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代,仍需「手动对焦」。

若回首二战时代的摄影大师,或回顾「马格南」摄影大师,不难看到,大师拍摄都是用手动对焦。诚然,那时的照相机还没有自动对焦系统,福伦达、徕卡的对焦也就是所谓的「绿豆对焦」、「黄斑对焦」,最好的也就是「裂像」对焦。
世界各地的摄影师在80年代也大都用手动对焦进行拍摄。
徕卡、哈苏XPAN等相机都是手动「裂像」合焦来摄影的。马格南大师早已在烟火纷飞的战场熟练驾驭这徕卡手动对焦方式。似乎那个年代,很讲究摄影的构图和画面所表达的内容,“瞬间一刻”也都是靠手动对焦完成。
摄影和绘画的审美,得益于康德著作的贡献,不可避免,诞生了马蒂斯等现代艺术,亦或,可以丝毫不过分的理解,没有康德就没有现代艺术,更不会有康定斯基,也不会有 Andy的破普艺术(Pop Art)。
步入新时代,摄影艺术的主题表现似乎在挣扎着超越自我、超现实、求真知、求解自由之路的状态;r也或追求摄影画面的「陌生感觉」,越是,许多摄影师开始用广角镜头和长焦镜头进行Lab.\。那么,就新艺术,用相机和镜头又该如何表达呢?
试试吧。
进入主题,现代「无反」相机系统的对焦都做到「指哪打哪」、对焦AI 迅速识别猫狗鸡鸭、均不在话下,I.E, 自动对焦准确。还需要手动对焦吗?
需要,不然,为何相机不取消「手动对焦」的设置呢。
我考虑用以下几个“倘若”试图与大家探讨。
倘若,我们需要表达「意识流」这一主题,绘画可用画笔淋漓尽致的挥笔书写表意,音乐可用节奏抒情,相机就依赖「手动」对焦了。这时也只能靠手动对焦。而且,严格意义上,镜头也有讲究。现代的手动对焦镜头,也完善了亮度对焦、峰值对焦等技术。
我个人便好手动镜头福伦达。徕卡毒,当然也有康泰时等等。至于后期 PS乃题外话。回到「『福伦达』对镜头那种『执念』精神令人折服,镜片讲究、镀膜独特,最主要,镜头的外观设计也独具一格。
若拍照时,光线比较暗,需用手动对焦。这时,提高 iOS那可就不太讲究了,因为,我们摄影讲究的是用最低 ISO,求得无噪音、优秀的画质。这也是胶片时代赋予我们的技术指标。
若所拍摄的画面主体的前面有衫栏、前景、中景、及远景的色彩或光亮比较复杂,也只能靠「手动」对焦来完成。这样的场景,即便请来灯光师,其实也很尴尬。所用「自动」对焦,焦点平面在哪,很难把控。若拍模特走秀、车展、奥运的题材就是例外的场景,只能用自动对焦,且每妙100P连拍乃家常便饭。
还有其它拍摄场景是需用手动对焦来完成的,这里不佳赘述。
下面探讨,如何把控相机的「手动对焦」方法?
首先摄影师的视力要好,用「裂像」或「峰值」的对焦方式均可。值得一提,峰值对焦并非100%准确,在相机的设置,最好别把「峰值对焦」的比例设置过高,避免“自欺欺人”,因为,我们太严格追求「焦平面」之所在。
「亮度辅助」可以开启,在拍摄环境较好的条件下,可作为对焦的参考。
现在的都有「对焦放大」的实体按钮或菜单可设置「快捷键」。为了安全起见,我们应养成好的习惯,将对焦带你放大确认后,再按下快门。
手动镜头最好选购现代出厂的镜头,因为近些年出厂的镜头,基本搭配了色彩、电子触电,可把读取Exit信息,比如「福伦达」在2020年前后出场的镜头均配此功能。
如果属于把玩老镜头的玄学色彩,可用自己喜爱的镜头沉浸手动拍摄。
至于镜头的焦段的选择,应结合创作主题来选购。
出于平稳画面的拍摄,我偏重用55焦距的镜头。用老镜头「太苦玛」,那种色彩牛皮纸的味道很入魔。福伦达50 1.0玩的是历史文化,这枚镜头在当年成就了徕卡的辉煌。但我仍然坚持现代的光学和有电子通讯技术的手动镜头。哪怕星耀55/1.8感觉也很着迷,蔡司55/1.8也是不错的选择。今年五月份,福伦达酱发布几款尼康 Z口的手动镜头,而且均为 AA 级别的镜头 。
先进的手动镜头,比如,福伦达50 2 AA镜头,色差控制完美。所拍画面不低于尼康 Z 65 0.95,感激福伦达在这个年代仍坚持手动镜头的设计、研发和生产。福伦达自称 AA是 “the Best Performance Standard Lens Ever”,很有信仰。
总之,手动对焦的拍摄津津乐道,对创作主题又不可缺少。
参考书籍:
「图像与意义」
「英美现代文化艺术史论」 沈语冰
「On Photography」Susan Sontag
「明室 Chamber」罗兰·巴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