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匈帝国海军 前无畏舰
Habsburg哈布斯堡级前无畏舰
哈布斯堡级是奥匈帝国建造的第一级前无畏舰,也是当时排水量最小的此类主力舰之一。该级舰仅为8000吨级别,设计主炮仅为3门238毫米速射炮其中前主炮为双联装,后主炮为单装。这样的主炮火力也属于当时最弱水准。不过该级舰的防御设计却可圈可点。其采用经过表面硬化处理的镍合金钢,装甲带在水线以上的部分有1.3米高、180至220毫米厚(舯部最厚,向两侧略微削减),并且和炮廓处的装甲连为一体,防御力较强。哈布斯堡级的主机功率为15000马力,由于整体重量较轻,3艘同级舰都能跑到19节以上的高航速,其中巴本贝格号为最高,达到19.85节。

率先服役的哈布斯堡号与阿帕德号参加了奥匈帝国在1903年的演习,一年之后3艘同级舰都参加了模拟战斗。随着新式战列舰的服役,哈布斯堡级逐渐从主力舰队中退出。一战爆发时,哈布斯堡号是第三分舰队旗舰,随着最新锐的无畏舰的服役,哈布斯堡级甚至整体被移至第四分舰队。该级舰在德国战列巡洋舰戈本号和另一艘德舰突破英军对墨西拿的包围时提供了支援,使其能顺利航行至奥斯曼帝国。在意大和加入协约国后,哈布斯堡级又炮轰了意大利海军基地安科纳。一战后期,哈布斯堡级退役被用作港口警戒船,1918年,阿帕德号被改为训练舰。战争结束时,该级舰成为英国的战利品,最后于1921年在意大利被拆毁。如果波普尔被允许增加一些排水量,这级舰不比同时代的军舰好,也是不相上下的。1910/11年,哈布斯堡和阿帕德拆除了一层上层建筑甲板,以节省重量。

Habsburg哈布斯堡,建造编号323,造船厂家圣罗科,STT公司,1899年3月13日开工,1900年9月9日下水,1902年12月31日服役,1920年赔偿给英国,1921年在意大利拆解。

Árpád阿帕德,建造编号324,造船厂家圣罗科,STT公司,1899年6月10日开工,1901年9月11日下水,1903年6月15日服役,1920年赔偿给英国,1921年在意大利拆解。

Babenberg巴本贝格,建造编号325,造船厂家圣罗科,STT公司,1901年1月19日开工,1902年10月4日下水,1904年4月15日服役,1920年赔偿给英国,1921年在意大利拆解。

正常排水量8823吨(阿帕德号为8748吨),总长114.6米,水线长113.1米,舰宽19.9米,吃水深度7.46米,双轴,2台4缸VTE,16座贝尔维尔锅炉,15000马力,最大航速19.5节,840吨燃煤,续航力3600海里/10节,船员人数638人,武器装备有1座双联238/37 K. L/40 K.94炮,1座单装238/37 K. L/40 K.94炮,12座单装149/37 G. L/40 K.96炮,10座单装66/42 SFK L/45炮,6座单装47/40 SFK L/44 S炮,2座单装47/30 SFK L/33 H炮,2具450毫米鱼雷发射管位于横正处(巴本贝格号为1座双联238/37 K. L/40 K.97炮,1座单装238/37 K. L/40 K.97炮,12座单装149/37 G. L/40 K.96炮,10座单装66/42 SFK L/45炮,6座单装47/40 SFK L/44 S炮,2座单装47/30 SFK L/33 H炮,2具450毫米鱼雷发射管位于横正处)。

镍钢装甲:主甲板保护船体舰首到到船尾炮塔(68米或62%的船长),并从水线以下1.1米到水线以上1.4米。由两个装甲带组成:上部220毫米(1.5米宽)和下部180毫米(1米宽)。装甲板由180毫米(上)-220毫米(下)柚木支撑。装甲带用200毫米舱壁封闭两端。上层装甲带厚为50毫米到船尾炮台。40毫米中间甲板与主装甲带上边缘相连。炮堡外的下甲板为龟背形,厚60毫米,船尾为66毫米。100毫米上装甲带之间的炮塔用100毫米舱壁封闭。149毫米口径的火炮由自己的炮室保护,每个炮室由135毫米的正面和侧面,60毫米的后面保护,还有100毫米的炮盾。炮台在上甲板以上210毫米(180毫米后)和135毫米之间的甲板上和中层。炮塔正面和侧面厚200毫米,后面厚150毫米和50毫米顶部。主指挥塔侧面为200毫米,后部指挥塔侧面为100毫米。通讯管有150毫米(舰首)或50毫米(舰尾)保护。

1916-1917年全部加装2座单装66/42 G. L/45 BAG炮。
Erzherzog Karl卡尔大公级前无畏舰

卡尔大公级以哈布斯保级为基础进行了改进,该级舰是奥匈帝国首批排水量过万吨的主力舰,不过由于受到和当时德国造舰理念相同的干扰, 该级舰仅装备了240毫米炮作为主炮和当时的部分大型装甲巡洋舰相当。与哈布斯堡级相比,卡尔大公 级在武器上最显著的改进是增加了190毫米大口径副炮,全部安置在舷侧和上层建筑的炮廓中,这些大口径副炮对敌方巡洋舰及以下军舰构成很大威胁。此外,卡尔大公级的主机功率高达18000马力,使得该级舰设计航速达到20.5节,明显优于绝大部分他国战列舰,并且实际试航时3艘同级舰都略微超过了这一数值。

卡尔大公级在建成后被配属给第三分舰队,战争前夕参加了支援德国戈本号和另一艘德舰突破包围墨西拿的英国舰队的行动。最终2艘德舰成功航行至奥斯曼帝国。一战爆发后,随着意大利的倒戈,卡尔大公级参加了对意大利海军基地安科纳的炮轰行动。一战中卡尔大公级基本上没有活动。

1918年2月1日,一个短暂的兵变发生在奥匈海军基地卡塔罗( Cattaro ),卡尔大公级奉命航行至这里镇压叛乱。数月后该级舰被计划用来突破协约国的封锁,但随着奥匈无畏舰圣伊斯特万号( Szent Istvan )被意军鱼雷艇发射的鱼雷击沉,该计划破产。一战结束后,该级舰先是被南斯拉夫接管,紧接着卡尔大公和腓特烈大公号被作为战争赔偿引渡给法国。其中卡尔大公号在航行至土伦时搁浅,在原地被拆毁,其余2艘在1921年被废弃。

Erzherzog Karl卡尔大公,建造编号341,造船厂家圣马可,STT公司,1902年7月24日开工,1903年10月4日下水,1906年6月17日服役,1920年赔偿给法国,后拆解。
Erzherzog Friedrich腓特烈(弗里德里希)大公,建造编号342,造船厂家圣马可,STT公司,1902年10月4日开工,1904年4月30日下水,1907年1月31日服役,1920年赔偿给法国,后拆解。
Erzherzog Ferdinand Max费迪南•马克思大公,建造编号347,造船厂家圣马可,STT公司,1904年3月9日开工,1905年5月21日下水,1907年12月21日服役,1920年赔偿给英国,后拆解。

正常排水量10472吨,总长126.2米,水线长124.4米,舰宽21.8米,吃水深度7.51米,双轴,2台4缸VTE,18座亚罗锅炉,18000马力,最大航速20.5节,1315吨燃煤,续航力4500海里/10节,船员人数638人,武器装备有2座双联238/37 G. L/40 S.炮,12座单装190/40 G. L/42炮,12座单装66/42 SFK L/45炮,4座单装47/40 SFK L/44 S炮,2座单装47/30 SFK L/33 H炮,4座单装37/42 C.1900V炮,4挺8.80机枪,2具450毫米鱼雷发射管位于横正处。

镍钢装甲:210厚主装甲带覆盖船长的67%的,位于炮台之间,从水线以下1.4米到水线以上1.2米,用210毫米横向舱壁进行封闭。舰首炮台与艏柱之间的厚度为50毫米。上层120毫米装甲带保护炮塔与炮台之间用120毫米舱壁封闭。19厘米炮台由170毫米侧面和35毫米内舱壁的单独外壳组成,由130毫米侧甲连接。炮台由170毫米横向舱壁(靠近中心线130毫米)封闭。主装甲带水平上缘40毫米平主甲板与主装甲带下缘通过60毫米斜坡连接。在炮堡外,下层甲板呈龟背形,60毫米船首和55毫米船尾。主炮台上层甲板为210毫米,下部上层甲板为120毫米。主炮塔正面240毫米,侧面和后面200毫米,顶50毫米,次炮塔正面150毫米,侧面和后面120毫米,顶30毫米。主指挥塔为220毫米侧面和152毫米通信管,后部指挥塔为120毫米侧面和88毫米通信管。
1916年全部加装2座单装66/42 G. L/45 BAG炮。
Erzherzog Franz Ferdinand弗朗茨•费迪南大公级前无畏舰
弗朗茨•费迪南大公级也称为拉德茨基级。拉德茨基级在开工之前,英国无畏号便已经完成了试航正式服役,因此称该级舰为末代前无畏舰也不为过。拉德茨基级装备的2座双联装45倍径305毫米主炮与稍晚些用于奥匈帝国唯一一级无畏舰的主炮相同(后者采用4座三联装制式),由于装备了高速重弹和硬被帽穿甲弹,火力十分可观。此外该级舰还与其他末代前无畏舰一样装备了4座双联装45倍径238毫米次主炮,这也是速射炮的最大口径。从侧视图来看,拉德茨基级甚至具有无畏舰的影子,因此更具现代化。装甲方面拉德茨基级采用克氏钢,水线最厚处装甲为230毫米,向上逐渐削减至100毫米,可以有效防御小口径速射炮的伤害。该级舰的输出功率高达19800马力,可获得20.5节的高航速,与无畏舰不分伯仲。
拉德茨基级在战前主要用于训练。其最早被分配至第二分舰队,位于第一分舰队新锐无畏舰级战列舰侧翼。1913年该级舰参加了国际海军干涉巴尔干战争的示威行动,在此期间拉德茨基级成功执行了奥匈帝国第一次水上飞机起飞实验。一战爆发前夕,该级舰参加了支援德国戈本号和另一艘德舰突破包围墨西拿的英国舰队的行动。但是随后奥匈帝国最高指挥部却要求舰队避免与英国舰队交战,只是声援德国而已。1914年10月拉德茨基级参与炮轰了位于黑山的法军炮兵阵地,后由于意大利的倒戈,该级舰又奉命炮轰了安科纳等意大利海军基地。战争结束后,拉德茨基级被引渡给意大利,其中拉德茨基号与兹里尼号在1920至1921年间被拆毁,而弗朗茨•费迪南大公号至1926年才被废弃。

Zrínyi兹里尼,建造编号375,造船厂家圣马可,STT公司,1909年1月20日开工,1910年4月12日下水,1911年9月15日服役,1920年赔偿给意大利。
Erzherzog Franz Ferdinand弗朗茨•费迪南大公,建造编号376,造船厂家圣马可,STT公司,1907年9月12日开工,1908年9月30日下水,1910年6月5日服役,1920年赔偿给意大利。
Radetzky拉德茨基,建造编号377,造船厂家圣马可,STT公司,1907年11月26日开工,1909年7月3日下水,1911年1月15日服役,1920年赔偿给意大利。

正常排水量14508吨,满载排水量15846吨,总长138.8米,水线长137.5米,舰宽24.6米,满载吃水深度8.10米,双轴,2台4缸VTE,12座亚罗锅炉,19800马力,最大航速20.5节,1350吨燃煤,续航力4000海里/10节,船员人数876人,武器装备有2座双联305/42 G. L/45 K.10炮,4座单装238/42 G. L/45炮,20座单装100/47 G. L/50 K.10炮,2座单装66/16 G. L/18炮,4座单装47/40 SFK L/44 S炮,1座单装47/30 SFK L/33 H炮,3具450毫米鱼雷发射管(2具位于横正,1具位于舰尾)。

镍钢装甲:主装甲带230毫米保护船体部分,从部分船首和船首炮台船尾炮台和部分船尾延伸3.6米(包括水线以上1.8米)。通过150毫米横向舱壁封闭。船两端用100毫米装甲带保护(船首部分到艏柱,但船尾部份是船尾3米到艏柱,用100毫米舱壁封闭)。上层装甲带150毫米,230毫米部分的主装甲带,用150毫米舱壁封闭。船头炮塔上层的装甲带为60毫米。用120毫米侧面和舱壁保护10厘米口径的火炮,每门炮有单独的炮室25毫米侧面和15毫米后面。上层炮廓用120毫米侧面和100毫米舱壁,由25毫米的舱壁分成两层。炮廓用24毫米的甲板封闭。下甲板厚度为24毫米,隔板与150毫米舱壁之间为28毫米。中间甲板介于150毫米舱壁有36毫米平面连接48毫米的斜面与主装甲带连接。炮堡外48毫米的下甲板为龟背形。有54毫米纵向鱼雷舱壁。在上甲板上有250毫米厚的炮台,在上甲板和炮台甲板之间有240毫米(船首炮台部分为100毫米,船尾炮台部分为200毫米),炮台与中甲板之间的厚度为100毫米(中线附近的后部为80毫米)。二级炮台在上甲板上方200毫米(180毫米后),上甲板和炮台甲板之间100毫米(80毫米后),炮台和中甲板之间50毫米。主炮塔有250毫米的正、侧、后和60毫米的顶部,二级甲板有200毫米的正面和侧面,160毫米的后部和50毫米的顶部。两层主指挥塔有250毫米(上水平)-240毫米(下部,船尾200毫米)和60毫米的顶部,还有140~120~100毫米的大通信管。后指挥塔两侧120毫米和40毫米顶部。

1916-1917年全部加装4座单装66/47 G. L/50 BAG炮。
奥匈海军腓特烈大公号下水两周后,奥匈海军部下令开始为下一代战舰进行设计工作,在费迪南·马克斯大公号下水六周后,蒙特库科利上将介绍了他对舰队未来建设的计划,预计将有12艘战列舰、4艘装甲巡洋舰、8艘巡洋舰、18艘远洋驱逐舰、36艘远洋鱼雷艇和6艘潜艇的全部兵力。在1905年9月25日至29日期间,设计委员会评估了五个尺寸和排水量相似的初步设计,它们的军备变体尺寸和排水量,它们的军备变体如下:
A: 4门28厘米/45倍径中轴双联炮塔,4门24厘米/45倍径次级单装炮塔,8门19厘米/45倍径副炮。
B: 主炮塔和次级炮塔不变,副炮为12门10厘米/45倍径炮。
C: 8门28厘米/45倍径炮中轴双联炮塔两侧单装炮塔, 副炮为16门10厘米/45倍径炮。
D: 6门30.5厘米/45倍径炮中轴双联炮塔和两侧单装炮塔, 副炮为16门10厘米/45倍径炮。
E: 4门30.5厘米/45倍径炮中轴双联炮塔,8门19厘米/45倍径两侧双联炮塔,副炮为12门10厘米/45倍径炮。
尽管以齐格弗里德·波普尔为首的海军建筑师和炮兵技师投票支持全大型火炮设计(项目前期D),但董事会最终还是决定支持项目前期的E。然而,就连波普尔本人也表示,一艘真正的全大口径战列舰是不可行的,因为它需要至少16000吨的排水量,这不仅意味着增加了建造成本,而且还需要提供了一个新的浮式码头。在设计后期,中口径从19厘米提高到24厘米,由于28厘米炮不可靠,选择了30.5厘米作为主口径。虽然从技术角度看,主、中口径火炮基本相同,但性能比较表明,这一决定是不明智的:30.5厘米火炮的穿甲能力几乎是原来的两倍,射程比24厘米提高了25%。
波普尔强调的另一个因素是水下保护。1906年8月和11月,对笨重的中心炮舰马克思皇帝号进行了爆炸试验。这些试验是在10公斤有效载荷下进行的,但没有带来任何有用的结果--最初的目的是显示1:10的爆炸破坏,即标准的100公斤水雷装药。考虑到这些糟糕的结果,开发了一种底部双层装甲防雷保护方案,因为它最初被纳入拉德茨基的设计中,它完全基于数学假设而不是实际的科学实验。
由于拉德茨基的排水量小,所装备的武器装备过多,而且船体周围的结构存在弱点,指挥塔和弹药库有严重的变形。他们并不完全不适合亚得里亚海战争的特殊情况,但仍然是一个非常强大的设计。按照国际上的设计实践,前无畏时期,中轴炮塔的使用是不寻常的,装甲厚的较薄,但航速教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