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理解」备考内容

全文字数|4.8千
阅读时间|16分钟
图片来源|网络
1.「选词填空」备考内容
2.「段落概括」备考内容
3.「语句排序」备考内容
4.「材料辨析」备考内容
「言语理解与表达」可分为4种题型 ,分别为「选词填空」「段落概括」「语句排序」和「材料辨析」。
「选词填空」:题干由一个段落和1~4个空组成,需要在选项中选择恰当的词语、成语(偶尔会有短语和诗句)填入其中。
「段落概括」:题干为一个整体段落,需要对段落进行概括,并结合问题问法来选择合适的答案。
「语句排序」:题干为5~6个带序号的句子,需要将其按最合逻辑的顺序进行排列。
「材料辨析」:题干为一篇文章,共有5个小题,其他情况和「段落概括」类似。
以下是它们的备考内容。

一、「选词填空」备考内容
「选词填空」题考察的对象是词语、成语(偶尔有诗句、短语等),一般安排在「言语理解与表达」板块的第一部分。
毫无疑问,「选词填空」是历史最悠久、范围最广阔的语言类(言语理解与表达)题目。从幼儿园学汉字到公务员考试,从文言文到英语,选词填空类的题目一直伴随着大家的语言学习过程。它是最有效考察对语言的掌握能力的考试,围绕着小小一个词/成语/外语单词,出题者可以创造出无数个角度的考点——这就是「选词填空」的题型特点。
选词填空题可简单分为两种类别:单空(成语)题和多空题。前些年还有单空(非成语)题,但由于考察点较少,出题难度也较高,近年来已越来越少见了。总体来说,「选词填空」的难度是偏低的。
两种类别的题型没有本质区别,其中单空(成语)题更偏向于考察考生对成语的深入掌握程度,尤其是使用语境和固定搭配的要求;多空题则偏向于考察考生能否在多个正确选项中进行综合,使得每个空填入的词都符合题意。
根据「选词填空」的题型特点,可发现该板块考察的基础就是汉语的词语和成语。这部分内容大家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已经学过,和小学、初中的语文考试相比,公考的「选词填空」题的考察重点是不同的: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考试,偏重于考察对词语、成语的「记忆、背诵」能力,即能否记住这个词,能否知道其大致含义;
公考的「言语理解与表达-选词填空」,偏重于考察对词语、成语的「理解、掌握」能力,即能否理解这个词,能否充分掌握其使用语境和固定搭配。
做过真题的小伙伴们很容易发现,「选词填空」所涉及的词语、成语,很少有没见过、不认识的,连不太懂的都不多。有的正确率很低的真题,题干文字非常容易理解,所有的选项都明白什么意思,但由于考生只是「认识」而不是「理解、掌握」,而不清楚词语、成语的使用语境和固定搭配,从而无法做对题目。
例如2018421联考有一道非常简单的题,该题第二空较为简单,而第一空是这样的:
泥石流的_______依赖于三个危险因素……
(A)诱发
(B)成因
(C)出现
(D)引发
题干每个字和选项每个词都非常容易理解,但本题正确率不到一半,其原因就是很多考生并不熟悉词语的使用语境和固定搭配。
该空最好选A,D勉强可以,BC不行。
A「诱发」的使用语境为「由于某种因素(的诱导)而发生的某事物」,常用于医学疾病和某种不好的事物,例如灾害、事故等,非常符合本题「泥石流因素」这个语境中。
D「引发」的使用语境为「由于某种因素(的引导)而引起、触发、启发的某事物」。「引发」和「诱发」的使用语境较为相似,但涉及不好事物的描述,通常使用「诱发」更为恰当。
B「成因」错误的原因为搭配不当,或者说语境错误。「成因」对应的描述应为「泥石流成因有三个因素」而不是「泥石流成因依赖于三个因素」,「有」和「依赖」的性质是不同的。
「泥石流的成因有三个因素」强调在「成因」上,「A的形成原因是B」,既然是「原因」,就不能用「依赖」这个词。
而「泥石流的诱发依赖于三个因素」强调「因为B诱发了A」,强调点在于「诱导发生」上,既然存在「诱导」,则就存在「依赖」。当然,本句使用「有」也是可以的,但是「依赖」对后面三个因素的强调更强烈一些。
C「出现」对应描述应为「某地因XX因素出现泥石流」。「出现」是「结果」,是「某事物已经发生的状态」,只能搭配「由于/因为……而出现」,和「依赖于三个因素」无法搭配。
由于本题属于「选词填空」中的「多空题」,需要考虑综合排除的因素,即综合考虑每个空的正确选项,选出最合适的,因此该空可暂时标记为AD正确,如果接下来的空A选项不正确且D选项正确,那么本题还是有可能选D的。
如果这是单空题,则直接选A即可。
「选词填空」的备考过程,就是将汉语中的词语、成语反复练习,直到特别熟练的过程。如果说公考中哪个板块需要准备一个错题本,那「言语理解与表达」肯定是最优先考虑的,而「选词填空」更是如此,因为该部分几乎所有的错题都是因为对字、词或成语的掌握不够深刻而造成的,这方面的错题,解决一道就肯定有一道的收获。
在解决错题的时候,大家可以多通过网上搜索及查词典的方式,弄清楚每个做错的字、词及成语的含义、出处、使用语境、常见搭配等内容,将内容掌握透彻。
「选词填空」的备考概括起来就是四个字——「熟能生巧」。很多字、词、成语,都是大家非常了解的,但当它出现在考试中时,有的考生能做对,有的考生就做不对,其原因就是有没有真正在备考中下功夫,有没有真正理解、掌握词语和成语
「言语理解与表达」板块有一个整体要求,那就是题量特别大,因此做题速度一定要快。因此,在备考中要尽量多地熟悉词汇,还要尽量了解词语(尤其是成语)的本质,从而能够在看到后第一时间就联想到其搭配和。 例如,「首当其冲」不是褒义词也不能用于「首先获得好处」这个含义中;「一蹴而就」、「同日而语」、「妄自菲薄」、「青红皂白」前面一定要加上否定词;「标新立异」和「别出心裁」所强调的「新」不是一类意思……这些成语的语境都是有特定要求的,一定要掌握。
总体来说,「选词填空」需要从词典和初高中语文教材中不停积累相关的词语、成语知识,充分理解其含义,彻底吃透此类题目。
二、「段落概括」备考内容
段落概括是行测考试中「言语理解与表达板块」中的4个分支板块(选词填空、段落概括、语句排序、材料辨析)之一,拥有非常多的出题方式,包括但不限于:
本文主要讲述了什么?
本文着重强调了什么?
这段文字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本文的核心观点是什么?
最适合做本文标题的是什么?
下文最可能讲述的内容是什么?
本文主要/没有从什么角度讲述某概念?
本文中某个概念所要表达的含义是什么?
作者要通过本文表达了对某概念的什么观点?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句是什么?
(一般横线位于文章接近开头和结尾的地方)
以下哪项说法与原文相符/不符?
这段文字反驳/支持了哪项观点?
段落概括题的提问角度非常多,多到考生甚至记不清。段落概括题的题型种类和提问方式一样千变万化,提问有多少种,段落概括的题型就有多少种。因此,复习时千万不要盲目去在「提问角度」上做文章,否则很容易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却劳而无功。
想要做好「段落概括」题,就要掌握「概括」和「反推」两个技巧,在备考时需要围绕这两个技巧进行努力。
「概括」:对题干段落进行概括,然后根据不同的提问方法都来确定正确答案,
概括法是适用于所有段落概括的通用解题思路,在概括段落后,结合不同提问方法的侧重点,寻找对应的正确答案。
概括法的核心,是把原文进行「浓缩」。段落概括题的题干都比较长,一般由3-6个长句组成,共150-250字。概括法要做的就是将其粗略概括为2-3个短句,30-50字。这样概括可以快速掌握原文真正要表达的含义,并在概括中排除出题者设置的陷阱。
「反推」:在遇到较为困难的选项时采取「假设正确、反向推理」的思路来排除干扰项,即「假设选项成立,反推题干能否成立」。这种技巧如果能够应用好,对解决该板块的难题非常有帮助。
需要注意「反推」法的前提也是「概括」,也就是说想要做好「段落概括」题,拥有优秀的「概括」能力是最重要的。
由于段落概括题的选项一般非常精简,4个选项表达侧重点也有明显不同,因此在概括完题目的大致意思后,在心中快速带入4个选项,就可以对应出正确答案了。
有很多高难度的题目往往难在干扰项的设置上,而不是这个段落本身又多么难理解。对于「段落概括」难题来说,避开选项中的陷阱比强行理解题目的细节重要的多。
提升「段落概括」能力的最重要资料当然也是公考真题,这和其他板块是一样的。如果把公考所有的「段落概括」真题都反复做过很多遍了,那还有几个推荐的学习方法。
(1)多看一下和「速读」有关的内容
现在网上有很多「速度」类内容,速度对象包括世界名著、热门小说、影视经典等。这些内容其实就是强化版的「段落概括」,当然概括的对象内容更加全面丰富。
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把自己看过的作品再用「速读」的方式重温一下,同时思考这个「速读」概括的是否全面,要点有没有提炼到,结合自身实际来思考如何做好「概括」。
(2)在看新闻时思考标题和开头
现在的新闻很喜欢做「标题党」,使用「倒金字塔式写法」,即把最重要的内容从标题和开头中体现出来。有的新闻总结的很好,有的则真的只是「标题党」或者开头写的并不好,大家可以边看边学,从而提升自己的概括能力。
注意党报党媒报道的内容,尤其是比较重要的事件,一般都概括的很好,值得重点关注。
(3)多看一下书评、影评
现在,热门的书籍、电影都可以在网上找到书评、影评,这些评论往往分析的非常深刻,很多优秀评论本身就是很好的文学作品。有的评论能够一边概括作品内容一边给出犀利的评论,通过学习这些评论,能够增强自己的观察力,从而更好地洞悉「段落概括」题要表达的观点。
三、「语句排序」备考内容
「语句排序」可以说是公考中最有特色的题型。
行测其他题目和申论、面试都是给出信息,再根据信息去解题,只有语句排序不需要「回答」题目,而是「整理」题干本身的逻辑,并且极度强调排序,每句话的顺序都是固定的。
由于上述特点,很多考生在做到「语句排序」题时都有些手足无措,导致耗时变长。由于语句排序每套卷子只有两三道,很多小伙伴往往不愿意花时间去复习,甚至看到语句排序题直接蒙个自己看着舒服的选项了事,往往正确率还不低。这种做法并不是不可以,但如果想考竞争压力比较大的岗位,就要做好每个板块都充分复习的备考准备。
总体来说,「语句排序」题有4个非常显著的特点:
(1)题量很小(每套卷子2-3道题)
(2)难度较高(正确率一般在35%-65%之间)
(3)耗时最长(除了特别难的数量关系题,就属这类题最耗时间)
(4)不好复习(很难通过针对性复习去提分)
根据上述特点,大家在备考时首先要做的,还是精细研究「语句排序」的真题,不过该板块的真题量比较少,大概一两天就能把所有的真题做完。在做完之后,可以花时间去研究真题,尤其是正确选项前后句子间的逻辑,但千万不要去做模拟题,因为模拟题的水平和真题相差很多。
在此推荐一个很好的复习材料,那就是党历年重要会议的公报。要论排序,绝对没有比此类文件的排序更标准、更专业的。
公报里面的用词更是极为精细,例如「全会审议并通过」「全会一致认为」「全会认为」「全会强调」「全会提出」「全会号召」「全会分析」这些词其实各有侧重点,能把这些词研究透彻,能把这些词对应句子的顺序理解明白,就很不错了。
另外,通过学习公报,还能同时提升自己「言语理解与表达」其他板块的能力,还能顺带复习「常识判断」的「时政要闻」板块,一举多得,非常有意义。
四、「材料辨析」备考内容
「材料辨析」和「段落概括」基本类似,所不同的是「材料辨析」考察的对象为整篇文章,而「段落概括」则是一个段落。
关于该板块的备考其实很简单。如果小伙伴正在准备考研,那考研英语的「阅读理解」部分就是最好的复习材料,尤其是和「科普、科技、科研」有关的。 公考「材料辨析」题的选材和出题逻辑基本上和英语的「阅读理解」是相同的,例如两者都有下列问法:
「文章内某人的行为说明了什么?」
「符合XX观点的选项是」
「文章主要讲述了哪部分内容」
「最适合做文章题目的是」
「填入横线中最恰当的句子是」
英语「阅读理解」和公考「材料解析」的干扰项出题思路也非常类似。 常做英语「阅读理解」题的小伙伴一定知道,如果你不确定某个题的答案,而该题中一个选项中的一个很长且含义很明确的词在原文中出现过,那么该选项很可能是错误的,因为原文中出现的这个词往往和选项无关,甚至根本不在一个段落里。
「材料辨析」题也是如此,有的干扰项往往会给出一个似是而非的描述,而该描述中有几个词在原文中出现过,然而和选项无关。
可以说,能够学好英语的「阅读理解」题和公考的「材料辨析」题几乎一模一样。不同的是,英语不是咱们的母语,在做题时经常需要蒙猜一些单词,因此难度较高。而公考的「材料解析」题则相对较为简单。
如果用「段落概括」和「材料辨析」相比,前者要将每个长句概括成短句,而后者只需要将每段粗略概括、把握全文意思即可;如果问题涉及具体某句话或者某个词时,再去对应段落寻找。因此,「材料辨析」难度并不高,10个对7-8个是正常水平,10个对9个及以上才是追求的目标。
在复习本板块时,如果有时间,建议把近几年的英语考研、四六级真题中的「阅读理解」做一做,能够帮助自己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除了公考真题和英语考试真题外,还有一种非常有效的资料,就是申论真题。申论真题结构一般为3-4个小题+1个小作文+1个大作文,而前面的这几个小题,某种意义上就是「段落概括+材料辨析」的综合题。
申论的小题往往要求考生「提出意见、概括措施、联系实际、总结要点」,这些要求本质上和「段落概括+材料辨析」的要求是相同的,就是考察考生能否真正理解这个段落、材料。因此,各位小伙伴可以在复习申论的同时,加强自己的概括能力,同时提升自己的「言语理解与表达」板块的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