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科普:日本锁国时期长崎的外国人居住地
声明:如果不觉得喜欢的话,请不要开喷,有什么错误的话,请指出来

在日本锁国期间,长崎成为全日本唯一对西方和中国开放的国际贸易港,独占了绝大部分日本的对外贸易(除了长崎,只有对马藩与朝鲜、萨摩藩与琉球以及松前藩与虾夷有贸易关系,但这些对外贸易在全日本对外贸易中只是很小一部分),前来贸易外国人只能聚居在长崎的出岛和唐人屋敷。
出岛

出岛是一个曾在日本江户时代肥前国(现在的长崎县)长崎港内的扇形人工岛。北侧长约190米、南侧约233米、东西侧宽约70米,面积共3,969坪(13,696平方米,约两个标准足球场大小)。这是日本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工岛。幕府在1636年至1639年通过出岛对葡萄牙贸易。但在驱逐葡萄牙人之后,1641年至1859年则把出岛租给荷兰东印度公司并对荷兰贸易。在锁国政策实行期间,出岛是日本对西方开放的唯一窗口。
明治以后,随着长崎港港湾的整备周边的填埋等,出岛与陆地连接,扇形的人工岛的面貌消失了。从1996年(平成8年)开始,长崎市推进了以江户时代的样子复原为目标的出岛复原整备事业计划。
建設

出岛是幕府于1634年到1636年之间为了管理葡萄牙人而建造的。当初只是被称为“筑岛”。
将筑岛的建设费银200贯目(约4000两)如果换算成现在的钱的话,约为4亿日元,相当于2277万人民币。(其中包括建筑物的建造费用记录为300贯目)。
建设当初的面积约为15000平方米。建筑费用方面,门、桥、墙等是幕府出资的,除此之外,还有高木作右卫门、高岛四郎兵卫等长崎25位有力人士(出岛町人)出资。
一开始,葡萄牙人每年支付幕府银80贯土地使用费。到了居住者成为荷兰人之后,在第一代荷兰出岛商馆长麦克西米利安・鲁・梅尔的交涉下,租地费下降到银55贯。
鎖国
1638年春天,幕府镇压了岛原半岛和天草群岛天主教农民发动的岛原之乱。此后幕府进一步强化禁止天主教。为了贯彻禁教,幕府打算断绝与天主教国家葡萄牙的关系。但是,在现实中,葡萄牙从澳门带来的中国生产的丝等对当时的日本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加上当时对荷兰东印度公司不信任,幕府在1638年始终未能下定决心与葡萄牙断绝贸易,取而代之只是拒绝了葡萄牙使者的谒见。
1639年,平户的荷兰商馆馆长弗朗索瓦•卡龙来到江户,向幕府呼吁与葡萄牙断绝关系,主张荷兰可以代替葡萄牙,向日本提供所要求的进口商品。同时,幕府通过从台湾和东南亚渡航的中国人,确认了荷兰可以不受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干扰而来长崎,也确认荷兰可以确保日本所要求的进口商品,最后判断与葡萄牙的关系断绝也不会有影响。结果,同年,幕府向长崎奉行和九州地区的大名发布了“第五次锁国令”,让葡萄牙人离开了出岛。第二年1640年,来自澳门的葡萄牙使节为了要求重新开始贸易而来到长崎。对此,幕府表示,将对葡萄牙的使节处刑,不会再次与葡萄牙恢复贸易。
之后,出岛陷入无人状态,不仅贸易利润的损失,土地使用费也没有了,长崎的经济陷入了窘境。为此,幕府基于出岛建造时出资人的申诉,以1639年建造的出岛仓库上记载着西历年号为借口,要求1641年将平户(现在的平户市)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商馆迁到出岛。虽然荷兰方面也有反对的意见,但是商馆长卡龙接受了。就这样,荷兰商馆从平户移到了出岛。此后约200年间,在出岛居住着被限制了武装和宗教活动的荷兰东印度公司职员,和之前的葡萄牙人一样,荷兰人也被置于幕府的监视之下。

通常,在长崎每年有两艘荷兰船利用季风从巴厘岛(现在的雅加达)起航,经过班卡海峡、台湾海峡等,以女岛诸岛、甚至野母崎为目标而来。每年7-8月左右来航,在那一年的11-12月到达返程之前停留了约4个月。船在期间有很多以荷兰人为中心的欧洲人、马来人滞留,除此之外的期间荷兰方面还有商馆长(日本人称为甲比丹)、次席商馆长、仓库长、书记(1-3人)、商馆医生、商馆长的辅助员数人、厨师、木匠、仆人(马来人)等15人左右的人住在出岛。在第二年夏天荷兰船入港之前,他们从事贸易工作和江户参府等工作。
江户参府

历代荷兰商馆长为了感谢幕府授予通商许可证来到江户,谒见将军,并向将军道上贸易的感谢并献上礼品,同时也向幕府报告西方的情况。这被称为“江户参府”,每年惯例举行是从1633年(宽永10年)开始的,商馆从平户转移到长崎之后也一直持续着。1790年(宽政2年)以后每4年改一次,截止1850年(嘉永3年)为止共166次。一行人以商馆长、书记、医师等3人为原则,伴随着日本人的大队伍。江户的长崎屋、京都的海老屋作为“阿兰陀宿”被安排给荷兰使节作为住宿使用。由于荷兰商馆长官被视为正式的外国使节,江户参府行列比照其他日本大名的参勤交代。荷兰人借由进献海外情报与奇珍异宝,来换取幕府的信任与通商权;另一方面,随行的学者则记录所到之处的风景与人事物,并与日本学者交流。
出岛内建筑结构
根据MACRSimiliar邮件1641年6月10日的《平户荷兰商馆日记》,关于第一次看到出岛的印象,一般认为仓库小,但是可以把7栋住宅和8栋仓库作为商馆来管理。

平户商馆是石造的建筑,但是出岛的建筑都是木造建筑。因为幕府害怕石造的平户商馆要塞化,所以平户荷兰商馆的长崎迁移前后遭到破坏,出岛的建筑因此是木造建筑。不过到了幕府末期,出岛也开始出现石造的西式建筑。
幕府的管理
出岛在长崎奉行的管理下,在那下面有各种各样的人在出岛工作。“出岛乙名”是出岛的负责人,负责对贸易的监督,对在出岛内工作的日本人的监督,发行出入出岛的通行证等。“荷兰通词”是荷兰语翻译官,分为大通词、小通词、练习通词等阶层。大通词大致以4人轮流担任年番通词,每当江户参府的时候,通词们会与荷兰人同行,为幕府翻译荷兰货物的送货单和荷兰书籍。除此之外,还有日用、笔者、小使、火警、探班、购物使、料理人、服务员、值日生、看守人、园艺师等,据说有100多个日本人在此工作。

正如Kenpel所说的“国立监狱”一样,原则上,荷兰人除了例外被限定在狭窄的出岛(只有作为医生、学者或者信赖度很高的人等才允许外出)。
出岛大门上设有制札场,立着“定”和“禁制”两个牌子。所谓“定”,是指日本人、荷兰人中有阴谋作恶的人(如脱货、走私贸易等)的话,要马上提起诉讼,如果提起诉讼就要给予奖金的高标。
禁制
一、禁止妓女以外的女人进入
一、禁止除高野高僧之外的僧侣进入
一、禁止讲佛、化缘者进入
一、禁止乘船在出岛周围的傍示木桩旁徘徊 船只禁止在附橋之下通行
一、禁止荷兰人离开出岛以外的海域
以上法度每一条都要严格遵守
卯 十月

也就是说,除了妓女以外的女人、高野高僧以外的山伏、僧侣、劝进和乞丐都不能进入出岛。还有荷兰人未经许可也禁止从出岛外出。
1651年长崎诹访神社开始了建造,长崎祭典也开始了,荷兰人和中国人一起在看台席观看也被允许了。

1797年(宽政9年)-在法国革命战争中,荷兰被法国占领,数艘美国船只悬挂荷兰国旗在出岛进行贸易。到1809年(文化6年)为止共有13次来航记录。
1798年4月3日(宽政10年3月6日),出岛发生大火,西半边被烧毁。木星房间也被烧了。其他建筑物不久就恢复了,但是木星房是用荷兰商馆的费用建造的,所以由于商馆财政困难,10年都没有再建过。后来才由商馆长亨德里克・道夫于1809年1月重建完工。
1804年(文化元年)9月,尼古拉·彼得罗维奇·列扎诺夫从俄罗斯帝国来到出岛,要求日本与俄罗斯建立邦交、通商。但是,尼古拉·彼得罗维奇·列扎诺夫等人被迫在出岛滞留半年,次年在长崎奉行所才被通告拒绝通商并被释放。

文化5年8月(1808年10月),发生了被称为淡出号事件的英国军舰入侵事件。武装船绑架了两名出岛的荷兰商馆员,并被带到了淡出号,要淡出号求食物和水,并威胁击沉港内船只。原本应该负责护卫长崎的佐贺藩却由于承平许久没有充足的兵力驻屯,长崎奉行松平康英在商馆长官 Hendrik Doeff 的进言下只好接受要求,以食品和饮用水为交换,商馆员才被释放了,英舰也退去。在向幕府报告后,松平康英以切腹负责。这个事件也幕府促成了英语学习的开端与1825年发布的《异国船打払令》(对于外国船的无差别炮撃)。
1810年,荷兰王国被皇帝拿破仑率领的法国吞并,翌年11年巴比亚被英国占领,1810年开始3年间,出岛上一艘荷兰船也没有入港。
在此期间,幕府无偿提供食品等必需品,长崎奉行每周派人2、3次询问是否有缺货。不过,尽管如此,在文化9年(1812年),荷兰商馆欠债总额超过了8万200两,在此期间,荷兰商馆通过贩卖商馆长杜夫所藏的书籍来抵御财政困难。之后1815年,荷兰王国成立。也就是说这5年间,世界上荷兰国旗飘扬的只有出岛了。而且在1813-14年,爪哇副总督斯坦福·莱佛士两次遣使长崎,提议由英国人来取代荷兰人在出岛的贸易,但是Doeff坚守荷兰在日本的利益,拒绝了莱佛士提出的贸易建议。英国对于出岛的野心随着后来荷兰复国与荷属东印度归还荷兰而不了了之。Doeff的坚贞不屈与高风亮节不仅赢得日本人的尊敬,荷兰复国后,Doeff归国也得到了授勋表扬。
文政11年(1828年)9月,荷兰商馆的医生菲利普·弗兰兹·冯·西博尔德回国前,幕府在其所持物品中发现了被禁止带到国外的日本地图,西博尔德随后被控指为间谍并经过一段时间的软禁,在此期间西博尔德的许多人际关系均被调查,一些帮助过西博尔德搜集资料的幕府官员因此被处刑。最后在文政12年(1829年)西博尔德被幕府驱逐出日本,同时也被命令不得再次进入日本。

開国

因为黑船来航使日本走向开国,幕府在1855年(安政2年)与荷兰签订日兰友好条约,荷兰人终于被允许随意出入长崎市街。1855年到1859年幕府在出岛旁开办了长崎海军传习所。幕府挑选一些有才能的人在传习所学习兰学,老师均为荷兰人。此外,应幕府要求,1855年荷兰政府将Soembing号 (日本第一艘蒸汽船) 赠送给幕府,作为长崎海军传习所的练习舰。

1856年,随着出岛开放令,出岛的日本官员也被废止。3年后的1859年,出岛的荷兰商馆也被关闭。原来的商馆改为领事馆,商馆长官也改为荷兰总领事。

开国后与长崎的东山手、南山手、新地藏等地区一样成为外国人居留地,一直持续到1899年。
旧日本帝国时代

在出岛的长崎港,明治以后不断地进行填海造地等的改修、改良工程,其中明治时代的两次大规模的港口改修,使出岛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882年(明治15年)开始的第一次港口改建(第一次长崎港港湾改修事业),从1886年(明治19年)开始实施的伴随中岛川的变流工程的河宽扩张,北侧的地基(相当于出岛全体的四分之一)被削减,1888年(明治21年)从东侧护岸部分到筑町之间被填埋,陆地连着。接着,1897年(明治30年)开始的港口改造(第二次长崎港港湾改修事业),南侧的填海被推进,1904年(明治37年)出岛完全与陆地连接,原有出岛的范围部分成为道路,部分仍面河,以前的扇形因此完全消失了。
1922年(大正11年)与高岛秋帆旧宅、西博尔德宅遗址、平户和兰商馆遗址一起在长崎县首次被登记为国家史迹。但是,当初出岛并不包含在史迹登记的候补中。另外,随着时间的推移,住宅、医院、商店也在用地内林立,直到1922年(大正11年)出岛作为国家的史迹登记在册时,除道路以外的所有土地都成为了民有地。
二战后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荷兰通过驻日大使强烈要求首相吉田茂恢复出岛。拥有出岛的长崎市,在荷兰方面的推动下,从1951年(昭和26年)左右开始着手出岛的整备计划。从第二年的1952年(昭和27年)开始着手对出岛史迹内的民有地进行用地收购的公有化事业,在事业开始后经过了半个世纪的2001年(平成13年)完成。1969年(昭和44年)开始,1978年(昭和53年)设立了“长崎市出岛史迹整备审议委员会”,讨论出岛史迹的整备方针。
长崎市出岛的复原整备事业

第1期整备事业
1996年(平成8年)开始作为第1期整备事业正式开始复原。发掘调查和石墙的修复,用地西侧的5栋建筑物(商馆长次席住的“海特尔房间”,商馆员做饭的“料理房间”,荷兰船的船长使用的“最船头房间”,收纳进口砂糖和苏木的“最藏”和“二番藏”)的复原后者是2000年(平成12年)4月完成的。


第2阶段整备事业
2001年(平成13年)开始作为第2期整备事业,开始对岛周围的石墙中的南侧,131米的详细调查、修复、复原工程,同时在外围整备人行道,确认扇形的轮廓。建筑物的复原也在继续进行中,5栋(从荷兰船上搬入人和物的“水门”、商馆长家“木星房”、作为日本方面贸易事务和管理据点的“乙名房”、收纳进口砂糖和酒的“三番藏”、“拜礼笔者兰人房”)完成了复原。

第3期以后

根据长崎市的资料,复原中央、东部共计15栋,之后在周围围上护城河,恢复扇形轮廓。现在,为了复原作者房间等6栋,正在进行发掘调查。市出岛历史遗迹整备审议会以2050年为目标,向长崎市长提议完全恢复过去被水包围的扇形岛。
2010年2月18日,西日本新闻报道,在瑞典,日本出岛被刊登在以“系统生物学起源”为主题的世界遗产暂定名单上。被认为是与江户时代中期在当地进行研究活动的瑞典植物学家丘伯克的事迹相关的遗产。
2017年,连接出岛对岸的桥时隔130年重新架设在同一位置。桥的名称是“出岛表门桥”,采取了行人不在时不给出岛一侧增加负担的施工方法。这是因为出岛是国家的史迹,无法设置支撑桥的桥台而设计出来的。桥于2017年2月27日架设,同年11月24日在荷兰王室王妃和秋筱宫夫妇出席的基础上举行了完成纪念仪式,第二天开始供用。
扇形的理由
关于出岛扇形的理由,有以下几种说法。
一,关于长崎新建造的岛的形状,据说是当时的将军德川家光要求以自己的扇子作为样本之一来建设出岛。这是西博尔德的著作《日本》中所写的故事。
二,中岛川的河口堆积着泥沙,原本就有形成弧形的沙洲。以此为基础填埋的说法。
三,海侧的岸壁呈弧形,为了减少海浪的影响而做成扇形的说法。
四,由于当时西方传染病盛行,幕府根据西方的医药情况和保健卫生情况,将出岛建成扇形是取自阴阳学,祈愿病毒阴缩成一团,希望防止传染病、毒品侵入日本。
出岛的历史意义
对于闭关锁国的日本来说,出岛是唯一向欧美开放的窗户。
作为医生到荷兰商馆赴任的肯普尔(1690年-1692年滞日,主著《日本杂志》。傲伯格(1775年-1766年滞日,主著《日本植物志》),以及西博尔德(1823年-1828年和1859年–1862年滞日,主著《日本》《日本植物志》)等。这3人向日本介绍西洋诸科学,同时研究日本的文化和动植物,并向欧洲进行介绍。上述3人被称为“出岛的三大学者”。

享保年间,第8代将军德川吉宗提倡实学,解禁了基督教以外的西洋书,结果,从出岛带来的书籍促进了医学、天文历学等的研究。出岛是医学、植物学、物理学、天文学等兰学的窗口,据说从各藩到长崎的游学者达2000名。
游戏中的出岛

在游戏《原神》中的稻妻地区,有个地方叫作离岛,其原型就是取自长崎出岛的历史。
唐人屋敷

唐人屋敷过去日本江户时代因为锁国政策,于17世纪至19世纪期间在长崎设立专门供中国人使用的居住区;位于现在的长崎市馆内町地区。
1635年起,江户幕府开始限制中国商船只能进入长崎港进行贸易,当时虽然限制葡萄牙人只能居住于出岛,但中国人只要不是基督徒,就不会限制住所,因此最初中国人是直接居住于长崎的市区内。
最初由于由于中国正值明朝的锁国时期,而接续的清朝为了防止当时中国沿海居民与在台湾的郑成功往来而下达了迁界令,因此当时来到长崎的中国人并不多。一直到1683年迁界令废止后,开始有大量中国商船来到长崎,长崎奉行所才决定要限制中国人的居住地点。
1688年在长崎的市区北侧山丘上开始兴建“唐人屋敷”,于1689年完成,占地6,800坪,包括20多座长屋,可让约2,000人至3,000人居住,四周以围栏及城壕围住,在大门设置番所管制人员出入,仅有专责的翻译人员“唐通事”及艺妓可以自由出入,整个区域后来又率续扩大至9,400坪。
1698年位于五岛町和大黑町的一场火灾让中国商船存放的货物遭到烧毁,因此后来在1702年将唐人屋敷前方的海面填成陆地,建立新的仓库来存放货物,此区域被命名为“新地”,也是现今的新地町地区。

1784年唐人屋敷曾遭到大火烧毁,之后由居住的中国人自行重新建造,也因此出现大量中国式的建筑、宗教设施、商店;1858年日本结束锁国政策,长崎港开放对各国的贸易,也不再限制中国人的居住区域,因此中国人逐渐从唐人屋敷迁往更靠近海岸的新地,也逐渐在新地地区形成现在的长崎新地中华街。

此后唐人屋敷逐渐成为废墟,之后内部的土神堂、观音堂、天后堂被修复维持使用,1868年来自福建省泉州的人又将部分区域改建为八闽会所,1870年一场大火又将原本唐人屋敷内的大多木造建筑烧毁,之后部分区域又成为福建会馆,其余区域则陆续被政府出售给民众使用,此区域也因为过去曾是属于唐人屋敷而被命名为馆内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