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尔士的诺曼入侵(一)——三家分晋

序言
在以CK2游戏剧本推荐人物为主角的《王国风云中的风云国王》系列中,我们以英格兰诺曼入侵中的征服者威廉作为开端。那么在新的系列中,我们仍然以诺曼入侵作为开端。只不过这次的诺曼入侵,并不是大家已经耳熟能详的英格兰诺曼入侵,而是西边近邻的威尔士版诺曼入侵。在前一系列的各个英王篇中,我们已经了解到诺曼人入侵对整个英伦三岛都有着重大影响。因此除了通常特指的征服者威廉渡海宣称英格兰,实际上还有着威尔士诺曼入侵、爱尔兰诺曼入侵等等。而我们这一篇着重将要关注的,便是威尔士的不列颠人与英格兰的盎格鲁-诺曼人间,历时数百年的对抗与融合。
另一方面,我们在阅读这个并不算大的地区的历史时,也会发现其中的很多故事可以用另一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典故来概括。因此在接下来的这部分内容中,会尽量采用一些典故作为副标题,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中世纪时发生在威尔士的那些故事。
最后说明一下,“威尔士的诺曼入侵”这个主题,也是我之前在贴吧连载的内容。原帖原本是为了回答吧友的一个提问,后来觉得这个内容比较有意思便做了些扩展,也作为我写的剧本推荐人物的DLC。毕竟CK2也称得上是DLC狂魔了,写些科普不添点DLC怎么好意思。不过由于CK升级到3.0版本后,威尔士的地图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因此原本的一些内容解释不再适用,这里也就不再多谈了。但是原贴中涉及历史的内容仍然可以一观,同时为了契合本站专栏的模式,也会做出一些修改。
第一章 三家分晋
说起威尔士版的诺曼入侵,其主要是发生在征服者威廉入主英格兰之后的。不过在正式进入威尔士诺曼入侵的故事前,我们首先应该大致了解下双方的基本情况。其中诺曼人的故事已经说了很多,这里就不再赘述,我们主要来看看威尔士不列颠人领主这边的情况。
当1066诺曼人入侵英格兰时,威尔士的不列颠人领主很多是站在盎格鲁-撒克逊贵族这一边的,是哈罗德的盟友之一。即使是哈罗德在黑斯廷斯战死后,中北威尔士也在继续支持北方的盎格鲁-撒克逊人反叛征服者威廉。但是当征服者在北方击败反叛者后,一些在英格兰没有得到足够封地的新诺曼贵族,便将目光转向了威尔士。
与此时已经基本成型的英格兰王国相比,威尔士的不列颠人领主们仍然是数个小型王国并立,就像自己邻居200年前的七大王国那样。其中势力较强的,有北边的格温内斯,中部的波伊斯,南部的德赫巴斯和格温特等,分别由不同家族的领主进行统治。因此诺曼人最初介入威尔士,也是以佣兵的身份,参与到不同小王国间的斗争的。不过话说回来,虽然此时的威尔士小型王国林立,但是在此之前,不列颠人也不是没有过整合为一个更大势力的可能。
先说在诺曼人之前,威尔士也已经不是第一次面对外敌的入侵了。像北方的格温内斯和中部的波伊斯,其实都有着很长的历史,可以一直追溯到后罗马时期。从下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列颠人原本占据了不列颠南部的大量土地。不过随着日耳曼部落的西迁与入侵,不列颠人逐渐被赶到西边的山区里,即后来的威尔士地区。

到了7世纪,来自诺森布里亚的盎格鲁人已经打到了切斯特一带,波伊斯国王则将王城迁到了什鲁斯伯里一带。即便在此时,波伊斯王国的实际领地仍然要比后来威尔士范围内的波伊斯要大,大致相当于波伊斯+什鲁斯伯里+赫里福德。当然不列颠人并不是这么个叫法,这里只是采取比较习惯的称呼避免歧义。然而随着不列颠人的失势,波伊斯大量土地被墨西亚侵占。到了8世纪早期,墨西亚人又开始在自己和波伊斯以及南边格温特之间的边境上修建堤墙,做为应对不列颠人反攻的防御工事。而大概半个世纪后,墨西亚国王奥法从760年前后再次开始西进,在赫里福德和不列颠人展开了新的交锋。在随后的几十年里,奥法在赫里福德几次和波伊斯交战。到了800年之前,边境堤墙被一直推到了山脚下,赫里福德及什鲁斯伯里基本落入了默西亚的手中。随着这道“奥法堤墙”的落成,英格兰与威尔士间的分界线基本就此划定,双方的法理也基本定型。


接下来我们把目光从波伊斯移到威尔士北边的格温内斯,因为中世纪时威尔士不列颠人的一次重要整合,便是从这里起步的。从后罗马时期开始,格温内斯的统治者就一直出自库内达家族。不过在825年时任国王海维尔死后,库内达家的男性王室血脉就此断绝。随后一个被当地人称作“外来者”的人获得了王位,他的名字叫梅尔芬。由于他长了一脸的雀斑,因此也被称作“雀斑脸”梅尔芬。不过梅尔芬其实也不完全是外来者,他是前国王海维尔的侄外孙,其父系家族往上追溯与库内达也有姻亲关系。虽然不列颠人的传统习惯法并不承认由母系而来的继承权,但在没有别的选择的情况下,梅尔芬作为王位继承人倒也理所当然。成为格温内斯国王后,梅尔芬将宫廷设立在安格尔西岛上的阿伯弗劳,于是他的家族后来也由此被称作阿伯弗劳家。除此之外,梅尔芬在继承王位前已经娶了波伊斯国王辛根的妹妹内丝特,这又将格温内斯与波伊斯的王室血脉联系到了一起。
梅尔芬的统治持续了19年,他死后其子罗德里于844年继承了格温内斯的王位。到了此时,入侵威尔士的主要外敌,已经不再只是英格兰的盎格鲁-撒克逊人,还要加上来自北欧的维京人。北欧海盗对英格兰的入侵也是十分著名的故事了,而其中一支,更是进一步向西逼近威尔士。在威尔士的记载中,这些维京人被称作“心狠手辣的外邦人”。考虑到北欧海盗的一贯作风,这样的称呼也是不难理解的。到了854年,维京人登陆到紧邻威尔士北岸的安格尔西岛,并在此处大肆劫掠。虽然阿伯弗劳的王城就在安格尔西岛西南部,但是由于北欧人一向是抢完就走,不列颠人也是被打了个措手不及。而且就在此时,还有一件更为重要的事牵扯着罗德里的精力。
公元855年,罗德里的舅舅、波伊斯国王辛根去世。前文提到过,在不列颠传统习惯法中,来自母系血统的子嗣是没有继承权的。但是对于罗德里来说,既然其父梅尔芬能够打破这一传统,那么如今他自己理应也可以。尽管与梅尔芬继承海维尔的王位时不同,波伊斯国王辛根是有自己的男性子嗣的。但是在辛根的妹妹、格温内斯太后内丝特的帮助下,罗德里伪造了对波伊斯的宣称权,强行攫取了波伊斯的王位。在威尔士中部扩张了自己的势力范围后,罗德里返回了安格尔西岛,又于第二年取得了对维京入侵者的显著胜利,还阵斩了敌方的首领戈姆,进一步稳固了自己的统治。
到了871年,罗德里故技重施,又以自己妻子安加拉德的名义进一步向南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安加拉德是希尔迪金国王格贡恩的妹妹,格贡恩死后无嗣,罗德里又以自己妻子的名义强占了希尔迪金的统治权,并进一步南下控制了整个赛萨维格。当然这样的继承方式,也是不符合不列颠传统习惯法的,不过显然罗德里从来就不是个墨守陈规的人。而转过年来,维京人又来给罗德里的成功扩张送上贺礼。如果说872年在安格尔西岛班戈卢打的第一场战役,罗德里还是历经苦战才取得了胜利。那么同年在马尼格进行的第二场战役,罗德里完全占到了上风,而维京人则遭到了一场毁灭性的打击。

借助自己人生最重要两个女人的宣称完成扩张后,已经年过5旬的罗德里似乎也走上了自己人生的巅峰。如果他活得足够长,说不定也许还能借女儿的婚姻再扩张一波。不过在扩张到南威尔士后,罗德里要面对的敌人也增加了。几年后墨西亚撒克逊王族的西奥武夫二世在威塞克斯国王阿尔弗雷德大帝的支持下攻入威尔士。罗德里和其子格利亚德(另有说法为其弟)率军反击,但是这次命运没有站在不列颠人这边,父子二人于878年双双阵亡。
虽然罗德里在其人生的最后一场战斗中遭到惨败,但他凭借自己联合控制了威尔士的大半领地,又几次击退了维京人的入侵,还是无愧于被称为威尔士的一代雄主(the great)。在《阿尔斯特编年史》中,罗德里被称作“不列颠人的国王”。而一些后世的历史记录中,更是将其尊为“威尔士之王”。不管称呼如何,罗德里毫无疑问是中世纪威尔士历史中的标志性人物之一。在他的统治期间,威尔士的不列颠人是有机会形成一个整体的。但是随着罗德里的身亡,威尔士很快又变成一个个小型王国,并在其后的几百年间分分合合。
再说罗德里死后,他留下的近乎为完全体威尔士的王国被其4个儿子瓜分。其中长子阿纳劳德继承了格温内斯的王位,并成为了阿伯弗劳家的新任家主。3年后阿纳劳德在康威之战中重创了墨西亚的军马,甚至可能阵斩了西奥武夫,报了杀父之仇。阿纳劳德这一支,日后仍然延续着阿伯弗劳家的主支,格温内斯的国王大半出自这一家族。而罗德里的次子卡德尔,继承了赛萨维格的王位。904-905年,卡德尔又征服了威尔士西南角的德维得,并将德维得统治者的女儿艾伦抢回来嫁给了自己儿子海维尔。在卡德尔死后,海维尔便将自己这边继承的赛萨维格和妻子艾伦那边的德维得合二为一,称为德赫巴斯王国,并自命为德赫巴斯的国王。这一支便是日后德赫巴斯的王族迪内弗尔家。罗德里留下的第三块领地波伊斯,由其另一个儿子梅尔芬继承。不过梅尔芬后来被卡德尔所杀,这一支又传了一代后便退出了历史舞台,王位则落入已是德赫巴斯国王的海维尔手中。直到海维尔的高外孙一辈,有迪内弗尔家母系血统的布莱登成为波伊斯国王,他的后代成为了统治波伊斯的马斯拉法尔家。至于罗德里的小儿子图瓦尔,由于年龄太小并没有从哥哥们手中抢到封地。后来他随长兄阿纳劳德参加了对墨西亚的康威之战,并在战斗中重伤致残,因此他又被叫做“瘸子”图瓦尔。在不列颠传统习惯法中,身体有残疾的人是没有继承权的,因而图瓦尔最终也没有在其父罗德里的遗产中分得属于自己的领地。
上面提到的这三家,即格温内斯的阿伯弗劳家、德赫巴斯的迪内弗尔家、以及波伊斯的马斯拉法尔家,日后也将成为不列颠人对抗诺曼入侵的御三家。这三家有着共同的先祖罗德里,而他们三家各自的核心统治领地,又基本相当于将罗德里的王国进行了分割。虽然这三个家族并不是在同一时代产生,但从结果上来看还是犹如“三分威尔士”一般。在后面诺曼人入侵威尔士的故事中,他们仍是威尔士的三大家族代表,本系列的故事也将围绕这三家与诺曼人间的斗争继续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