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二斌:1677-1815年黑森—卡塞尔的雇佣兵事业

内容提要:在历代邦伯的积极推动下,黑森一卡塞尔政府成为18世纪欧洲最著名的雇佣兵提供者之一。本文考察了黑森一卡塞尔雇佣兵事业的形成背景、发展过程、运作机制及其在国内和国际上的影响,指出雇佣兵事业不仅促进了黑森一卡塞尔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矛盾的缓和,而且使这个原本积贫积弱的德意志小邦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了与其领土面积、人口规模不成比例的较大影响。
黑森一卡塞尔(Hesse—Cassel)是德意志境内一个较小的邦国,然而它却是18世纪欧洲最著名的雇佣兵输出地之一。与十六七世纪的瑞士人一样,18世纪的黑森人被认为是欧洲最优秀的军人,是欧洲各大国竞相争夺的兵源。通过输出雇佣兵这种独特的方式,领土面积和人口规模都很小的黑森一卡塞尔,在欧洲、北美乃至非洲的历史上均留下了深刻的烙印。黑森雇佣兵在历史上的影响甚至使现代英语中的“黑森人”(Hessian)一词变成了“雇佣兵”的代名词。国内学术界尚未见到对黑森一卡塞尔雇佣兵事业的专门研究,而西方学者目前的研究或者局限于讨论某一场战争中黑森一卡塞尔的雇佣兵,或者只关注某位君主统治时期的雇佣兵制度,③或者侧重于分析雇佣兵制度对黑森一卡塞尔农民生活的影响,而缺乏对其一个多世纪的雇佣兵事业全面、系统的研究。本文将首先探讨黑森一卡塞尔雇佣兵事业的历史背景、形成条件和发展过程,然后从雇佣兵的招募和输出两方面探讨其运作机制,最后分析雇佣兵事业在国内和国际上的影响。
一、雇佣兵事业的形成及发展过程
雇佣兵在欧洲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代,但只有到近代早期的一段时期雇佣兵才上升为最主要的军队类型。中世纪后期意大利充裕的财富和冲突不断的局面为雇佣兵的兴起提供了理想的场所。从13世纪到15世纪,阿尔卑斯山以北的落魄骑士组成的雇佣兵一批批地来到亚平宁半岛,逐渐成为意大利各城市国家战争的中坚力量。15世纪后期,由山地农民组成的瑞士步兵先后击败强大的勃艮底及哈布斯堡军队,从此声威大震。由于各州之间的矛盾,瑞士未能利用其军事优势进行领土扩张,而是走上了一条由政府招募并输出雇佣兵的道路。因为瑞士雇佣兵在市场上供不应求,战术和组织上刻意模仿瑞士步兵的德国雇佣步兵(Landsknechts)产生了,从此成为瑞士雇佣兵的有力竞争者。起初,德国雇佣兵是由独立的“承包人”(contractor)招募的。这种私募雇佣兵在三十年战争期间发展到极盛。17世纪中期以后,随着德意志各邦财政资源的增加,它们开始组建常备军并出租给外国以换取报酬,于是政府经营的雇佣兵逐渐取代私募雇佣兵成为市场上的主角。在经营雇佣兵事业的德意志邦国中,黑森一卡塞尔是最成功的典范。
1292年成为神圣罗马帝国诸侯的黑森邦伯(Landgrave)经过几个世纪的斗争使其疆域不断拓展。在高尚者菲利普统治时期(1520—1567年),黑森一度对德意志历史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菲利普死后,其四子分割继承领地,导致邦国一分为四,其中最大的黑森一卡塞尔1567年时的面积为6.1万平方公里,拥有17.5万人口(下文出现的“黑森”均指“黑森一卡塞尔”)。黑森领土多为山地和森林,土壤不肥沃,气候条件差,这些因素限制了农业的发展。与德意志其他各邦相比,黑森的农民是贫困的。然而,相对恶劣的自然条件却造就了黑森农民强健的体魄和刚毅的性格,使他们比别人更能适应军事生活。据一位18世纪的旅行者观察,黑森男人“结实而强壮”,因为他们的食物“不丰盛但富有营养”。这是黑森发展雇佣兵事业的一个重要基础,不过黑森得以成为欧洲著名的雇佣兵输出地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历代统治者的政策。
三十年战争后,帝国议会从法律上赋予德意志各邦征收军事税的权力。凭借军事税和传统的税收,普鲁士建立了一支常备军。然而在黑森,威廉六世同样的努力遭到邦国议会的抵制。有时议会允许邦伯向贵族以外的臣民征收为期6个月的军事税,但这项收入始终无法满足创立一支常备军的需要。由于议会对征收军事税的严格限制,1670年继任邦伯的卡尔一世决心寻找新的财源来建立常备军。他不顾即将破产的危险,将军队扩充到8个步兵连队加4个骑兵连队的规模。在1677年丹麦与瑞典、普鲁士的战争中,他派遣1600名军人去帮助丹麦,从而获得3.2万塔勒的报酬。本来这是在即将破产的情况下筹集军费的一个权宜措施,但既然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财政资源的不足,卡尔便在以后的年代不断重复这一做法。1687年,他派出1000名雇佣兵帮助威尼斯对抗土耳其。1688年,他派遣3400名士兵为荷兰服务,使荷兰部队得以集中力量进行对英国的征战。在随后的大同盟战争和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中,黑森雇佣兵获得了极高的声誉。这是靠卡尔与他的臣民共同的牺牲赢得的:卡尔有5个儿子亲自领兵在战场上为雇主服务,其中2人先后阵亡。为了寻求更多出租雇佣兵的生意,卡尔还经常派遣自己的外交人员到国外活动。
1730年卡尔死后,其子威廉八世继续奉行卡尔的政策,积极发展雇佣兵事业。1745年威廉在写给一位大臣的信中称,雇佣兵是“我们的‘秘鲁’,失去这些部队就等于失去了我们全部的资源”。在威廉八世统治时期,黑森的雇佣兵事业取得了极大的成功。1760年继位的弗里德里希二世对雇佣兵事业的热衷更是达到了极点。他坚持每天亲自操练部队,节假日也不例外,如果天气不好就将训练场地移到宫中的餐厅。时人评价说这位邦伯:“最酷爱的是军队,而对军队的酷爱则源于他对钱财和收益的热爱”。七年战争结束后,由于一段时期内欧洲没有大的战事,黑森进行了各种尝试也没能签订一份雇佣兵协议。然而,弗里德里希二世仍然保持着1.2万人的精良部队,因为他相信早晚会有一场新的冲突给他的雇佣兵带来生意。1775年,当英国在北美殖民地遇到麻烦时,他是唯一能够立即提供一支强大部队的雇佣兵提供者,因此得到了黑森历史上最大的一笔雇佣兵生意。
美国独立战争后,黑森的雇佣兵事业在欧洲舆论界受到广泛批评。在黑森内部,邦伯对雇佣兵事业的主导权也受到议会挑战,因为派到美洲的雇佣兵包括一部分民兵,议会认为邦伯无权自由支配那部分军队。面对议会的抱怨,1785年继位的威廉九世一面通过减少军事税来缓和矛盾,一面重申邦伯在雇佣兵事业上有绝对的行动自由。1815年拿破仑战争结束后,由于受到日益激烈的批评,英国放弃了使用雇佣兵的政策。此后黑森再没有得到任何雇佣兵生意,其雇佣兵事业从此走到终点。
二、雇佣兵的招募与输出
1677—1815年黑森输出的军队都是由政府招募并派出的。有的学者认为这样的军队并非严格意义上的雇佣兵,他们更愿意将其称作“外国援军”(auxiliary)。关于如何定义雇佣兵一直是个争议极大的问题。有一种定义明确将“一国政府派出的武装部队的成员”排除在雇佣兵之外,这是法学家对于现代雇佣兵的界定。但笔者认为,在讨论历史上的雇佣兵问题时,菲利普·康泰缅等学者所采用的定义更为恰当:“雇佣兵即不是因为属于某个政治实体的成员,而是为获取经济利益而行动的专业军人。”根据这一定义,黑森输出的军人也是一种雇佣兵,不过因为其雇佣兵事业是由政府主导的,在招募和输出过程体现出与私募雇佣兵不同的特点。
(一)雇佣兵的招募
从卡尔一世时期起,黑森实行强制性民兵和志愿性正规军相结合的军事制度。黑森农民一向把参加民兵视作应尽的义务,但民兵只能在本国领土上使用,不能作为雇佣兵输出。正规军的新兵在入伍时得到一笔招募费,需要发誓从此以后服从邦伯。在当时流行的观念中,正规军士兵与邦伯之间是一种契约关系,这种关系来源于几个世纪以来雇佣兵与承包人之间签订的协议。
从理论上讲,黑森正规军只能招募自愿入伍者,但随着市场上对黑森雇佣兵的需求日益增大,招募中的强制色彩越来越浓。1762年,弗里德里希二世按照征兵的需要将黑森划分成若干郡,每个郡负责招募一个团的士兵,卡塞尔、马堡等工商业城镇则免除征兵责任。为避免招兵影响到工农业生产,黑森长期坚持只招募那些在国内经济中可有可无的人,那些拥有30英亩以上土地的农民、净资产超过250塔勒的人、盐业工人、矿工、工匠学徒、神职人员、公务员、学生以及贵族的仆人,或者由于能够纳税,或者因其职业对本国经济的重要性,都被排除在正规军招募的范围之外。除被豁免者外,所有年龄在16至30岁、身高在5英尺6英寸以上的健全男子均应由地方官登记在花名册上,以备征兵官招募。每年复活节是花名册更新的时间,上述男丁必须亲自到场。尽管政府一再颁布命令规范征兵官的行为,禁止在招募时使用暴力胁迫,但征兵官必须在分配给自己的区域内招到指定数量的新兵,所以变相强迫或哄骗入伍的情况时有发生。比如,有的征兵官先请年轻人喝酒,然后乘他们醉酒时劝其在新兵名册上登记。
由于正规军的数量不能满足需求,邦伯便通过给予民兵招募费的方法模糊民兵与正规军之间的界线,进而达到把民兵作为雇佣兵输出的目的。弥补雇佣兵不足的另一措施是派人到外邦去招募士兵。1776年11月,弗里德里希二世向臣民发布通告,为了保障本邦农业的劳动力,他将从外邦招募士兵来补充在美洲遭到伤亡的雇佣兵。他向许多德意志诸侯发出招募土兵的请求,不少诸侯同意了他的请求,因为招募士兵有利于减少社会上的流氓无赖等闲散人员。实际上,黑森的征兵官在获得许可的地区进行公开的招募,而在未获得许可的地区则进行秘密的招募。从外邦招募的士兵被编入黑森雇佣兵当中,但他们的素质远不如真正的黑森士兵。美国独立战争后期,大部分黑森雇佣兵团的纪律和训练状况日益恶化,以至于只能承担守卫职责,主要是因为大量外邦士兵的加入。
在黑森招募的士兵中,大部分是因为贫困、事业失败、婚恋挫折或喜好冒险等原因自愿充当雇佣兵的,但也有被迫加入的例子。比如有个名叫约翰·苏的萨克森大学生,由于宗教原因离开莱比锡大学,在前往巴黎的途中被黑森征兵官抓住,后来被送到美洲充当雇佣兵。与他在同一条运输船上的一名僧侣因为被迫充当雇佣兵抑郁而死。邦伯下达给征兵官的一系列指令也表明招募过程中的确存在强迫现象:为防止新兵在到达军营前逃走,护送新兵的征兵官必须佩带剑和手枪;必须尽可能避开大市镇及该新兵曾服役过的地方,也要避开该新兵的出生地;当进入一所房子时,必须让新兵最先进入,最后出来;吃饭时必须让新兵坐在靠墙的位置,等等。
随着雇佣兵事业的发展,成年男性人口已成为黑森最宝贵的资源。黑森政府严格禁止本国青年私自到外国军队中服役,也不允许外国政府派人到其领土上来征兵。那些私自出国服役的青年在回国后会受到惩罚,如果他留在国外不回来,其父母就要被迫缴纳招募一名新兵的费用。那些协助外国征兵者的黑森人,则可能受到体罚或终身监禁等严厉惩处。③
(二)雇佣兵的输出
黑森政府每次派出雇佣兵都是事先与雇主签订协议的。雇佣兵协议通常有许多条款和细则,会详细规定雇佣兵的人数和服务期限,雇主应付给邦伯的津贴数额,多数协议都规定由雇主承担雇佣兵的工资、招募费及装备费。比如,1776年与英国签订的协议规定:黑森应向英国提供1.2万名士兵,英国在战争期间每年向邦伯支付10.8281万英镑,在战争结束后额外支付半年的津贴,英国应按照本国士兵的工资标准给每名雇佣兵发放工资,英国需向邦伯支付这些雇佣兵的招募费及装备费。多数雇佣兵协议都含有双方宣誓保护彼此的利益,如果任何一方遭到进攻另一方有援助的义务等内容。因此雇佣兵协议不只是简单的士兵交易合同,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同盟条约的性质。有时雇佣兵协议会明确规定出现伤亡时应如何赔偿。比如,1744年威廉八世与巴伐利亚签订的协议规定:每名雇佣兵战死,威廉八世就能获得36弗洛林。因为这些条款而被批评者认为是邦伯出卖其臣民的鲜血,所以后来的协议中不再包含这类“血钱”条款。
在本文研究所涉及的这段时期,黑森一共签订过37份雇佣兵协议,其中20份的雇主是英国,可见英国在黑森雇佣兵事业中的重要性。由于议会担心维持庞大的军队可能导致国王专制,英国陆军始终被限制在极小的规模,其在欧陆的政策是凭借雄厚的财力雇用别国军队来实现自己的目标。对于黑森来说再没有比这更理想的雇主了。而英国则希望任何时候一旦需要就能获得黑森的雇佣兵。这种相互需要逐渐催生出一种特殊关系。1727年双方签订了一个条约,规定英国每年向黑森支付12.5万英镑,从而享有对其士兵的优先雇佣权。1744年签订的新条约规定,此后黑森只向英国提供雇佣兵。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以后,英国实际上成了黑森雇佣兵唯一的雇主。
对黑森来说,输出雇佣兵不仅是筹集资金的手段,而且还是推行外交政策的工具。尽管拥有一支令人称羡的军队,但黑森毕竟是个小邦国,仅靠自身力量很难在国际舞台上有所作为,它不得不通过与某些大国结盟来实现自己的目标。黑森在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中的表现说明,这个小邦国在外交目标上与大国几乎是一样的,所不同的是其实现目标的手段是向那些愿意帮助自己的大国提供雇佣兵。当战争爆发时,有6000名黑森雇佣兵正在为英国服务,英国在战争中与奥地利结盟使黑森面临抉择:支持英国和奥地利就意味着与传统盟友普鲁士为敌,而且奥地利不承认黑森对哈瑙的领土要求,而战争另一方则许以多块领土和选帝侯头衔为报答,于是黑森派出6000名雇佣兵支持巴伐利亚选帝侯争夺帝位,结果出现了黑森雇佣兵同时受雇于交战双方的情形。
三、雇佣兵事业对黑森的影响
(一)雇佣兵事业对黑森经济的影响
雇佣兵事业的发展使18世纪的黑森成了全欧洲军事化程度最高的地区。1773年,黑森军人总数为1.86万,这意味着军人与总人口的比例为1:14;而普鲁士1787年军人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也仅为1:28。根据1793年的一项统计,在15至25岁的黑森男青年中有34.3%为士兵。尽管黑森政府竭力避免因招募雇佣兵而影响国内经济,但这么多男丁从劳动力中抽走是不可能不影响国内经济的。1782年,一名地方官向邦伯汇报说,许多在美洲的士兵的亲人都无力耕种家中的土地,如果不将这些士兵召回,那些土地就要荒芜了。美国独立战争期间,由于农业劳动力的匮乏,黑森农民不得不以高出平常的价格从外邦雇人来代替那些被派往美洲的青年。另外,有大批青年因为不愿充当雇佣兵而逃往国外,因而进一步加剧了国内劳动力供应的紧张。
虽然劳动力流失对经济造成了一定损失,但雇佣兵输出使大量资金流人黑森,从而对其经济产生了多种积极影响。比如,在美国独立战争期间,黑森一共向英国提供了近1.9万名雇佣兵(其中一部分是从外邦招募的),邦伯总共得到不少于1.9亿塔勒的津贴,扣除各种费用后仍有1.265亿塔勒的净收入,同时英国政府付给雇佣兵的工资也使大笔金钱流入雇佣兵家中。1779年12月,弗里德里希二世正在考虑是否续签即将到期的雇佣兵协议,大臣施里芬汇报说,黑森雇佣兵从美洲向家中已寄回59.11721万塔勒,这个国家正在从中获益。随后,邦伯便写信通知英王,其雇佣兵将继续支持英国的事业。随着雇佣兵事业的发展,邦伯的金库积累了大量资金,并以4%一5%的利率向外发放贷款,从而给工农业生产提供了宝贵的资本支持。财政状况的改善还有利于降低人民的纳税负担。1784年,黑森人均纳税额从先前的3塔勒降至2.2塔勒,这一数字低于普鲁士(4.1塔勒)、巴伐利亚(3.8塔勒)、巴登(4.2塔勒)、克隆(5.3塔勒)、茨韦布吕肯(6.2塔勒)等邦国。因为邦伯坚持要在黑森境内采购雇佣兵的军服和武器装备,雇佣兵事业对黑森经济的另一积极作用是刺激了国内纺织业和金属制造业的发展,使黑森成为近代早期德意志境内著名的纺织业中心和冶铁中心之一。从总体上看,雇佣兵事业对黑森经济的积极影响远远超过了它的消极影响。
(二)雇佣兵事业对黑森政治体制的影响
在发展雇佣兵事业之前,黑森邦伯的财政全靠税收,议会掌握着批准税收权,因而制约着邦伯的政治权力。通过发展雇佣兵事业,邦伯把军队由财政负担变成了财政资源。从雇佣兵交易中获得的利润大大增强了邦伯的财力,使他们不仅摆脱了议会的制约,而且还通过向议会贷款的手段逐渐将其变成顺从的工具。从1730年到1760年,邦伯因输出雇佣兵得到的津贴总数达到830万塔勒(相当于125万英镑),而同一时期这个邦国各项税收的总和也不过2000万塔勒。在七年战争期间,法国占领军要求黑森议会为其征收巨额的军事税,议会尽管增加了税收仍不能满足法国人的要求,只得向邦伯借债250万塔勒。议会因为成了邦伯的债务人而变得对邦伯更加顺从,为了讨好邦伯,在战争结束后一下子批准了36年的军事税。输出雇佣兵获得的利润使弗里德里希二世比以前的邦伯更少依赖议会批准的税收,财政独立和议会的合作使他得以顺利地推行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改革。这场改革加强了邦伯对全国的控制,使黑森逐步形成“专制主义”的政治体制。
(三)雇佣兵事业对黑森社会的影响
雇佣兵输出带来的资金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黑森老百姓的社会福利。利用输出雇佣兵获得的资金,弗里德里希二世不仅给退役的军官或死亡的雇佣兵遗孀发放年金,而且兴建了许多公共设施,其中包括德意志境内第一座育婴堂和欧洲大陆第一座对公众开放的博物馆。从长期来看,雇佣兵输出减缓了黑森人口增长的速度,不仅是由于雇佣兵在作战中的伤亡导致人口死亡率上升,而且大量处在婚育年龄的男性作为雇佣兵或为避免成为雇佣兵而离开家乡也导致人口出生率下降。根据彼得·泰勒对黑森境内一个教区的研究,在1700年至1800年之间,有雇佣兵输出的四十多个年份的年均人口增长率与没有输出雇佣兵的年份相比,前者仅为后者的1/3左右,泰勒认为导致这一差别的主要原因是有雇佣兵输出的年份出生率的降低。③此外,雇佣兵事业为社会各阶层提供了一种就业选择。对贵族和资产阶级子弟来说,担任雇佣兵军官是一种非常体面的职业。对于农村和城市穷人来说,充当雇佣兵常常是解决生存危机的救命稻草,所以在夏天收获季节来临前进行的招募总是进行得格外顺利,一旦入伍就能得到每月1.5塔勒的工资(当时一头母牛的价格为1.3塔勒)。雇佣兵输出不仅促进了社会福利的改善,减缓了人口增长的速度,而且为社会上的闲散人员提供了一种可以养家糊口的就业机会,从而大大缓解了人口增长造成的社会矛盾。与德意志其他各邦国相比,18世纪黑森社会显得更加稳定,这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雇佣兵事业。
(四)雇佣兵事业对黑森国际地位的提升
纵观黑森雇佣兵一个多世纪的历史,每一任邦伯输出雇佣兵都不是单纯为了经济利益。与那种谁出价高就为谁服务的私募雇佣兵不同,邦伯在为其雇佣兵选择雇主时始终坚持一定的原则,因为邦伯及其臣民都是卡尔文派教徒,所以黑森在相当长时期内一直坚持只向新教国家提供雇佣兵的原则。在长达两个世纪维护新教信仰的斗争中,黑森已经成为一个包括北德意志各邦和英国、荷兰、瑞典及丹麦在内的“新教体系”的固定成员。黑森在这个“新教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是因为在战争中它能向其盟友提供大量优质的雇佣兵。雇佣兵是黑森与其盟友对话的筹码,当其盟友处于和平状态时,它往往会受到冷遇,可是每当有战事发生,它就能得到盟友的尊重。
黑森原本是一个自然条件相对恶劣、经济比较贫穷的弱小邦国。然而,邦国政府通过发展雇佣兵事业不仅促进了经济发展,维护了社会稳定,而且使它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了与其领土面积、人口规模不成比例的较大影响。凭借输出雇佣兵积累的雄厚财力,卡尔一世使其长子当上了瑞典国王。到威廉九世时期,黑森邦伯成为向欧洲各国发放贷款的银行家,而且在1803年成为神圣罗马帝国选帝侯,这些均得益于邦国政府经营的雇佣兵事业。
雇佣兵盛行是近代早期欧洲十分引入注目的现象。雇佣兵的盛行对当时欧洲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首先,雇佣兵的盛行增加了欧洲战争的规模和破坏性。对当时欧洲多数国家而言,扩充军队最主要的障碍是财政资源不足,而雇佣兵的大量存在使各国在战争中可以投人远超出其财力所能供养的军队。另一方面,雇佣兵是以受雇在外国作战为生的职业军人,一旦没有合适的受雇机会,很多人便以抢劫为生。当时大多数雇佣兵的纪律性都很差,哪里有雇佣兵出没,哪里就会有抢劫、强奸、纵火、绑架、勒索等各种暴行。其次,随着雇佣兵在中世纪晚期的兴起,逐渐形成了一个欧洲范围的雇佣兵市场。雇佣兵在各国间的大规模流动不仅加速了军事技术、作战方式等在欧洲范围的传播,而且加强了欧洲各地区之间其他方面的相互联系。最后,雇佣兵的跨国流动作为一种重要的移民形式,客观上起到了调节各地区人口密度不平衡的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某些地区人口增长过快造成的矛盾。
许二斌,厦门大学历史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