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每日一题国庆特别版|田园风情—权力支配的古代中国经济

2020-10-04 22:32 作者:历史老师定哥  | 我要投稿

今天每日一题复习的专题就是田园风情—权力支配的古代中国经济。希望大家能够跟紧步伐,坚持打卡。昨天的6道题目解析已在小打卡中发布,请查收!一定要好好看看解析,从中总结知识点,进一步地提升自我。

1.精耕细作的中国古代农业演变及特征

(1)古代农业演变 

(2)发展特征

①从经济结构看,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②从耕作模式看,使用铁犁牛耕,不断改良生产工具与技术,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③从经营方式看,以家庭为单位,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的“男耕女织”成为农业经营的基本范式。

④从生产关系变革看,中国古代农业自耕农的比重整体上不断减少,而租佃关系不断发展,至明清推广到全国。

⑤从土地所有制看,实行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导的封建土地私有制,土地兼并不断加剧,对封建农业的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⑥从国家与农业的关系看,国家一方面为小农经济发展提供了物质、技术等保障,另一方面农业税收又是政府财政的主要来源。


2.唐宋明清时期经济发展方式的变迁

(1)从唐代中期至北宋,在土地制度、手工业和商业各个领域中出现了产权结构明晰化的长期趋势。如“宋代初年即已规定垦田即为永业,官不收取其租。”随着租佃关系的发展与普及,土地私有制下的所有权与经营权通过契约的方式日益清晰化。国家所有制不断缩小,私营日渐增多,明清时期私营手工业在手工业领域占据主导地位。

(2)社会商业信用体系的逐步形成与完善化。如在金融货币业方面,唐代后期,长安、扬州等商业发达城市中,豪商巨贾为便利货币的存取,已出现了许多依信用为依托、专营钱币存取与贷出的金融机构——柜坊等。

(3)随着宋代人口的增长而出现的市场规模扩大,使农业和金融业、商业等部门的投资收益相对增加,引起社会资本流向这些部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它们的发展。

(4)国家直接干预的比重减少。唐朝到宋朝,国家越来越多地退出经济的直接经营,把更多的经济空间让渡给民间,更多地采用经济手段来管理经济。在专卖领域,更多地吸收商人的力量参与其中。明清时期由于重农抑商政策的强化,这一时期国家干预有所加强。

(3)随着宋代人口的增长而出现的市场规模扩大,使农业和金融业、商业等部门的投资收益相对增加,引起社会资本流向这些部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它们的发展。(4)国家直接干预的比重减少。唐朝到宋朝,国家越来越多地退出经济的直接经营,把更多的经济空间让渡给民间,更多地采用经济手段来管理经济。在专卖领域,更多地吸收商人的力量参与其中。明清时期由于重农抑商政策的强化,这一时期国家干预有所加强。


3.古代丝绸之路的发展历程

(1)发展脉络

①两汉——开通。陆路为主:长安—河西走廊—新疆—安息(今伊朗),由安息运到西亚和欧洲大秦(罗马)。

②唐朝——拓展。海陆并举。海路:从登州、扬州出发到今天的韩国、日本。从广州出发可到波斯湾。陆路:从长安向东可到朝鲜,从长安向西可到印度、伊朗及阿拉伯地区。

③两宋——海路繁荣。陆路受阻,海路为主。宋代西北先后有辽、西夏、金、蒙古等,丝绸之路被封锁,宋朝只能另寻贸易道路。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随着造船业和航海技术的发达,海路比陆路更安全且载重量更大,成本更低,因此南宋以海路为主。

④明清——日益萎缩。明朝郑和下西洋属于朝贡贸易,不计经济效益。随着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以及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和儒家重义轻利思想的影响,海外贸易衰落。

(2)历史作用

①商品交流之路:中国的丝绸、瓷器、铁器等传入西方;葡萄、核桃、胡萝卜等物种传入东亚,丰富了东亚人的日常生活。

②文化交流之路:中国的四大发明等传入西方。

③宗教交流之路:佛教在东汉末年随着丝绸之路传入中国,而西方的基督教也通过传教士进入中国。

(3)丝路精神:即丝绸之路精神。丝绸之路不仅是商业通道,更重要的是丝绸之路体现的“丝路精神”。丝绸之路作为人文社会的交往平台,多民族、多种族、多宗教、多文化在此交汇融合,在长期交往过程中各个国家之间形成了“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可以共享和平,共同发展”的丝路精神。这也是现代国际社会交往的最基本原则之一,是塑造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必然要求。

4.南移规律

①南移趋势往往在国家分裂或封建战乱时期最突出。如魏晋南北朝、唐朝“安史之乱”时期、两宋时期。社会稳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前提。

②北方人民的大批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体现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最高水平。引进先进技术是快速发展生产力的重要途径。

③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重心的南移有一定的影响,如南朝都城在建康(南京)、南宋都城在临安(杭州),而经济重心的南移也对文化和政治重心的南移产生了影响。

④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是从北往南,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从内地到东南沿海。这种经济区域的转移,对于中国以后的经济格局、人口分布、文化中心的转移和生态环境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通过系统复习后让我们一起来做6道题,由于字数过多,答案会在小打卡和文章底部中推出的。请大家积极参与学习哦!

1.从春秋开始,随着铁农具、牛耕在农业生产中的推广,农业生产过程的个体性质也获得加强,农民大肆开垦,自垦田经营蒸蒸日上。这反映出(  )

A.井田制已完全瓦解 B.牛耕已经普遍使用

C.小农经济逐渐发展 D.个体生产成为主体

2.下表为部分典籍中关于牛耕的记载。通过这些记载可以确信,汉代的赵过

A.发明了牛耕技术

B.是各种典籍虚构出的传说人物

C.首创并推广耦犁

D.为推广先进技术作出重要贡献

3.汉武帝时在全国重要冶铁工业区设铁官管理铁的冶炼、铸造和贸易,共49处中今山东占了12处,大多集中于黄河流域。唐代全国铁矿产地118处,江南、剑南二道有51处,占43.2%。这反映出(  )

A.政府对冶铁业的管理

B.经济重心南移趋势

C.全国矿产分布不均衡

D.唐代冶铁业发展较快

4.据宋代《东京梦华录》记载,商业性的行会称为“行”“团”或“铺”。政府要求“诸行百户衣装,各有本色,不敢越外”,因此“街市行人,便认得是何色目”。宋代诸行会所穿衣着反映了(  )

A.重农抑商政策有松动    B.政府对商业管理较严

C.坊市制度已不复存在     D.商品经济空前繁荣

5.宋代圩田开辟尤为突出,例如江南鉴湖分隶会稽、山阴两县,北宋初年有27户农家盗湖为田,到英宗时,达80余户,围湖达700余顷,到南宋时鉴湖湖田达2 300余顷。这说明当时(  )

A.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    B.自耕农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C.南方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D.商品经济发展影响了农业

6.战国时商鞅主张重农抑商,西汉时桑弘羊认为农商并重、本末俱利,宋代以后反对重农抑商的思想家明显增加,明清之际黄宗羲提出了工商皆本。这些古代商业思想(  )

A.是中国古代工商业发展的反映

B.都站在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的立场

C.颠覆了中国古代传统经济政策

D.是古代经济发展迟滞的主要原因

大家是否已经迫不及待地已经想在小打卡中去分享你的学习成果呢?扫描下方二维码,一起加入这个热爱学习历史的大家庭中吧!

今日答案:

想刷【精选好题】选定哥《小题精练》、掌握【基础知识】选《定哥笔记》、构建【知识体系】选《定哥脑图》、记忆【历史时间】选《记忆卡牌》、【轻巧便携】选《小黄书》、【押题猜题】选《红宝书》 更多好物还在定哥熊猫屋等着仔仔们(๑˙ー˙๑) 

👉🏻关注:微信公众号:历史如何考高分,更多干货等你来拿


每日一题国庆特别版|田园风情—权力支配的古代中国经济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