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阅读随笔——神罗与东罗历史相关

2019-06-21 19:46 作者:雨旋_Yusen  | 我要投稿

按时间顺序来介绍下最近看的几本书,如果感兴趣的话也可以去看看,还是挺有趣的。

《沉重的皇冠——威廉二世权谋的一生》克里斯托弗·克拉克著  盖之珉译

这本书详细描写了威廉二世一生中的政治生活,对德意志第二帝国时期的德国社会、外交、军事、经济形势都有一定的介绍,最主要的是在解析威廉二世作为德意志皇帝在帝国政治生活中所起到的作用。与一战结束后全世界对威廉二世的污名化不同,这本书对威廉的形象算是“洗白”。通过对德国皇帝这个职务的解析和描述威廉和首相的斗智斗勇,可以更加清晰的了解威廉在国家政策上的失败与无力。

德意志独特的帝国体制让威廉吃尽了苦头,帝国内部却有着多个联邦王国、亲王国以及自由市,甚至有着两个全国议会:一个是由全国男性普选而来的帝国议会,另一个是按照各邦国大小分配席位的联邦议会;而不少王国还有着自己的议会。威廉的权力很大程度上不是来自德意志帝国皇帝头衔,而是帝国内最大的普鲁士王国国王头衔,事实上帝国的行政机构就在普鲁士行政机构大楼内。威廉还需要依仗首相的力量来对付帝国议会内的政党政治,大量南德意志公教地区的加入让原本新教占多数的北德意志邦联成员们感到担忧,议会内充满着无谓的争执和混乱。公教与新教仪式上的冲突、南北德意志习俗与利益上的纠葛、莱茵兰和易北河地区对关税以及对贸易保护的不同态度、泛滥的爱国主义情绪与日益危险的地缘政治条件的对立等使帝国政治局面十分复杂。

威廉尽全力去解决上述问题,他在国内措辞敏感的演讲给他自己和政府带来了不少麻烦,但政府也从来不按他的意愿行事;他试图恢复中世纪般的君主外交,为德国争取和平崛起的空间,但在国家利益、民族情感面前每个国家的君主都不值一提;他强烈反对无限制潜艇战,希望采取东线攻势,但军队中间的新独裁者候选们要遵循疯狂的民意;他这辈子最讨厌社民党人,希望将他们赶尽杀绝,但他们却联合军队将威廉赶出了国家。

他算不上一个好皇帝,他急功近利、缺乏谋略、甚至有点神经质,但德意志的失败也不可能全是他的责任,推动历史的还是德国人民自己。

《钢铁帝国——普鲁士的兴衰》克里斯托弗·克拉克著  王从琪译

和上一本书是同一个作者,他的文风和史观比较和我的胃口,看起来还是很轻松的。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普鲁士以其前身勃兰登堡藩侯的历史。从霍亨索伦家族离开纽伦堡自由市,买下卢森堡王朝的西吉蒙斯皇帝手中勃兰登堡地区和选帝侯身份开始,吞并克利夫、联合统治东普鲁士、成为普鲁士国王、夺取西里西亚、瓜分波兰、拿破仑失败后获得莱茵兰、兼并北德意志邦国、成立北德意志邦联、占领阿尔萨斯-洛林、成立德意志帝国、一战后成立魏玛共和国,一直到魏玛共和国的普鲁士邦红色沙皇倒台,普鲁士邦被解散为止,展现了600多年来勃兰登堡地区以及普鲁士统治者名下地区的历史。

这本书主要以普鲁士的霍亨索伦家族统治者为线索(魏玛共和国除外),介绍了各个时期在位君主治国历史以及治下的风土人情,从外交军事斗争到乡村农民的生活,以及城市行会以及工业的发展。

其中有一个观点很新颖,即三十年战争促进了普鲁士的发展,让普鲁士从帝国虚无缥缈的保护承诺中脱身,为了自身的安全不得不全力的扩张。这点和普鲁士的地理位置有很大的关系,其位于神圣罗马帝国的北部边境,周围与波兰、萨克森直接接壤,与波罗的海只有一步之遥,处于瑞典、丹麦的干涉范围之内,要是算上东普鲁士、克利夫地区等飞地,俄罗斯、法国、尼德兰都有有干涉的能力。而普鲁士全国基本都是平原无险可守,在三十年战争时期选帝侯在古斯塔夫和皇帝之间被迫签下不少城下之盟,眼睁睁地看着国民在军队脚下被人蹂躏。也正是在三十年战争后期,大选帝侯开始组建普鲁士自己的军队,保持武装中立。三十年战争的残酷与无序让人们理解到国家政府的必要性和其身上巨大的责任,在启蒙主义慢慢出现与发展的年代,引领者普鲁士走向开明专制的新时代。

普鲁士历任统治者中最为出彩的可能就是公认的大选帝侯、腓特烈大帝和俾斯麦了,他们决定了普鲁士将走的道路,也决定了普鲁士的命运。德意志帝国的成立便是普鲁士的毁灭,当启蒙主义的思考与开放褪去,泛起无数民族主义的伟大雄心时,普鲁士就没有存在的理由了。二战后丘吉尔坚持要取缔一切普鲁士相关的机构、宣传这是军国主义战争之源的时候,是否会想起曾经以自由开明著称的普鲁士呢?

《哈布斯堡王朝——翱翔欧洲700年的双头鹰》卫克安著  李丹莉 韩微译

这本书并不是侧重于记叙哈布斯堡家族在其领地上的统治,而是尽量勾勒出每代哈布斯堡君主的性格与整个家族中的信仰,以及他们操纵概念与历史的能力。书中花费了大量笔墨描写哈布斯堡君主们下令出版的艺术创作,体现出哈布斯堡家族心中自认为是天选统治世界家族的坚定想法。其中哈布斯堡在攀亲戚方面颇有成就,获得原来巴本堡家族的奥地利后就将巴本堡家族也列为自己家族的先人,坐稳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后更是要把罗马的历代伟大君主也写进家谱。

哈布斯堡家族在艺术上的铺张浪费着实让人吃惊,与前文书籍中的霍亨索伦家族更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无数彰显哈布斯堡特殊地位以及天选之子的印章、花纹、雕塑、书籍散落在曾经的哈布斯堡领地上,展现了当年哈布斯堡家族尽全力向大众传达自身与众不同形象的身影。统治一个靠联姻建立的帝国让哈布斯堡受制甚多,由于自身领地大部分靠近穆斯林统治区的特点和教宗加冕的罗马人皇帝称号,哈布斯堡对公教的信奉与执着难以想象,特别是受到西班牙宗教极端主义的影响,哈布斯堡家族中涌现了不少狂信徒。

由瑞士的鹰堡开始,皇位、奥地利、尼德兰、波西米亚、匈牙利、西班牙、两西西里、米兰,哈布斯堡家族如同神助般急速扩大着自己的领地与权势。自从获得西班牙王位之后,哈布斯堡家族发现欧洲已经没有能与自己相配的高贵家族,长期的家族内部近亲结婚开始了,这可能导致了西班牙哈布斯堡的绝嗣以及奥地利哈布斯堡男性继承人绝嗣。

有趣的是直到现在,哈布斯堡家族族长仍然对自己重回皇位暧昧不清,这种执着可能真的是他们祖传的性格特点。

《三十年战争史》弗里德里希.席勒著  沈国琴 丁建宏译 丁建宏校

由于这本书是席勒的著作,就被当做名著来翻译出版。不得不说一般翻译人员对于历史的了解十分有限,整本书语言晦涩难懂,对于历史名词的翻译更是乱七八糟。让我想起以前看来几眼的尼采的《论道德的谱系》,句子一样让人看不懂,不知道是不是也是翻译的问题。

席勒作为启蒙文学代表人物,对于这段发生在自身民族上的悲惨历史自然有独到的见解。他将三十年战争的发生归结于人身上,更多的想找出一个在当时能拯救德意志民族的英雄。华伦斯坦是一个选择,古斯塔夫是另一个,很明显他们两个最后都没做到。战争用最悲惨的方式结束了,不是精神上的和解也不是肉体上的征服,而是双方都流尽了血再也没有战斗的能力了。

三十年战争中的古斯塔夫是否算是德意志民族的解放者与拯救者?这个问题很难回答,他是新教的保护者,他为了新教人民在德意志兰奋战直至战死,可他拒不归还普法尔茨领土的行为让人担心他不过是下一个皇帝。华伦斯坦与新教方的和解尝试更让人迷惑,他到底是纯粹的拥兵自重还是窥伺皇位,很难想象他是为了德意志人民在考虑,毕竟他劫掠过的土地上只剩荒芜。

事实上席勒也看出来了,没有统治者真正在乎人民的想法。王公们为了征收教会的财产改信新教,为了对抗皇权利用信仰动员民众。皇帝为了头衔正统和西班牙的支持坚持公教,为了皇权征讨异端。丹麦为了干涉波罗的海沿岸出兵北德,瑞典更像是为了对抗丹麦的权势和获得罗马皇帝头衔而保护新教,法国和尼德兰则是很干脆的来打击哈布斯堡势力。

人民被信仰所鼓动奉献了自身的一切参与战争,这在之前是十分罕见的,最后换来的只有无尽的屠杀。战争中的惨剧耸人听闻,士兵们为了钱财不放过任何活物,为了消遣毁灭一切见到的东西,似乎只有德意志兰的痛苦才能让各国军队满意。当军队路过一个地区后,财物一干二净、活人所剩无几,剩下的人似乎只有加入军队成为恶魔这一条生路。

这本书写到威斯特伐利亚条约前就结束了,这份血腥的和平似乎需要另外一本著作来详细讲述。

《拜占庭帝国史》A.A.瓦西列夫著  徐佳玲译

这本书详细描写了自君士坦丁大帝迁都君士坦丁堡开始,历经查士丁尼、希拉克略、破坏圣像时代、马其顿王朝、科穆宁和安吉列王朝、尼西亚帝国、巴列奥洛格王朝,一直到君士坦丁堡被噢斯曼苏丹攻陷的历史。这本书与上述书最大的不同在于对每个时期的文艺成就的详细介绍,每个时代的知名编年史作家、哲学家、艺术家、建筑家、历史学家、神学家以及他们的作品和思想都被一一列举。不过受限于时代过早、史料匮乏,书中记叙不少史实都充满争议,有些单纯是作者自己的观点与看法。

除了文艺以外,这本书对于早期基督教史的记叙也很有参考价值。宗教生活可能并不是罗马帝国当时最重要的事务,但由于宗教辩论和会议留下了大量的文件和书信记录,研究起来比较容易得出结论。本书特别详尽的记叙了前七次基督教公会议的经过和历史背景,对于一般人来说看着他们为耶稣是否同时拥有神性和人性、神的意志和人的意志、圣灵的地位等问题争得死去活来实在感到费解,为圣礼仪式的争执更加奇怪(圣礼上的面包是否发酵过)。这里本身除了虔诚的神学辩论外,更多的是各地区牡首和教宗的权力争夺。双方的矛盾在罗马帝国的不断衰落下愈发不可调和,最终在1054年公教和正教彻底决裂。

这本书中秉持着东西罗马帝国分裂不存在这个概念,只是存在罗马的二帝共治时代而已。作者认为,当罗马还拥有意大利北部和高卢时,第二个皇帝只是去帮忙统治西部的庞大领土,当罗马只剩下君士坦丁堡时,皇帝的兄弟不也统治者莫里亚公国么。至于罗马教宗对查理曼的加冕,大概可以认为是可恶的拉丁人的僭越,任命了帮忙统治的皇帝罢了。总之世界帝国的理念一直到君士坦丁堡沦陷都很有市场,罗马皇帝的称号在西欧四处流传,如果有人能夺回第二罗马就更好了。

罗马帝国的快速解体其实是不奇怪的,蛮族拉丁化以后迅速开始脱离帝国的控制。更糟糕的是帝国北部的漫长边境上来来往往的游牧部落袭扰,以及与东边的死敌波斯漫长的征伐。帝国各种势力的政治斗争也让人头疼,首都的不同民族的代表在相互斗争中损耗着帝国的威信,禁卫军和首都人民对皇帝的威胁比敌人更甚,远在各地的总督们个个磨刀霍霍有着杀回都城当皇帝的想法。最危险的却信仰问题,东部行省小亚细亚、亚美尼亚、巴勒斯坦、埃及均是基督一性论,皇帝不得不为了国内的宗教问题尽力调解。

直到穆斯林的出现让以往的东部行省大多失去,对于当时的阿拉伯人来说伊斯兰教更像是一种同民族人创立的基督异端,这让他们改宗时减少了很多压力。还有很多基督徒对于皇帝横加干涉宗教的行为十分反感,情愿被异教徒统治。这与之后希腊人情愿被奥斯曼统治也不要赶走拉丁人有异曲同工之处。

在帝国领土快速缩小的同时保加利亚人和游牧也四处肆虐,外交与军事的双重努力也只能让他们消停一时,后来突厥人的大规模出现和十字军一起成为了帝国的梦魇。突厥从东边侵蚀着帝国的核心领土小亚细亚、十字军越发退却宗教因素变为彻头彻尾的强盗。十字军初期的成功虽然创立了东方的拉丁国家,但不久就在于帝国和突厥的争斗中丧失殆尽。双方带来的无尽灾难最终造就了拉丁帝国,虽然尼西亚帝国最终留下了种子,在与塞尔维亚、保加利亚的争夺中重新恢复了帝国。但是此时的帝国已经虚弱不堪,巴尔干半岛的斗争却还没有彻底结束,拉丁人、斯拉夫人、希腊人在突厥人的蚕食下依旧斗争至死方休。

帝国末期的皇帝们只能一次又一次的向西欧求援,试图用教会合并来换取教宗的支持,不过正教会就算在最后也坚持了自身的独立。只有威尼斯和热那亚为了海上贸易的利益支援这帝国,不过也会为了利益背叛帝国,与他们的合作只是让帝国越发的失去往日的荣耀。最终君士坦丁堡沦陷了,皇帝战死,全城被抢劫三天,不过值钱的东西或许早在拉丁帝国时期就被抢走了。

留下的只有连希腊语都不懂的雅典人,相信这是分裂教会受到神罚的拉丁人,试图建立民族帝国而完全失败的南斯拉夫人,逃往西欧各地的希腊人。

阅读随笔——神罗与东罗历史相关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