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郊祭

2023-07-13 11:11 作者:璞瑜呀  | 我要投稿

郊祭是历代君王祭天的基本方式。在中国,历朝历代的帝王都对祭天极为重视。

明永乐

以后,每年冬至、正月上辛日和孟夏(夏季的首月),帝王们都要来天坛举行祭天和祈谷的仪式。如果遇上少雨的年份,还会在圜丘坛进行祈雨。在祭祀前,通常需要斋戒。祭祀时,除了献上供品,皇帝也要率领文武百官朝拜祷告,以祈求上苍的垂怜施恩。 据《礼记·祭法》,中国早期历史上的

虞、夏、殷、周

四代,已有

谛、郊之祭,然而皆是祭祖,非是祭天

。祭天另有所设,"燔柴于泰坛,祭天也,瘗埋于泰折,祭地也"。《周书》云:"设丘兆于南郊,以祀上帝,配以后稷农星,先王皆与食。"《孝经·圣治章》云:"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礼记·郊特牲》:"郊之祭也,迎长日之至也,大报天而主日也。兆于南郊,就阳位也。扫地而祭,于其质也。器用陶匏,以象天地之性也。于郊,故谓之郊。牲用骍,尚赤也。用犊,贵诚也。郊之用辛也。周之始郊,日以至。卜郊,受命于祖庙,作龟于祢宫,尊祖亲考之义也。"据此可知,周人把郊礼正式定为祭天之礼,祭坛设在王城南郊,故谓之郊祭,以就阳位,天地合祭并以祖先配祭,祭之前要在祖庙做一次占卜,用赤色的牛犊作为贡品。所谓"燔柴",就是积薪于坛上,放置玉帛及牺牲,点燃后使烟气上达于天庭。此外还有一套祈祷、奏乐等仪式。据《春秋左传》记载,除了周天子之外,普天之下的诸侯国中,只有鲁国的国君,由于是周公之后,可以行天子之礼,故而鲁国也有郊祀之事。

战国中后期

,阴阳五行思潮大盛,本来就模糊不清的天帝,此时裂变为五,出现了

五帝说

。五帝是: 黄帝居中,具土德; 太皥居东方,具木德,主春,亦称青帝; 炎帝居南方,具火德,主夏,亦称赤帝; 少皥居西方,具金德,主秋,亦称白帝; 颛顼居北方,具水德,主冬,亦称黑帝。 又有后土、句芒、祝融、蓐收、玄冥五神为五帝之辅佐。按战国《吕氏春秋》十二纪的说法,天子须依四季的顺序分次祭祀五帝和五神,祭黄帝则在季夏之末。《吕氏春秋》的《应同》篇,依据阴阳五行家的学说,提出"五德转移"或"终始五德",

以五行相生相胜解释朝代的兴衰

,谓帝王之兴先有祥瑞出现,并以五行之一为所尚之气色。如黄帝时现大蚓大蝼,土气胜,色尚黄;禹之时草木不衰,木气胜,色尚青;汤之时有金刃生于水,金气胜,色尚白;文王时有赤鸟衔丹书集于社,火气胜,色尚赤;代火者必将是水,色尚黑。此说为国运的转移和新朝的兴起提供了一种类似于"客观必然性"的根据,受到后来历朝重视。秦始皇就采用此说,色尚黑,数用六,以表明本朝是应运而生,理应代周。五帝说的兴起,是受五行思想的影响。人们把若干远祖英雄祖先加以神化,抬高为天神,与五方五行五色相配,形成五天帝并立。这就

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传统天帝的统一性和至上性,从宗教信仰的角度反映了战国时期王权崩溃、诸侯纷争的社会局面。

据《史记·封禅书》,

文公作鄜畤,用三牲郊祭白帝;秦宣公作密畤于渭南,祭青帝;秦灵公作吴阳上畤,祭黄帝;又作下畤,祭炎帝;秦献公作畦時于栎阳,祭白帝。故秦有四畤四帝祀之制。秦始皇因之,三年一郊祭。 《封禅书》中记载,

汉高祖

刘邦曾自称赤帝子,入关后询问秦时上帝祠何帝,得知秦有白青黄赤四帝之祠。刘邦说:"吾闻天有五帝,而有四","乃待我而具五也"。于是立黑帝祠,命曰北畤,但不亲祭。至此开始有

五帝之祀

。文帝时,为报答"上帝诸神之赐",增大了诸神祠的规格,亲自郊祭雍五畤祠,并作渭阳五帝庙,又在长门外立五帝坛。可知汉初之时,天神统而称之为上帝,分而称之为五帝。 但五帝崇拜有一个明显的缺欠,就是它削弱了至上神的唯一性和统一性,不利于地上统一中央政权的巩固。也许人们意识到了这一点,

汉武帝

时便出现了再建五帝之上的主神的活动。《封禅书》说,武帝时毫人谬忌奏祠太一方,曰:"天神贵者太一,太一佐曰五帝。古者天子以春秋祭太一东南郊,用太牢,七日,为坛开八通之鬼道。"武帝准其奏,于长安南郊立太一祠,敬奉甚诚。此后,

五帝就从最高天神的位子下降为至上神太一的辅佐之神

。武帝祭太一与五帝,时而亲祭时而不亲祭,制度上并不严格。武帝还崇信方术,向往成仙飞升,但这属于个人信仰,不是国家宗教,正宗的还是祭天祭祖。从理论上说,西汉的天神崇拜被系统化和具体化了。 成书于

汉初

《周礼》《礼记》及稍早的《仪礼》

,在保存先秦旧制的基础上对于祭天制度及其意义作了深人的说明。《曲礼》规定只有天子才能"祭天地"。《大戴礼记》认为天是生之本,先祖是类之本,君是治之本,故应"上事天,下事地,宗事先祖而宠君师",这就是后来中国人敬祀"天地君亲师"的滥觞,而祭天始终为群祀之首。《礼记·月令》采自《吕氏春秋》十二纪,以政令配月令,宣传

天人感应思想

,即政令与时令相合就风调雨顺,不合就招致灾害。"三礼"虽然不能归结为宗教神学,但其中关于敬天祭祖及丧葬的内容,应是宗法性宗教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此基础上,

汉武帝

的理论家

董仲舒进一步把儒学改造成为一种神学

,从"敬鬼神而远之"的怀疑论立场退回到热衷敬天的神学立场,把义理之天还原为人格之天,并涂以鲜明的阴阳五行色彩。董氏视"天"为百神之长官,有意志感情,为自然与人类的主宰与创造者。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说:"天者,百神之君也,王者之所最尊也","天者万物之祖","天亦人之曾祖父也"。天的爱乐严哀通过春夏秋冬来体现,人的赏罚通过

阴阳的对立

来表达。《汉书·董仲舒传》中记载董氏的主张是:"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是故阳常居大夏,而以生育养长为事,阴常居大冬,而积于空虚不用之处。以此见天之任德不任刑也。"必不得已而用刑辟,当在秋冬,以顺时令。董仲舒视天与君的关系为父子关系,说:"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故号为天子者,宜视天如父,事天以孝道也。"(《春秋繁露·深察名号》)【君道合乎天意则天降祥瑞,君道违背天意则天降灾异以示警戒,不听必有大灾,救之以德,施之天下则咎除,因此人君不仅能够励精图治,还由于天人感应而能够通过改善政治来调阴阳序五行,使自然界和谐正常。】董仲舒认为,《春秋》的重要原则是"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这样,天神就是一个高高在上、全知全能、公正无私的家长的形象,它对君权发挥着支持又制约的双重作用。董仲舒的哲学是神学哲学,他的

天人感应思想

阴阳灾异学说

成为汉代极有影响的社会思潮。 在祭天活动方面,据《汉书·郊祀志》,

汉成帝

时匡衡张谭奏言"祭天于南郊,就阳之义也;瘗地于北郊,即阴之象也",议将甘泉泰畤、河东后土之祠徙置长安之南北郊,成帝从之,旋又复旧。成帝死后旋徙旋复,其无定制如此。

王莽

之时改为南郊合祭天地,称天神为皇天上帝,称地衹为后土。

刘秀

称帝后,在洛阳城南建天地祭坛,其外坛为五帝位,后又建北郊专祭地衹。

汉明帝

时采元始故事,迎春于东郊,祭青帝句芒;迎夏于南郊,祭赤帝祝融;迎黄灵于中兆,祭黄帝后土;迎秋于西郊,祭白帝蓐收;迎冬于北郊,祭黑帝玄冥。

东汉

谶纬盛行,受其影响,五帝崇拜于太皞、炎帝、黄帝、少皞、颛顼五人帝之外,复有灵威仰、赤燎怒、白招拒、叶光纪、含枢纽五天帝出现,每一朝皆感五帝之一而兴起,故又称

感生帝

,其祀典亚于祀天而同于五人帝。

汉章帝

召开

白虎观会议

,形成一部具有经学和宗教法典性质的《白虎通义》。它钦定了经学神学的基本范畴和理论体系,规定了统一的祭祀仪规,其核心是

用神权和阴阳五行思想来论证君权的合理性和"三纲"的正当性

。其中的《爵》篇中说:"天子者,爵称也。爵所以称天子何?王者父天母地,为天之子也。故《援神契》曰:天覆地载,谓之天子,上法斗极。《钩命诀》曰:天子,爵称也。帝王之德有优劣,所以俱称天子者何?以其俱命于天,而王治五千里内也。"《白虎通义》之《三纲六纪》篇中说:"君臣,父子,夫妇,六人也,所以称三纲何?一阴一阳谓之道,阳得阴而成,阴得阳而序,刚柔相配,故六人为三纲。"《五行》篇中也说:"子顺父,妻顺夫,臣顺君,何法?法地顺天也。"《白虎通义》的神学带有浓厚的阴阳五行学说的色调,与世俗儒学紧密结合在一,表现出汉代的特点。

东汉末年

大经学家郑玄注"三礼",他根据《孝经》"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的说法,将天神分裂为二,祭昊天于圜丘为其一,祭上帝于南郊为其二,又肯定纬书五天帝,加上昊天,遂有

"六天"之说

。随着郑学影响的扩大,其祭天之说渐为上层接受,同时也受到不同学派的非议,而引起多次争端。

魏明帝

祭天,即采郑玄之说,分圜丘与郊为二:圜丘祭皇皇帝天,方丘祭皇皇后地;天郊所祭是皇天之神,地郊所祭是皇地之衹。《晋书·礼志上》记载,

晋武帝

时,群臣议曰:"五帝即天也,王气时异,故殊其号,虽名有五,其实一神。明堂南郊,宜除五帝之坐,五郊改五精之号,皆同称昊天上帝,各设一坐而已。"武帝从之。又采王肃之说,以为丘郊不异,并圜丘与方丘于南北郊,更修立坛兆,其夏至、冬至"二至之祀"合于二郊。自此以后,圜丘方泽不别立。

晋成帝

时,南郊

祭天

,从祀之神有五帝之佐、日月、五星、二十八宿、文昌、北斗、三台、司命、轩辕、后土、太一、天一、太微、句陈、北极、雨师、雷雹、司空、风伯、老人,凡六十二神,多为天体气象之神。北郊

祭地

,从祀之神有五岳、四望、四海、四渎、五湖、五帝之佐、沂山、岳山、白山、霍山、会稽山、钱塘江、先农等,凡四十四神,多为山川河海之神。

安帝

时王纳之奏议重申天子独有郊天的特权,云"郊天极尊,惟一而已,故非天子不祀也"。

南朝

宋武帝、齐高祖、梁武帝、陈武帝皆有郊天之事。梁武帝郊祭天皇大帝,以皇考太祖文帝配,五帝天文从祀,五人帝不设祀于南郊而设祀于明堂。

北朝

受汉学影响大,

北魏

郊天之制复采郑玄之说,正月祀上帝于南郊,五帝天文从祀;冬至祭上帝于圜丘,通常是一岁一祭。

北齐

先是三年一祭:以正月上辛禘祀昊天上帝于圜丘,五精帝、天文等从祀,后来诸儒定礼,圜丘改以冬至祀之,南郊则岁一祀,正月为坛于国南,祀所感帝灵威仰。

北周

郊天之制,正月上辛祀昊天上帝于圜丘,以炎帝神农氏配,五帝天文从祀,又祀所感帝灵威仰于南郊。

隋文帝

冬至祀昊天上帝于圜丘,太祖武元皇帝配,五方上帝天文从祀,孟春上辛祠感帝赤熛怒于南郊,以太祖武元帝配。

炀帝

大体因之。

唐高祖

定令,每岁冬至祀昊天上帝于圜丘,以景帝配,五方上帝天文并从祀,孟春辛日祈谷祭感帝于南郊,以元帝配。

高宗

时礼部尚书许敬宗奏议:当时祠令及新礼并用郑玄六天之议,圜丘祀昊天上帝,南郊祭太微感帝,明堂祭太微五帝,而郑玄之说唯据纬书,以昊天上帝为星象之属;实则天乃以苍昊为体,不入星辰之例。云"天地各一,是曰两仪;天尚无二,焉得有六?是以王肃群儒,咸驳此义",而太微五帝乃五精之神,不得称天,应从王肃之说,合圜丘与郊为一,祭地亦应合为一祀。高宗许之,却又复感帝之祀,用以祈谷。 从

唐代

起,

国家宗教祭祀分为大中小三等:大祀包括天地、宗庙、五帝等;中祀包括社稷、日月、星辰等;小祀包括风雨、山川等。

天子亲祠者二十有四,每岁常祀者二十有二,即:冬至正月上辛祈谷,孟夏雩祀昊天上帝于圜丘,季秋大享于明堂,腊蜡百神于南郊,春分朝日于东郊,秋分夕月于西郊,夏至祭地衹于方丘,孟冬祭神州地衹于北郊,仲春仲秋上戊祭于太社,立春立夏季夏之土王,立秋立冬祀五帝于四郊,孟春孟夏孟秋孟冬及腊享于太庙,孟春吉亥享先农,遂以耕藉。祭祀的仪节一般有六项:一曰卜日,二曰斋戒,三曰陈设,四曰省牲器,五曰奠玉帛,六日进熟馈食。其祭天制度的大体是:以昊天上帝为最高神,以地衹相配,五帝神从祀,余及各种天文之神,以所崇之先祖配祀,皇帝亲祭天于南郊,祭天与祈谷相结合。这一套宗教祭祀制度大致沿行于中世纪后期。至于祭天地的问题,武则天与唐玄宗为天地合祭,其他诸帝时合时分,未成定制。

因唐制,时有增补修正。一般为一年四祭:冬至圜丘,正月上辛祈谷,孟夏雩祀,季秋大享。皇帝亲祀昊天上帝于南郊,同时合祭皇地祇。 蒙古旧俗有拜天之礼,

元代

至元十二年世祖受皇帝尊号,于丽正门东南七里建祭台,祀昊天上帝、皇地衹。

成宗

即位始于都城南七里正式建坛,但郊天以摄官行事。后数代君王皆命大臣摄行祀天礼,至文宗始亲郊。北郊未能建立。

明代

郊天制度有较大变动。据《明史·礼志》,

明太祖

采李善长之议,分祭天地于南北郊;冬至祀昊天上帝于圜丘,以大明、夜明、星辰、太岁从祀;夏至祀皇地衹于方丘,以五岳、五镇、四海、四渎从祀。凡天皇、太乙、六天、五帝之类,悉为革除。后受京房灾异说影响,又在南郊建大祀殿,合祀天地于其中。永乐都北京,建制如南京。

嘉靖中

,郊祭事在群臣中引起激烈讨论。世宗以制礼作乐自任,遂确定分祀天地,复朝日夕月于东西郊,罢二祖并配,易孔子号为至圣先师。于是在正阳门外五里大祀殿之南作圜丘祀天,于大祀殿祈谷。作方泽坛于安定门外之东。正月上辛祈谷,孟夏大雩,季秋大享,冬至圜丘。

清代

因明之制。顺治时建圜丘于正阳门外南郊,建方泽于安定门外北郊。圜丘北为大享殿,后更名为祈年殿。于朝阳门外东郊建朝日坛,于阜成门外建夕月坛。郊天之前,钦天监预卜吉期时辰,前一日皇帝至天坛斋宫斋戒,穿龙袍衮服,祀日穿天青礼服,上香并行三跪九叩礼,奠玉帛,燔柴,奏祀乐,献祭,在祀官与群臣陪同引导下,毕祭回宫。正月祈谷与夏季雩祈皆至天坛举行。北京的天坛,基本保留了清代祭天的基本格局。

郊祭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