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那些你想不出来的称谓,其实是词汇的缺位

2023-08-10 11:39 作者:牙萧宁  | 我要投稿

观察一个经典现象,职业称谓与性别:工人与女工,老板与女老板,护士与男护士等;以及特别的——师父与师母,女师父(?)与师丈;总统与总统夫人,女总统与总统先生(?)。有人会说,这是因为这些职业的从业者大多为男性。

且不说究竟多到何程度,有个有趣的情况是,在“先生”的使用情境绝大多为男性普通尊称的情况下,男老师可用先生尊称,女老师却不用尊称为女先生(就如“士”是尊称男性,而“女士”是尊称女性一样),而是同样直接为“先生”。有人会说,这就是因为女老师已经很多了,所以不用变。而且,先生指老师时和它平时是不一样的,这个使用性别比不能这么算。好吧,但我又想到,有时女性介绍自己丈夫时,也会称其为“先生”(与“夫人”相对)。“你好,这是我的先生(老师)。”这场景可真容易叫人误会啊。有人又说了,“先生指老师时,只能用于尊称对面,不能用于介绍”。额,那好吧。

说明了背景情况后,我来说说我的观点吧。对第一段前半部分的现象。我明白这是女(男)性长期对某些工作参与度低导致的历史原因。我是赞同在现阶段,在中性的职业前加“女(男)”的。这样可以强调另一个性别对此职业的参与,有助于改变人们的刻板印象。当然未来的终极目标是洗去这些中性词的性别暗示并且去掉“女(男)”。就如同历史上首先出现“女子学校”,等到女子就学率高到一定程度,然后才出现了如今的男女共校,“学校”一词也洗去了男性性别暗示。

而对于其余更复杂的情况,就要分类讲了。首先,是“先生”一词。我不同意增加杰出女性被称为“先生”的情况,也不同意这是因为她们的老师身份的狡辩。我当然知道,在新中国成立前有几个被广泛认可的女“先生”,宋庆龄先生,冰心先生等。但那是有复杂的历史和政治原因的,而且全中国无人不知这些“先生”们的性别,她们也已故多年了。“先生”与她们已经有了如固定搭配般的关系了,称她们为“先生”我是同意的,这也是尊重历史的体现。但是对今人不同,那些现在被一些人冠以“先生”称谓的女性,并非人尽皆知,也没有正式的官方文件给予称谓确认,也没有相同的历史政治背景为此举赋予重要意义。做不到深入人心的固定搭配关系。所以这样只会遮掩了女性的存在与成就中的女性。如果非要用“先生”来强调她们的老师身份,我的建议是用“女先生”。

然后,是“师父”,“师母”这类词,我的观点是在未来直接废除它们,全部用“老师”和“叔叔”“阿姨”就行了。因为这些词包含了之前的强人身依附关系的师徒关系,这种关系本就是要在现代社会废除的。当然如果一些情况非要沿用这种关系,那随便个人怎么称呼吧,我没有观点。

最后是,总统的那个例子。这样吧,女总统的丈夫就叫“其配偶”吧。[保卫萝卜_白眼](ps:这种严肃的官方性,新闻怎么说就怎么称呼,我没资格说什么。)还有女老板和她丈夫,我观点是“老板娘”不可用,众所周知“老板娘”不是真正的老板。我实际做法是,两个都叫“老板”(无奈),毕竟“老板”还有点普通性尊称的属性。

那些你想不出来的称谓,其实是词汇的缺位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