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宿四5

目前的讨论围绕着波长-可见光、近红外线(NIR)或中红外线(MIR)-获得最精确的角度测量[note 1]。最被广泛接受的解决方案,他的出现,是由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的太空实验室的天文学家在中红外线波段执行的ISI。在历元2000年,这个团体,在约翰韦纳的领导下发表了一份论文,以一般不太被注意的中红外线,忽略任何可能存在的热点,显示参宿四均匀的盘面直径是54.7 ± 0.3 mas[28]。这篇论文也包含理论上承认的周边昏暗直径是55.2 ± 0.5 mas-假设与地球的距离是197.0 ± 45 秒差距,这相当于半径大约5.5天文单位的外观(1,180R☉)[note 2]。不过,有鉴于角直径的误差在± 0.5 mas,与哈珀(Harper)的数值有± 45秒差距的误差结合在一起,光球的半径实际上可以小至4.2AU,或是大至6.9AU [58]。
跨过大西洋,另一组由巴黎天文台佩兰(Guy Perrin)领导的天文学家在2004年以红外线对有争议的参宿四光球半径做出43.33± 0.04 mas的精确测量[50] "佩兰的报告给了一个合理的剧本,可以一致性的解释从可见光到中红外线的观测。"这颗恒星看似很厚、温暖的大气层使短波的光线散射因而略微增加了直径,波长在1.3μm以上的散射可以忽略不计。在K和L,上层的大气层几乎是透明的-在这些波长上看见的是传统的光球,所以直径是最小的。在中红外线,热辐射温暖了大气层增加了恒星的视直径。"这些参数还未获得天文学家广泛的支持[29]。
最近使用IOTA和VLTI在近红外线上的研究,强烈的支持佩兰的分析,直径的范围在42.57至44.28 mas,最小的误差因子小于0.04mas[59][60]。这次讨论的中心,是由查理斯汤所领导柏克莱团队在2009年的第二份论文,报告参宿四的直径从1993年至2009年缩减了15%,在2008年测量的角直径是47.0mas,与佩兰的估计相距不远[30][61]。不同于以前发表的大部分论文,这份研究专注于一个特定的波长15年的视野,早期的研究通常只持续1至2年,并且是在多种波长上,经常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结果。缩减的角度分析相当于从1993年看见的56.0 ± 0.1到2008年的47.0 ± 0.1 mas-在15年内几乎缩减了0.9天文单位,或大约相当于每小时1,000公里[note 3]。天文学家都认为我们完全不知道这颗恒星膨胀和收缩的节奏,果真如此,循环的周期可能是什么,虽然汤认为不存在这样的周期,但它也可能长达数十年[30],其它可能的解释是光球层由于对流或因为不是球体因而稍微有些不对称,造成恒星绕着轴旋转时外观上的膨胀和收缩[62]。当然,除非我们收集了周期的完整资料,我们不会知道1993年的56.0mas是表现出恒星膨胀的最大值还是平均值,或是2008年的47.0事实上是个极小值。在我们得知确切的数值之前,我们可能还要继续观测15年或更久的时间(2025年),也就是说,相当于木星轨道半径的5.5天文单位,可能将持续很长的一段时间继续被视为它的平均半径[63][64]。
天文学家预计参宿四最终会以II型超新星爆发来结束它的生命,剩余一颗中子星,或是其质量只足够变成一颗白矮星。但各方对它还有多长寿命并没有一致的意见:有些人认为它的直径不停变化代表着参宿四正在融合它的碳原子,而会在数千年之内变成超新星[34];不同意这观点的人则认为它可以生存更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