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哲学小辞典·外国哲学史部分》3.23 原则同格

2023-05-16 08:09 作者:晦无  | 我要投稿

【本文转载自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 仅供学习参考】


23、原则同格


  马赫主义哲学的术语。马赫主义在早期公开宣称:“世界仅仅是由我们的感觉构成的”。这种露骨的主观唯心主义观点和人们的常识、自然科学都有明显的矛盾,遭到唯物主义的有力批判。因而在后期,马赫主义采用了一些“新”的名词术语,妄图用伪装、诡辩的手法来掩盖它的唯心主义实质,继续招摇撞骗。原则同格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由马赫主义创始人之一阿芬那留斯于一八九一至一八九四年抛出来的。

  原则同格的内容是:我们对任何一个事物的描述[1],不能只有“环境”[2]而没有“自我”[3];因而“自我”和“环境”这两者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的同格[4];在这同格中“自我”是“中心项”[5],“环境”是“对立项”[6]

  原则同格强调思想和外部世界两者不可分割的联系,也就是强调外部世界不能离开我的思想而独立存在。它把思想说成是中心,是主体,外部世界只不过是思想的派生物,有我的思想才有外部世界。很明显,这和“世界仅仅是由我的感觉构成的”完全是一个意思,是十足的主观唯心主义谬论。这里它采取了十分狡猾的手法:把“对事物的认识”和“事物”本身混为一谈,由此偷换概念,得出“事物不能离开我的思想”、“我的思想是中心”这一唯心主义结论。它采用“原则同格”这一古怪的术语,无非是妄想用它来从根本上抹杀物质和思想的界限,把自己的哲学凌驾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上。

  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对“原则同格”作了深刻的批判,并进一步挖了它的老根。列宁指出:“贝克莱在1710年,费希特在1801年,阿芬那留斯在1891-1894年所使用的不同表达方式,丝毫没有改变问题的本质,即主观唯心主义的基本哲学路线。”[7]它们“都是同一个论点,都是同样的破烂货色,只不过挂上了略加粉饰或重新油漆过的招牌而已[8]


注:

[1] 认识。

[2] 外部世界。

[3] 我的思想。

[4] 相互关联。

[5] 即以自我为中心。

[6] 即环境从属于自我。

[7] 《列宁选集》第二卷64页。

[8] 《列宁选集》第二卷65页。

《哲学小辞典·外国哲学史部分》3.23 原则同格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