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曼德拉效应
首先说一下,我非常讨厌这个话题,因为这个话题的几个争论,几乎没人会被说服,特别无聊。因此这篇文章也不打算说服任何人,只是简述个人感受(其实真的会有人看么。。。) 我自己是从来没有中过目前任何一个争论大的曼德拉效应的。两小儿辩斗,是人也,五十六个星座,我都记得一清二楚,没任何问题。因为我有个无聊的习惯,从小就喜欢关注那些奇奇怪怪,不符合主流说法的细节,然后研究为什么不一样,这个习惯继承到了现在,所以我个人也因此比较反主流,比如说体育,球迷越多的球员我越讨厌。刚了解曼德拉效应时,我发现一个没中,还是觉得自己这个习惯挺不错的(虽然其实也没啥用)。 讲述一下我对曼德拉效应的理解吧。先说曼德拉本身,这个我觉得在中国反而中的人不多,因为大多数中国人估计根本不认识曼德拉,认识的也会了解不少,也就不会中了,毕竟一个人死没死,还是很容易考证的。我自己是南非世界杯期间知道的曼德拉,而且当时说要出席开幕式最后没去,所以我怎么可能以为他早就死了。。。这东西还是源于西方。其他的一些地理动漫电视剧美术之类的,争议也不是很大(主要是圈子也不够大,很多人甚至都不知道又怎么会吵架呢)。具会记错几横的,纯纯文盲,不想解释,中的人也不多。还有几个很冷门的我也没见过什么人中。。。 在中国的网络论坛,最激烈的就是爱我中华的五十六个星座了,这个可以说吵的次数最多,互相不服气也最多,原因很简单,歌词大多数人都是业余爱好接触,也是最容易乱唱的。对于这个我小时候刚接触爱我中华时,印象也不深刻(因为个人对音乐不是很有兴趣),真正记住了是初中一次军训,我的班级56个人,然后每个班级最后表演时有一段介绍,我们班的第一句,用了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当时还有点小奇怪这个星座,就查了一下知道歌词确实是星座,从此就没记错过了。其实按理说这个是不难考证的,毕竟歌词又不会随便改,而且春晚录像也是星座,但是很多人坚持民族,并且非常自信,理由也多种多样,下面具体分析。 有一个理论是,民族一共56个,星座不是56个,所以怎么可能是星座。这个理论充分暴露了你的文学素养极低,因为本来就是比喻,照你这么说,花就是56枝了?本来就是把56个民族比喻成星座和花啊。而且歌词后面一句,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如果前面也是五十六个民族,2个族就重复了,因此从歌词合理性和通顺来说,星座也比民族好。还有个理论是,爱我中华,为什么用西方文化的星座,甚至说星座是西方特务来编造的。。。这个纯粹搞笑,是被这些年的过度反西方的风气带动的,一个个都魔怔了,歌词用啥不都有?用西方题材的多了去了,何况中国古代也有二十八宿之类的,和星座很相似,能不能别用那么幼稚的理由。。。 除了纠结合理性本身的外,最常见的当然就是万能句式“我记得很清楚是民族”,以及延伸的若干版本,其实这就是一句废话,如果你真能记得清楚还会有那么多事吗?你说你记住你以为你真就记住了啊,很多人就是迷之自信。一切自称记得很清楚的,都没任何证据,说白了,信口雌黄,反正不用承担责任。而且这批人一旦多了,抱成团,互相认同,就彻底雷打不动了,这也是为什么我第一段说,这个话题永远说服不了任何人。 那么可能有人说了,“那为啥大家都记错成民族而不是别的?”这个也有几个原因,首先就是和上面说的一样,文学素养过低,以为民族刚好56个,就是民族。其次也有一首歌就叫“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虽然这首歌传唱度比爱我中华差远了。。。然后还有一个可能,就是音乐老师确实水平不高,教错了,这个也不奇怪,问题是老师教错了是什么光荣的事情吗?以至于还要一直用错的而不是改过来?此外一些地方的小学社会课本的引用词,确实用了民族版,我也见过那张图,但是这毕竟只是个非音乐教材的错误引用,没那么大影响力,只是很多人强行解释找的“证据”。这些比起各种正式场合,正式教材的星座,完全是微不足道的,所以本质还是记性不好,而不是别人的问题。 再说一下2个语文的,也就是辩斗和是人。辩斗这个,其实就是典型的烂梗太有名,一传就忘了原文了。而且这篇文章本身在语文书存在感没那么高,倒是标题存在感挺高,二者相遇也就乱了。其实只要语文稍微好点,就知道正文肯定是辩斗,如果是日根本不通。这个感觉吵的没那么厉害,而且也不存在所谓版本不通的问题,就不多说了。 着重说一下是人也吧。相比星座和辩斗,这个有一点不同,那就是斯人是确实有这个版本的,而且哪怕是很多正式场合用的也很广泛,并且也更符合语文习惯(不少古文都会用到斯人这个词而不会用到是人)。所以对于这个,我不打算讨论合理性(其实我本来也觉得斯人合理,小时候学到是是人还挺好奇),只说说记忆问题。本质上这句话会记错,倒不是真的有那么多九漏鱼学渣,而是因为应试教育的锅,现在的教育体系,大多数人对于课本,都是考的才学,不考不学,考完就忘,考的越早忘的越干净,极致功利主义。所以哪怕语文很好的人,后面也未必记得住了。而对于生活娱乐的各种东西,大家却愿意多投入一些精力,包括各种各样的节目,短视频,网文小说什么的。因为斯人比是人通顺自然也风雅的多,因此这些地方基本都是斯人,于是大家就都默认了斯人。至于很多人说的教科书版本问题,其实斯人的教科书版本很少,而且都是很快就统一了,普及的范围很小很小,你记错了也必然不是因为这个,而是孟子的这句话本身太著名,太出圈了,以至于你不需要通过教科书也会了解到他。加上语文这门学科本身教科书的作用就没那么大,即便古诗词名句也是,反正我读书那时候,高考复习也是拿个专门的小本子背而不是教科书,所以教科书你没印象太正常了。这个话题我反而看到不少语文学的还不错的说自己也记得是易错点,倒也让人欣慰一些。。。虽然还是架不住绝大多数人记错教科书细节就是。更何况,是人和斯人其实就是一个意思,纠结实属无聊,很多古文也有不同版本,包括这句话也是,你爱用哪个用哪个,写文章你用斯人,绝对也没错。真正错的是记忆问题,说教科书也是斯人,这就是你的问题了,因为教科书是客观事实,容不得你主观怀疑。你认为是人非常难听非常不合理,应该统一换成斯人我都不会反对,但是如果你说教科书就是斯人,那我必须反对,因为这违背了客观事实。 总结一下曼德拉效应吧,这个本身也没那么玄乎,就是纯粹的主流人群的惯用法和官方的不一致,加上很多人记性也不好,就乱了,和什么平行世界,穿越,记忆抹除,量子力学,甚至间谍造谣毫无关系,请勿加戏。记错这些东西也不会影响生活,记住了也不会让人多牛逼,大可不必弄的剑拔弩张。说到底吵的那么凶,还是因为人都好面子,觉得自己牛,不爱认错,并不是真的纠结本身是什么。就拿我玩的一些游戏来说,也有不少在记忆这块嘴硬的现象,比如坚持355虎牢关杀貂蝉吕布会暴怒,坚持三国杀以前徐氏是无限伏诛的,和他们说话也让人很头大,油盐不进。还有nba还有人坚持在食堂看了麦迪35s13分,还描述的绘声绘色,什么拍桌子,砸饭碗,拍大腿的。。。(那场国内根本就没转播,也不是吃饭的时间)我还见过说亮剑电视剧拍了后半段只是删减的。。。只不过这些相对圈子没那么大,影响力小,不然怕是也要来个曼德拉效应。 说到底,就是很多人记性不好还嘴硬,加上以讹传讹,抱团取暖,拿别人的错误记忆来安慰自己,肯定自己,然后人数多了,互相肯定,也都有信心了,加上法不责众的思想,只要大家都和我一样错,那我就不怕被人说错,有底气(参考中国式过马路),最后就成曼德拉效应了。至于为什么会有个“公认”的错误答案,起源多种多样,除了上面说的,还有可能就是纯粹莫名其妙火的,比如说我经常看的神探狄仁杰,有个出圈梗是“元芳你怎么看”,其实全剧一次都没,我自己对这句话也没啥感觉,老狄迷基本都知道没这句话,为啥火了?没人知道。网络的东西有时候就是莫名其妙火起来。 其实吧,现代网络那么发达,考证这些东西根本不难,只要你对科学和实际证据足够相信,坚持唯物主义,哪怕记错了,也不难在现在的各种科普下纠正错误。可惜现代社会不知道是不是生活压力太大了,大家似乎反而越来越唯心主义,宁可相信无聊的空话和群众的认同,也不想认真研究考证事实,所以这些争论从来不会停止,也几乎不可能说服任何人,也罢,反正不知道也没什么。字写多了自己也有点头大,这个话题太坑爹了。 最后重申,我知道大家都不会听,哪怕我认真的写了那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