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马克思主义思想辞典 C资本

2022-12-29 09:21 作者:宇文红星  | 我要投稿

资本(capital)

在日常用语中,“资本”一词通常用于表述个人所拥有的作为财富的资产。因此,资本可以表示为获得投资收益率而投入的一笔金钱。也可以表示投资本身;代表对生产资料权益的金融证券、股票和股份,或物质生产资料本身。还有,所有者对之有合法权益的投资收益率,是以利息支付,还是表现为索取利润的权利,均视资本的性质而定。资产阶级经济学对资本一词的使用更为广泛,还用它来表示任何一项可用作收入来源的资产,哪怕仅仅是潜在的资产也被看作资本;比如,一所房子就可以是个人资本的一部分,同样,能获得更高收入的专门训练也可以是个人资本(人力资本)的一部分。因此,一般说来,资本是指可为其所有者不断产生收益的资产(参看

庸俗经济学

条目)。 这种理解有两个必然结果:第一,认为资本一词适用于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各种社会,不是某个社会所特有的;第二,提出这样的可能性,即作为无生命物的资本从不断生成收益这一意义上来说,是具有增殖力的。马克思主义的资本概念是建立在否定上述两个结果之上的。资本,就其总的性质而言,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现象;资本虽先于资本主义出现,但资本的生产却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才占统治地位的,并支配其它一切形式的生产。不能离开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来理解资本(参看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条目);实际上,资本根本不是物,而是以物的形式出现的社会关系。固然,资本的目的在赚钱,但“赚”钱的资产却体现了拥有金钱的与没有金钱的这部分人之间的特定的关系;这样一种关系不仅是金钱“决定”的,而且也是造成这种情况的私有财产关系本身不断再生产的结果。马克思写道:

“资本不是物,而是一定的、社会的、属于一定历史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它体现在一个物上,并赋予这个物以特有的社会性质。……社会某一部分人所垄断的生产资料,同活劳动力相对立而独立化的这种劳动力的产品和活动条件,通过这种对立在资本上被人格化了。不仅工人的已经转化为独立权力的产品(这种产品已成为它们的生产者的统治者和购买者),而且这种劳动的社会力量及未来的……形式,也作为生产者的产品的属性而与生产者相对立。因此,在这里,关于历史地形成的社会生产过程的因素之一,我们有了一个确定的、乍一看来极为神秘的社会形式”(《资本论》第3卷,第920页,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因此,资本是一个复杂的范畴,不是一个简单的定义所能解释得了的。马克思著作的大部分就是致力于阐述资本的各种区分门类的。

并非每一笔金钱都是资本。有一个把货币转化为资本的特定过程。马克思通过对流通领域中的两种对应的转化进行比较而探讨了这一过程,出卖商品是为了购买另外的商品,而买进商品则是为了随后出卖(参看

商品

条目)。如果以C表示商品,以M表示货币,则这两个过程就分别表现为C—M—C和M—C—M。但后一个过程,只有在运动终结时的货币量大于运动开始时的货币量,才有意义;而如果假定商品的价值与其货币形式之间不存在随行就市的波动,那末这一过程似乎也不可能有意义(参看

价值和价格

条目)。因为,如果交换不是等价的交换,那末价值就没有因此而实现,而只是由受损的一方转到获益的一方;但如果是等价交换,那末就有一个如何赚钱的问题。马克思是通过重点考察一种特殊的商品来解决这一明显的矛盾的,这种特殊商品的使用价值具有能创造比它自身所有的更大的价值的特性,这种商品就是劳动力。劳动力的买和卖是通过工资进行的,而工人随后生产的商品却能卖出比投入的总价值——劳动力的价值加上生产过程中消耗掉的生产资料的价值——更多的价值。但是只有在工人可以自由出卖自己劳动能力时,劳动力才能成为商品,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消除封建制度对劳动力自由流动所施加的束缚,而且必须使工人同生产资料相分离,使他们不得不进入劳动市场(马克思把这些历史前提叫做资本的预先积累或原始积累)。

因此,一系列独特的C—M—C的交易过程就表示作为商品的劳动力为换取工资而被出卖,然后用工资去购买那些为工人的再生产所必需的各种商品。货币在这里根本不起资本的作用,相反,M—C—M的一系列交易过程则包括资本家用于投入的预付货币,这些投入然后变成产出,并卖得更多的货币。资本家的预付货币不同于工资,工资用于消费品上,因而全部消失了;而资本家的货币只不过是预付,它会以更大的数量重新出现。因此,在劳动力变成商品的历史条件下,货币就变成了资本,而M—C—M这一交易过程则应正确地表述为M—C—Mˊ;这里的 Mˊ=M﹢△M ,△M就是剩余价值。M—C—Mˊ“因此……是直接在流通领域内表现出来的资本的总公式”(《资本论》第1卷,第177页)。鉴于资本是一个价值增值的过程,所以资本有时被表述为“自行增值的价值”或“价值的自行增值”。资本是运动中的价值,而且自行增值的价值依次所采取的特定表现形式相应地都是资本的形态。如果把资本的总公式进一步表述为:

那就易于理解了;这里的LP代表劳动力,MP代表生产资料,P是表示把投入C变成具有更大价值的产出Cˊ的生产过程,而M和Mˊ仍与以前的意义一样。M和Mˊ都是货币资本,或以货币形式存在的资本;C是生产资本;而Cˊ是商品资本。这整个运动叫做“资本的循环”,其中资本是经过一系列变化的价值,它的每一个变化都与增值过程中的一定职能相适应。货币资本和商品资本与流通领域有关,生产资本与生产有关;而在循环的不同阶段采取上述各种形式的资本,叫做“产业资本”,它包括受资本主义关系支配的每一生产部门。

“产业资本是唯一的这样一种资本存在方式,在这种存在方式中,资本的职能不仅是占有剩余价值或剩余产品,而且同时是创造剩余价值或剩余产品。因此,产业资本决定了生产的资本主义性质;产业资本的存在,包含着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的阶级对立的存在。……那几种在产业资本以前,在已成过去的或正在衰落的社会生产状态中就已出现的资本,不仅要从属于产业资本,要和产业资本相适应来改变他们的职能的机构,而且只能在产业资本的基础上运动,从而要和它们的这个基础同生死共存亡”(《资本论》第2卷,第66—67页,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参看

金融资本;银行资本和利息;商业资本;信用和虚拟资本;以及资本和收入的一般形式

条目)。

资本家是增值的货币的占有者,但这种价值的自行增值是一个客观运动;只有这个客观运动成为资本家的主观目的,货币持有者才成为资本家,即资本的人格化。这里的关键在于价值增值的客观运动,而不在于赚取利润的主观动机;后者完全依情况而定,而前者则规定了一切单个资本所共有的特征。就资本能增加自己的价值这一点而言,一切资本都是相同的,马克思把这种现象叫做“资本的一般”。当然,每一个资本获得的利润都是竞争的结果,但由于流通不创造价值,所以可供分配的只有在生产过程中实际生产出来的利润。因此,为了理解资本在竞争中的表现,就必须首先考察这些想象的实质。马克思写到:

“……资本主义生产的内在规律怎样表现为资本的外部运动,怎样作为竞争的强制规律发生作用,从而怎样成为单个资本家意识中的动机。……只有了解了资本的内在本性,才能对竞争进行科学的分析,正象只有认识了天体的实际的、但又直接感觉不到的运动的人,才能了解天体的表面运动一样”(《资本论》第1卷,第352页,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资本的一般”表现为许多竞争的资本,但后者是以各个资本在其构成、产生的使用价值等方面的差异为前提的;而由竞争造成的这些差异则决定着每一资本在上述所有资本所产生的总的剩余价值中占的利润份额(参

看剩余价值和利润;生产价格和转化问题

条目)。在这种利润形式中,资本似乎不依赖于劳动而生产财富;为了理解这种现象,就需考察资本是怎样产生出剩余价值的,即考察资本如何不断采取货币和商品的对立形式,资本如何表现为从属于物的社会关系。只有分析“资本的一般”,才能分析资产阶级社会的阶级性质;只有在分析了工人阶级的剩余劳动被资本家盗用为价值之后,才能确定竞争的现象怎样以及为什么会导致与实际不符的假象。因此,对“资本的一般”的分析必须先于对“多种资本”的分析,对资本的本质的分析必须先于对资本的表现形式的分析,对生产中的增值的分析必须先于对流通中的价值实现的分析。

购置的投入物在生产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首先考察一下生产资料。原料将全部消耗掉,因此它们据以参与劳动过程的形态也消失了;劳动工具也是如此(虽然它们可以参与多次生产循环)。结果出现了新的使用价值即产品;劳动把一种使用价值变成了另一种使用价值。价值只能存在于使用价值之中;如果某种东西失去了使用价值,也就失去了它的价值。但由于生产过程是一个使用价值转化的过程,所以当生产资料的使用价值被消耗掉时,它们的价值就变成了产品。因此,生产资料的价值被保存在产品之中,劳动是引起这种价值转移的媒介;如果从其特殊有用的属性或具体属性来看,这种转移则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劳动。但生产资料仅仅是生产资本的要素之一,马克思把用于购买生产资料并在生产过程中不会改变其价值量的那部分垫付的资本叫做“不变资本”。

其次,考察一下劳动。任何生产商品的劳动行为不仅是一种特殊的有用劳动,而且也是对人的抽象的劳动力,即一般的劳动或抽象劳动的消耗。正是这种劳动行为把新的价值加到生产资料上。正如具体的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两种不同的活动,而是从不同方面考虑的相同的活动一样,劳动物质材料的价值的保存和新的价值的增加也不是两种不同活动的结果。增加新价值和转移生产资料的价值属于同一个活动,但只有依据劳动的二重性才能理解这一区别。因此,马克思把转变成劳动力的那部分垫付的资本叫做“可变资本”;这种资本,第一将再生产出自己价值的等价物,第二除自己价值的等价物外,还将生产出另外的价值即剩余价值;所生产的剩余价值的多少视情况不同而变化。

因此,资本的组成部分的区分,第一,从劳动过程的角度来看有客观因素(生产资料)和主观因素(劳动力);第二,从价值增值过程的角度来看则有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是马克思著作的独创,也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了解的关键所在,马克思一旦提出这种区分,就可以利用它去批判早期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对资本的分析;早期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往往把资本区分为“固定的”资本和“流动的”资本。这种范畴的使用着眼于选定的某个期间(比如一年),而对资本各要素的考察则根据它们是在这一期间全部消耗掉的(流动资本——主要是购买劳动力和原料的资本),还是在这一期间部分消耗掉的(固定资本——主要是机器和厂房)来进行划分的,马克思严厉批判了这种划分所使用的方法。首先,这种划分只适用于资本的一种形态即生产资本,忽视了商品资本和货币资本。其次,他还说到:

“现在的区别只是在于,价值转移,从而价值补偿,是一部分一部分地逐渐进行,还是一次进行。这样一来,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之间的决定性的区别就被抹杀了,剩余价值形成和资本主义生产的全部秘密,即一定的价值和体现这些价值的物品借以转化为资本的条件也被抹杀了。资本的一切组成部分,就只有流通方式的区别(而商品流通当然只和已有的、既定的价值有关);……于是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本能地坚持亚·斯密的这种做法,即把‘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范畴混同于‘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范畴,并且不加批判地在一个世纪中一代一代沿用这种做法。在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那里,投在工资上的那部分资本,和投在原料上的那部分资本根本不加区别,而仅仅在形式上——看它是一部分一部分地,还是全部一次地通过产品而流通——和不变资本区别开来。因此,理解资本主义生产的现实运动的基础,从而理解资本主义剥削的现实运动的基础,一下子就被破坏了。问题就只是预付价值的再现了”(《资本论》第2卷,第244—245页,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这是拜物教的最典型的例子之一;由于社会生产过程而从属于物的社会性质,凭借拜物教,就被变成了由这些物的物质本性所具有的天然性质。马克思的资本概念以及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思想,对揭示上述现实的颠倒是十分重要的。它为探讨剩余价值的生产,为探讨用于投资或作为新资本使用的那部分剩余价值,以及一般地为探讨资本主义生产的运动规律,提供了分析的基础(参看

积累

条目)。

总的说来,资本是一种强制的社会关系;这种社会关系从属于物,不管这些物是商品还是货币;这种关系还包含着以货币的形式表现的今天的资本家阶级所占有的过去累积的未偿付的剩余劳动。因此,它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占统治地位的关系。

(S M)

马克思主义思想辞典 C资本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