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见的城市
《看不见的城市》是卡尔维诺跟随灵感涌动写成的各种各样的诗,他用诗意的语言描摹了一幅幅五彩斑斓、眼花缭乱的城市意象,其间打散穿插着马可·波罗和忽必烈汗的对话。富有哲思玄妙、天马行空的文字,构造了一个个精巧复杂的迷宫,迷宫里深藏着琢磨不透的神秘气息。一系列奇崛瑰丽想象力背后是卡尔维诺对城市的过去、现在、未来深邃的思考,以及归根结底对城市里的人和人性的洞察剖析。 整本书弥漫着一种神秘莫测、亦真亦幻的气氛,像是一个绵长杳然的梦,影影绰绰,时而美轮美奂,时而苍凉荒远,时而若即若离,时而电光火石。作为读者,看这本书的感觉就是说不出的缥缈、满足和空虚,像雨后大象的气味,以及火盆里渐冷的檀香木灰烬的味道,令人有眩晕和震颤之感。我时常漫游、迷失,停下来乘凉,或者径自跑开,然后又沉醉不知归路,并且懊恼自己贫瘠的想象力和肤浅的理解。 掌控故事的不是声音,而是耳朵,不是说者,而是听者。就像卡尔维诺自己说的,他只是把他的故事呈现出来,至于读者究竟读出什么,有何独特见解,那是读者的事情。作家已死,读者永生。 城市与记忆 卡尔维诺的语言兼具美学、哲学性和想象力,没有吸引力的语言就像没有水的河流和没有云的天空。城市就像海绵,吸汲着不断涌流的记忆的潮水,并且随之膨胀着。同时城市不会泄露自己的过去,只会把它像手纹一样藏起来,就像一个女人不会轻易暴露自己的过去一样。但身处其中总能找到蛛丝马迹,让你了解它的品格和品味。 记忆不是稍纵即逝的,而是烧焦的生灵在城市表面结成的痂,是浸透了不再流动的生命液体的海绵。记忆仿佛有是质感和味道,只是记忆终将变得模糊黯淡。 记忆也在夸张,反复重复着各种符号,以肯定城市确实存在。我们所见的一切都是内心欲望的折射,你对城市的记忆说到底是你潜意识里最关注的部分。在那之外的东西,即使再绚丽,也不会在心里激起涟漪。 城市与欲望 年轻总在向往,总想追逐,伊西多拉承载着欲望和幻想——镶满海螺贝壳的螺旋形楼梯、望远镜、小提琴、无忧虑的邂逅、斗鸡……骑马莽苍,青春正芳香,抵达时已年老,在于我们每一个台阶上,看到的、听到的喧哗当初的欲望已是记忆。“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阿纳斯塔西亚能让你萌发所有的欲望,并且不会失落于你。玉髓、美食、女人让你安身其中,当你过分追逐时,便不知不觉深陷其中沦为她的奴隶,而人永远是欲望的奴隶。 城市与符号 加缪曾说:“要了解一座城市,简便的办法就是探索居民如何劳动、如何爱,以及如何死亡。”如果只是像逛苏州园林样蜻蜓点水般地掠过,那么你对于座城市的印象永远停滞在符号层面。身处在城市当中,你看到的是城市的各种符号,它们是承载着不同意义的载体。如果你不探索这些符号背后的意义和价值,你永远无法了解这些符号,更无法了解这座城市。 一座木兰花园倒映在一片蓝色的湖水中,我在夹道的篱笆间走着,满以为能看到美丽的少女戏水:可是水底却是螃蟹,正咬着脖子上拴着石头、头发里缠着绿色海带的自溺者的眼睛。符号形成一种语言,但那不是你们自以为了解的语言,没有一种语言是绝对不骗人的,虚假永远不在于词语,而在于事物自身。 城市与死者 同一个角色被千上万的人各有千秋本色表演,同一个人也在千秋万代里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人生如戏,你我皆夏虫,尽管城市在时光流逝中不断变迁,历史的剧本却从未间断地在一幕幕重演。 人到生命的某一时刻,他认识的人当中死去的会多过活着的。这时,你会拒绝接受其他面孔和其他表情:你遇见的每张新面孔都会印着旧模子的痕迹,是你为他们各自配戴了相应的面具。 城市与天空有时候,我觉得你远在天边,从未住进过我心里。时光匆匆,人群匆匆,我也匆匆。我冷眼看世界纷纷,时常觉得我是一个已经游走抽离,一个浮华且难以居留的现实囚徒,在城市里无形的存活着,也将死去。 “你跑了那么远的路,只是为了摆脱怀旧的重负!你远征归来,舱里满载的是悔恨”!我所有的自负都来自我的自卑,所有的英雄气概都来自我内心的软弱,所有的振振有词都因为心中充满怀疑。假装无情,又痛恨自己的深情。我以为人生的意义在于四处游荡流亡,其实是至今没有找到愿意驻足的地方。 城市与名字 伊莱纳不是世俗意义里的围城,诸如城里的人想逃离,城外的人想进去。文学欣赏的原则是只能隔着距离欣赏而不能进去充当世俗角色。而卡尔维诺的文学更属于那种在世俗中找不到对应物和共鸣的文学。像是峡谷里头的一个梦幻,不能从外部去给它命名。当你首次到达它时,你无以名状;当你永别它时,你已忘了身在其中的情景。 伊莱纳是这样一座城市:艺术家一直说的就是它,并且只是它。梦想之所以不能实现就因为它是梦想。人所梦见的东西难以命名。然而这并不妨碍伊莱纳作为永生之城、作为每个人的情人存在下去,虚无才是城市的尽头。 结语 没有轻盈跳脱的想象力很难理解这本书里的意象,马可波罗游历见到的城市——马可波罗讲给忽必烈的城市——忽必烈想象马可波罗讲述亲历加想象中的城市——书籍文字记录的对话中的城市——读者借由文字联想到的城市。 卡尔维诺对城市的思考到今天依旧是个开放命题甚至于愈发无解。全球化和人性的欲望使得城市变得庞大而臃肿,城市之间的区别与界限变得模糊,我们希望自己成长或生活的城市充满个性或独一无二的失落。城市是记忆和欲望的载体,我们来到一座城市,融入一座城市。认识了一些人,制造了一些回忆,交换了一些欲望和价值。“城市”的“市”,本意就是市场,交换东西的地方。白天写字楼里衣冠楚楚、如火如荼,夜晚KTV酒吧里妖孽丛生、欲壑难填。城市的幸福与不幸,终究归结于穿行在城市里的人身上。 厌倦皆由漫长的凝视,神往只因惊鸿一瞥。所以我们都向往生活在别处。“别处”在这里是一个更多的带有想象、诗意、异域风情的词,就像马可·波罗描绘的神秘东方,是令困局于都市的人所寄情与向往的远方。 米兰昆德拉说“生活在别处”,而卡尔维诺却言“别处不存在了”。全球化趋势的大流下,世界联接更紧密了,建筑趋同,城市趋同,文化也在消逝和趋同,我们渐渐失去了对“别处”的幻想和期待。“在地狱里寻找非地狱的人和物,学会辨别他们,使他们存在下去,赋予他们空间”。身下是万丈悬崖,只有几片白云飘过,白云下面,才能望到深邃的谷底。我与其思慕“别处”,不如在Makati 这片高楼耸立的城市之中,寻找散落的安宁,偶遇自己的小确幸。 窗外下起的大雨/其实早就有了征兆/雷鸣电闪是信使 关一盏灯/温一席书/睡去了/晚安 我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