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图腾》读后记

狼图腾这本书很早就有了,但是直到最近才看完。这本书大概真的不能被称为小说。若是同别人说起,我会说,这是一本作者的草原经历传记。从头到尾都充斥着作者浓郁的个人经历和观点,作者本人也确实去过内蒙古插过队,细节写的也很细致,有真实的感觉。
读完之后去网上看了看有关这本书的评价,竟是和我心里对这本书“还算不错”的评价冲突不小——有的不少负面评价。回想一下,也确实是有问题。首先其立意诡异——宣扬一些未经证实的观点。诸如游牧民族的优秀,农耕民族劣根性,农耕民族哲学的劣性、用“狼羊性”来片面解释历史发展规律等等,作为一本小说,一本并非纪实小说的书,在看似真实的内容中渗透了如此多的比较片面的观点导向并不合适。第二其文笔一般——描述过于激烈夸张,导致有些地方的渲染显得不够自然(该观点出自中国作家网,我其实读的时候还没有感觉出来-_-后来回翻一下,有些地方确实有种过于夸张以至于感觉有些假的地方)。第三其论证牵强,将很多自己的推测在论证中作为实据对观点进行论证(同出自中国作家网,我当时只是觉得作者总是跳出来借主人公之口说自己的观点很出戏…)。作为一部小说来说,无疑是比较失败的。而我之前却并没有感觉到这些,一方面确实是我水平不够看不出,另外一方面也是我的关注点不在这上面。有时候觉得违和的不深究,在遇到一些有意思的内容在停下来思考。尝试着吸收和思考书中有益的部分,并将那些不良的东西引以为戒并借此提高审美能力,我想这应当一个读者需要做的。我毕竟不是文学批评家,喜欢或不喜欢一本书的内容,风格,立意,主题,多是通过感觉。当然,倒也可以了解到什么才是好的文学,于我而言有益无害。下次也许就可以找到更优秀的作品,思考了解更多的东西了。
扯过头了。那我就来说说我的想法吧。毕竟读书更多的是看书带给了自己什么。
一、 关于狼性
写动物小说的作者都不是单纯的想写动物,而是以动物为载体表达一些东西。而他想说的东西,则是狼身上拼劲,顽强,坚毅,当仁不让,富有责任感的精神。这一部分主题对我的触动其实还是非常大的。因为我可以说是一个比较“羊”的人。老师评价我说“太与世无争,什么都为别人想着,甚至到手的机会也会拱手相让,你这样以后可真是会麻烦的”。因此,狼的特性对我而言很值得学习。这些品质也确实在我的人格中有所缺失,甚至缺的很多。因此,倒是不妨拜狼为师,“与狼共舞”,狠狠矫正一下我这过于软的性格。
二、 关于人与自然
本书中另外提到的一个议题就是关于人和自然的关系。书中强调最多的,是“草原逻辑”——大命小命的关系。草原是大命,其他的一切都是小命。小命断,大命无;大命消,小命损。在包顺贵想要把狼全都打死的时候,草原上的老人一直很生气——因为狼是整个草原生态的一部分。狼的消失会让老鼠、赖子失去天敌,进而加大对草场的毁坏;草场的毁坏则会导致马、羊、牛数量质量的下降,最终一切恶果都将由人类承担。道理我们都明白,但是当有人将这毁灭一切都赤裸裸的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那种愤怒和无力真的会令人无法言说。在看到因为文革时期的错误政策而导致群狼毁灭,草场化沙的时候,我真的数次掩卷以平复心情,恨不得将那些毁灭草场的人生吞活剥。但是最后事后一想——或许这就是人类。人类,或者说智人,从诞生之初就是踩着一条毁灭之路走到今天的,那所有现在活着的人类岂不就是生活在人类罄竹难书的自然毁灭史的最前端?难道要杀掉所有人类么?
…
我不知道,我也做不到。我无法舍弃现在的生活,也真的不愿意见到大自然的美好在我眼中那么一点点的消亡。大概这就是现实,无力改变的现实。
大概我能做的,就是满怀对大自然的敬畏,对着这造物主,对着人类恐怕穷尽文明也无法制造的无数带有精妙平衡的系统,说上一句:“谢谢,对不起。”
人不可失敬。越是了解自然,也就越是敬畏自然。怎么就那么神奇,将无数的变量、因素、参数、条件那么完美的整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了完整的平衡呢?冥冥之中,应该真的有“道”在指引吧。这也大概解释了为何过去会说“万物皆有灵”的说法。正因为敬畏万物,才会敬畏这万物之灵吧。
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希望真的有一天,能够做得到吧。
原本还想说更多的,但是后来发现都是些或不成型,或者自己也说不明的一些东西。那也便不打出来了。就这样。
停笔于2018.7.9 2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