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1.2万亿!上海双碳投资拉开帷幕,这份气候投融资指南,建议收藏

2023-03-31 11:30 作者:碳中和资料库  | 我要投稿

2023年3月,上海银保监局发布《关于进一步完善金融服务优化上海营商环境和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通知》。

通知指出:聚集新材料和新能源等重点项目,加大对重点领域的融资支持,力争2023年绿色融资余额突破1.2万亿元

气候投融资作为绿色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让尽可能多的投资和金融机构参与进来至关重要。

本文将带大家详细了解什么是气候投融资,我整理了一份气候投融资指南,包含政策、标准、PPT、深度研究等内容,强烈推荐大家下载学习!

我之前还发布了其他万亿市场相关文章,可点击下方题目阅读:

欧阳明高院士PPT:以储能为核心的新能源革命技术路径探索

储能实用模板汇总:设计方案、测算模型、合同范本

3月10日,上海银保监局网站发布《关于进一步完善金融服务优化上海营商环境和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通知》。


通知指出:

完善机制产品,建设绿色金融示范区。

贯彻落实《上海银行业保险业“十四五”期间推动绿色金融发展 服务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的行动方案》工作要求,鼓励设立绿色(特色)支行,培育一批绿色金融队伍,对绿色金融进行专业化经营。全方位构建上海银行业保险业支持碳达峰碳中和的体制机制,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形成绿色金融可复制可推广的上海方案。

积极参与本市碳普惠体系建设,探索建立个人碳账户。

积极推进基于碳交易的投融资产品创新,开发碳保险产品,探索碳金融交易的试点工作。聚集新材料和新能源等重点项目,加大对重点领域的融资支持。

至2025年末实现辖内绿色融资余额突破1.5万亿元,力争2023年绿色融资余额突破1.2万亿元。

01

气候投融资指南

我整理了一套气候投融资指南,共29份,包含政策、标准、PPT、深度研究等内容,以下为部分资料截图:


1、碳中和、碳市场和气候投融资.PPT

PPT共74页,主要包含全球碳中和政策形势、碳中和路径、碳市场建设、碳金融及气候投融资四部分内容。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2、气候投融资实践.PPT

PPT共39页,以湖南湘潭市为例,对开展城市级别的气候投融资进行了详细分析。




3、气候投融资项目分类指南

标准规定了气候投融资项目分类的总则,以及减缓气候变化项目和适应气候变化项目的分类指南。 适用于相关机构在投融资活动相关环节中对气候投融资项目的识别、界定和分类。以下为部分截图:






02

气候投融资市场规模有多大?


据估算,2030年前中国碳减排需每年投入2.2万亿元,从2030到2060年,每年则需要投入3.9万亿元。根据国家气候战略中心的预测,到2060年我国新增气候领域投资需求规模将达到139万亿元。

因此气候投融资的重要意义,便在于其对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能起到强有力的支撑,能有效推动国家自主贡献目标的落实和经济的绿色低碳发展。

在推进气候投融资之前,我们应当先了解气候目标创造的资金缺口主要存在于哪些方面?

首先要明确气候投融资的概念。根据生态环境部等五部门2020年10月发布的《关于促进应对气候变化投融资的指导意见》,气候变化投融资是指“为实现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和低碳发展目标,引导和促进更多资金投向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投资和融资活动,是绿色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支持范围包括减缓和适应两个方面”。

换句话说,为了应对气候变化,投融资工作需要抓住两个方面:

一边要通过各种方式减排增汇,在逐渐减缓全球变暖速度的同时推进经济的绿色低碳转型;

另一边还要做好准备,为能够抵御气候变化不利影响的能源、粮食系统和基础设施提供资金支持。

两者相辅相成,对于实现全球气候目标缺一不可。如此多方面、大规模的资金需求不可能完全由政府财政承担,如何让尽可能多的投资和金融机构参与进来至关重要。

因此“双碳”目标下,城市绿色转型发展被赋予了新使命,气候投融资进入快车道。


03

气候投融资项目将面临哪些挑战?


《气候投融资与中国未来》研究报告揭示了气候投融资面临的挑战与前景,为中国气候投融资的未来发展方向作出了指引。


如需下载完整版,请回复“0331”

报告指出中国气候投融资面临五大挑战,需在未来地方试点建设中不断完善和改进。


1、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项目的融资难题

解决这一难题是气候投融资试点工作开展的核心动机,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项目长期具有投资规模大、收益率低、投资回报周期长的客观问题,而气候投融资工作将通过完善《气候投融资项目分类指南》、深化与相关项目的金融适配工具等方式,以逐步解决当前我国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最主要问题。


2、投资资金与项目的错配问题

因不同绿色项目所涉及的技术不同,所以项目的开发成本存在差异,有的已实现经济规模,但有的还处于资金投入阶段。所以从投入产出的角度来看,绿色资金往往更加青睐投资回报周期相对短的项目,而尚处于发展的项目则难以得到该有的资金投入,所以就形成了项目与资金间的错配问题。


3、绿色金融参与主体的单一问题

当前,我国绿色信贷占整体绿色金融资金总额的90%以上,绿色金融业务过于集中在银行端口,暴露出参与主体单一的问题。但《气候投融资试点工作方案》明确提出,要有序发展碳金融与鼓励试点地方各类金融机构创新气候友好型的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


4、企业主动披露ESG信息的意愿较低

在气候投融资工作开展后,ESG报告中的百余个底层指标将反映出地方试点企业的落实情况,倒逼相关企业主动披露自身ESG信息,气候投融资试点工作甚至或将推动我国的ESG信息的强制披露工作。


5、绿色金融难以对所有的气候项目进行资金支持

对于绿色金融来说,气候投融资是对其在业务范围上的补充,同时也扩大了绿色资金的项目支持范围,例如河南大雨反映要进行海绵城市升级,这就属于气候投融资,而海绵城市的建立并不属于绿色金融对零碳项目的资金支持目录,也不属于转型金融中对高碳企业进行的绿色化转型支持。


04

国内外气候投融资进展


国内篇

我国气候投融资发展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但毫无疑问,气候投融资试点工作将推动中国金融的绿色可持续转型升级,进一步明确其作为政策引导工具对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意义。

气候投融资工作与实现碳中和的过程一样,需要坚持长期主义,当气候投融资工作实现市场化与经济规模后,中国将建立气候投融资的独特经验,并树立全球典范。
为了推进构建我国气候投融资体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相关工作:

  1. 要建立明确标准来界定符合气候投融资要求的项目。

  2. 要做好信息披露和碳核算。

  3. 需要支持气候投融资的金融工具。

  4. 政府要采取激励措施帮助气候投融资项目获得社会资本支持。


国际篇

根据气候政策倡议组织(CPI)发布的《2021年全球气候融资报告》,总体来看,过去十年间全球气候融资总额稳步增长,在2019-2020年达到了6320亿美元。

分地区来看,2019-2020年超过75%的气候投资在同一国内流动,在同一国家筹集和支出的气候投资约4790亿美元,2019-2020年国际资金流动相比2017-2018年增加了130亿美元,达到1530亿美元,主要受开发性金融机构公共投资增加的推动。


从资金来源看

公共资金与私人资金对气候融资的贡献份额接近相等,前者占气候融资的51%,后者占49%。

公共部门的气候投融资资金主要来源于各类金融机构、政府部门、气候基金,其气候投融资资金流量较2017-2018年增长了7%,为3210亿美元。

开发性金融机构(DFIs)参与的气候投融资仍然是公共部门气候投融资的主要组成部分,为2190亿美元(68%)。

私营部门气候投融资主要来源于企业、商业金融机构(银行)、机构投资者以及公募/私募基金。与2017-2018年相比,私人部门气候投融资增长了13%,达到3100亿美元


分行业看

可再生能源行业的商业可行性较高,2019-2020年可再生能源行业投融资金达到3240亿美元,占气候减缓融资资金的57%。

光伏和陆上风电是可再生能源融资的主要项目,在可再生能源融资总量中,吸引了超过91%的资金;

低碳交通是增长最快的行业,与2017-2018年相比平均增长23%,达到了1730亿美元,占气候减缓资金总量的31%。

按融资工具划分

主要包括债务融资工具、股权融资工具以及赠款,在2019-2020年占气候融资总量的比例分别为61%、33%及6%。


1.2万亿!上海双碳投资拉开帷幕,这份气候投融资指南,建议收藏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