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攀登者》为何拍成了《珠峰绝恋》?

2019-09-29 00:37 作者:卢诗翰  | 我要投稿

我建议电影改名——《珠峰绝恋》

看完后我终于理解了这些年来香港电影越来越颓势,只能拍都市警匪剧的原因。

香港导演,似乎是真的无法理解“英雄儿女”这个概念的。


电影的一开头,有学生问起吴京“你为什么去攀登”,片中吴京没有正面回答,而是切了一个画面。载誉归来的吴京和章子怡去旧工厂,吴京一边爬上工厂的顶端,一边让章子怡读登山家马洛里的一段话,并准备表白。

“露丝将目光聚焦在325英尺的圣马可教堂上,却不曾把眼神给予我哪怕一秒,于是我很快脱下帽子和手套,靠着矫健的身手,徒手攀登上了大教堂。虽然此举引来了警察,但此前对我并不在意的露丝,却因目睹了我的矫捷身手和果敢,在我被警察抓走的那狼狈一刻为我倾心。

— — 我们因攀登结缘”


那一瞬间,我就开始为这部电影揪心了。

马洛里的故事传奇,真实,动人,“证明自己,为爱攀登”的这个答案也很好的回答了“你为什么去攀登”这个问题。


但这个答案,绝对不适合中国,尤其是电影年代中的中国。

这部电影的片名是攀登者,什么是攀登者?克服艰难勇于攀登的人,

在这部电影中,表面上是登山队员攀登上珠穆朗玛峰,实际上是一穷二白被人看不起的新中国攀登上被尊重被认可的大国地位的血泪史。1960年不被认可的第一次攀登,十五年后克服艰难成功登顶,这个故事本身,已经是最好的注解了。


在这样的时代洪流下,“为爱攀登”这样的个人感情能不能有,我觉得可以有

但要不要占据大篇幅甚至在刻画上超越主线,我觉得就要仔细考量了。

至少,在那个高喊“为了胜利,向我开炮”的年代,个人的小我的情感,是肯定会让位于国家的大我的。


理想的实现有两种,我实现了理想,或理想通过我而得以实现

很多人能理解第一种。

但只有那个年代的人,以及从小接受了这套价值观教育的人,才可以理解第二种,牺牲自我,让理想通过我得以实现的这种集体主义情感


李仁港导演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我觉得,他应该是真的无法理解第二种思想的~

这才是电影最大的根源上的问题~,导演的价值观和故事本身的价值观,是存在巨大冲突的。很多人看的别扭的原因也在于此。


这也是后续一系列问题的核心原因~包括但不限于


藏族妹子黑牡丹这莫名其妙的感情戏

还没登顶就开开心心合影之后领便当的突击队长

不经申请就带着队员上山的气象队长


以及,让我目瞪口呆的

章子怡和吴京在八千海拔的高峰上用军用电台互相表白,

一度让我觉得自己看的是不是《珠峰绝恋》


重点是还干扰到了正常信息的传递

“你说的太小我听不见”

这样的情况下,换人汇报不行吗?对面可是经历过饱和式救援的人,还能忍受你在危急关头儿女情长?


什么叫英雄儿女?有家国担当,又不忘儿女情长。而不是大故事里给你谈恋爱。


真要让我拍,一是把感情戏都删了,二是别用插叙,

电影一开始就让观众带着和国内外大众一样的疑问"1960年到底登没登顶?"去看电影。


等到结尾,1975年再次登顶之时,吴京回忆起这些年他作为登山英雄遭受的质疑,祖国被其他国家的无数次质疑,被人无数次询问“你究竟为什么要攀登?”。

此时,再从顶峰挖出1960年埋下的手电,揭晓答案。


这个时候,拧开手电,国旗展开


这不爆炸吗?


《攀登者》为何拍成了《珠峰绝恋》?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