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小辞典·外国哲学史部分》3.22 世界要素
【本文转载自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 仅供学习参考】
22、世界要素
马赫主义哲学的术语。马赫主义在早期公开宣称世界是由感觉构成的,这种露骨的主观唯心主义受到唯物主义的有力批判,马赫的“世界要素”说就是为了掩盖这一唯心主义实质,于一八八三年提出的。
马赫说:世界是由“要素”构成的。他所说的“要素”就是指颜色、声音、气味、冷、热等等人的主观感觉。但是为了掩盖这一点,他把“要素”说成是中性的, 既不是物理的[1],也不是心理的[2]。他说,只是由于“要素”的不同联系才出现了物理的东西和心理的东西的区别,构成了整个世界。例如,热这个“要素”,它本身是中性的,当热与火光联系时,它就属于物理的东西,当热与神经[3]联系时,它就属于心理的东西。马赫又说,这两种“要素”的联系不是单独地存在着,而是一起存在的。
“世界要素”说是一个前后矛盾、思想混乱的折衷主义大杂烩。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深刻地批判了这一谬论。列宁首先责问道:“要素”是什么?然后又一针见血地指出:如果“要素”是感觉,那马赫主义仍然是地地道道的主观唯心主义;如果“要素”不是感觉而是物质的东西,那岂不和马赫主义哲学的基本前提相违背?马赫承认有物理的东西存在,这是“非法地”剽窃唯物主义观点,但同时他又说物理的东西不能离开心理的东西而独立存在,这又是承认意识第一性的唯心主义观点。因此,列宁得出结论说:“世界要素”说不过是“妄图用一个比‘客观的’术语来掩饰唯我论真面目的唯心主义”。[4]
马赫提出“世界要素”,是企图用这一含混不清的名词术语来混淆物质和精神的界限,把自己的哲学装扮成超越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上的“最公正的”哲学;同时又暗暗地偷运一些唯物主义观点来调和它与自然科学的矛盾。但是这丝毫没有使马赫主义摆脱困境,反而更暴露了它的混乱和荒谬,正如列宁所说:“玩弄‘要素’这个字眼,显然是一种最可怜的诡辩”。[5]
注:
[1] 即外界的、物质的。
[2] 即主观的、精神的。
[3] 人的感官。
[4] 《列宁选集》第二卷50页。
[5] 《列宁选集》第二卷5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