之一,不过未免太过顺利了些,如果稍微现实一点,整个剧集就要狠狠歪楼了——遭遇中年危机的男子创业不顺,在与投资人的纠缠中载沉载浮,在对现金流的惶惶不安中焦灼度日,恋爱于他,是美好却难以企及的奢侈品,他费尽心力才终于保持公司不垮,彼时,小敏已经嫁做他人妇,二人再见,也只能互道珍重,或许余情未了,再展开一段不伦恋,才是最可几的戏码。
如果说前半段对于小敏/李萍、小敏/金波矛盾的刻画栩栩如生,那么陈卓创业简直就是八十岁的毕加索或者达利——野兽得很、抽象得很、超现实得很,一下子就把整个剧集拉到了爽文水平。
陈卓的病
陈卓的病似乎也有些超现实的意味,还是太过顺遂了,从诊断到治疗,基本上没有什么眼泪、吵闹和纠纷。不过也说得过去,毕竟,小敏是主任护士,毕竟陈卓买了保险,毕竟佳佳已经长大成人。只要这些变量稍有变改,比如小敏只是个普通白领;陈卓的保险被恶意拒赔;佳佳年纪尚小,还正在读高中;或者患者心力交瘁,悲观厌世…..如此,这段剧情就要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而在现实中,我所陈述的情节,占一个的可能性总要大得多,因此,陈卓患病是整个剧集中我认为最失真的情节。
总结
周迅和黄磊用许多生活细节为剧情稍微增加了现实感,但这种现实感却又被——差两分上清华、北大国际主任护师、没有性生活的青年男女、没有性生活的中年男女、开开心心进养老院的父母、丈夫诈骗妻子没有参与毫不知情、戒赌戒酒、创业成功、癌症治愈、保险理赔、备胎转正、精神病洗心这样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有些超现实的情节——清扫、洗濯得体无完肤,渣儿都不剩。
综观整个剧集,男女主几乎从未仔细审视过自身,他们的每一次凝视,视点都落在别人身上——亲人、爱人、朋友。这或许是实情,成年男女失去了自我审视的机会和能力,但是不管什么原因导致的,缺乏自我审视都使得人显得单薄。尤其是,在这样一个消费主义盛行、自我意识过剩的时代,我很难相信人不会被生活琐事牵绊、反复诘问自己的存在、质疑自己所坚信的,而像男女主一样沉着、坚定地过自己的生活,并最终平静地走到一起。这是我最大的困惑,或者说,嫉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