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RF—关于发射器的原理、历史、简介与杂谈》(089)


发表于2013年所属于精英系列的STF是一款有趣的发射器。
STF采用弹匣式载弹,载弹量6发,发射精英弹,半自动发射,半自动推杆式供弹,采用4节5号电池驱动。
STF是历史上新时代开始以来,最小的最紧凑的电动式发射器,并且也是模块化最高的电动式发射器之一。
STF可以认为是老钢炮的升级版,诚然,两者外观差距很大,不过可以从半自动的供弹模式和原理以及小巧的体型看出。而事实上,在经典时代,有大量玩家将老钢炮改为弹匣式载弹,在莫种意义上来说,NERF的设计师也借鉴了玩家的改造成品。
关于STF的半自动推杆的原理,请参考后文。
STF设计有模块化的接口,玩家可以安装同样设计的尾托、前管、瞄具、握把,诚然,由于设计顾虑不周,STF在安装部分前管时会出现不牢固的问题。值得一提的是,STF有一个特殊装,其中的STF带有小钢炮尾托、复仇管和复仇握把,另配有一个18发弹匣,算是STF的完全形态。
STF可能是NERF历史上内构版本最多的发射器。
STF最初设计有一个空仓保护,这个保护位于弹匣上方,这个保护会检测发射器弹匣内是否有软弹,若没有则会阻止扳机被扣动。这个保护的运行原理是,在没有弹匣内软弹时,处于原始位置,阻止扳机前移,而当弹匣内有软弹时,则会被软弹顶起,此时扳机可以前移。这是一个相当优秀的设计,这使得柱状软弹发射器第一次有了空仓挂机功能。但是,现实泼了所有人一瓢冷水。实际发售时,我们会发现,这个空仓保护经常性运行不良,实际表现为,即使弹匣内还有两三发软弹,但空仓保护却发挥了作用,阻止扳机被扣动。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因为随着弹匣内软弹数量的减少,弹匣弹簧形成推力也在减少,这使得在弹匣内软弹数较少的前提下,无法有效的顶起空仓保护,最终使得空仓保护失灵。在保存空仓保护的前提下,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只能增加弹匣弹簧的力量,但如此一来又会使得弹匣内的软弹被挤压过度形变,反而会以另一种方式影响供弹。最终NERF的解决办法简单粗暴,直接在之后的版本中取消了这个设计,并且在日后的发射器中也没有在设计这个保护。
STF设计有一个对中设计,纵观STF近十年的再版历史,可以发现其采用过三种不同的设计。最早的版本为对中杆,这是一对由铰链支承向飞轮一侧开合的塑料杆,被软弹顶起开启时,能使得软弹以较为中间的位置进入飞轮仓,起到提高精度防止卡弹的作用。第二个版本为对中垫,与精E同款。这种对中垫有极为柔软的类橡胶材质制成,只见开有米字形孔,米字的中心正对飞轮仓的中心,当软弹经过对中垫时,会被对中垫矫正,以较为中心的位置进入飞轮仓,起到的作用与对中杆一直。目前尚不清楚这两种对中设计,在实际使用中有何差异。第三种版本极为简单粗暴,直接取消了对中设计,而且即使取消,从实际的使用效果来看,并没有对发射造成任何实质性的影响,可能这也是取消了对中杆设计的原因之一。
除此之外,以橙机为例,STF的早期电机被发现要优于后期版本,这种不明原因的削弱至今没有一个较好的解释。
作为最精简的电动飞轮式发射器,虽然在普通玩家中因其不好玩而没有好名声,但在改造玩家中却有着无可匹敌的人气,这是因为STF的内构在有着充足的空间时,还有着极高的模块化的优点,玩家可以轻松的更换任何零件,而且很多改造都不需要修改或是仅需轻微修改壳子就可以实现。玩家对STF的改造从最基础的更换推杆,到更换电机飞轮,到瞬启瞬停,到全自动,到快慢机,STF都可以胜任。一个全面的STF改造,最后只会剩下一个壳子,其他全部更换为玩家自制的零件,而此时STF也会成为实战中的强大杀器。

战斗蜘蛛 (TERRADRONE· 绝地勇士遥控发射器· Combat Creatures · 2014)
截止2022年9月,发表于2014年所属于战斗生物系列(Combat Creatures·2014)的战斗蜘蛛,为NERF最早的可遥控的自动机器人发射器。
战斗蜘蛛采用弹轮式载弹,载弹量12发,发射精英弹,全自动发射,全自动推杆式供弹,主体采用4节5号电池驱动,遥控器采用2节5号电池驱动。
战斗蜘蛛并非NERF或者说孩之宝独立开发,从盒子右下角的商标可看出,其为孩之宝与Wow! Stuff共同开发发表的。值得一提的是Wow! Stuff在随后推出了属于自己的升级版的战斗蜘蛛,升级项目包括外观改变、发射物改变、可通过更换炮台来更换发射物、蛛腿增加可以被击落的护甲。
战斗蜘蛛的六条腿均可以在一定范围内上下和左右移动,从演示视频来看,战斗蜘蛛在移动时会抬起三条三角排列的腿,以另外三条腿支撑,抬起后像遥控器选定的方向偏转一定角度后落下,随后抬起原先支撑的三条腿,重复动作,发射器以此循环来实现移动。
发射器的遥控器共有2组6个按钮,左侧的按钮为控制发射器的前进方向,右侧左下按钮控制发射器炮台的抬起角度,右上方为控制发射的按钮。发射器的遥控频率为2.4GHZ,但遗憾的是,由于缺乏资料,笔者无法确定战斗蜘蛛的最大遥控距离。
发射器可发射的炮台与可以动的机器人是分开独立的,目前已知炮身即使不安装炮台,也可以移动,但由于炮台无法独立供电,所以未安装于炮身之上时无法独立发射。
战斗蜘蛛的炮台在组装后可以轻松拆卸,这可能是因为本款并非NERF独立设计的原因。其炮台可以360°随意旋转,从结构判断,使得炮台旋转的结构位于机器人内,遗憾的是,笔者查到的资料和演示视频并没有体积如何操作旋转,结合遥控机器人的运行方式,笔者认为其与遥控器方向键联动,会朝着玩家选中的移动方式旋转炮台,使得发射口正对移动方向。
根据资料网站的说法,战斗蜘蛛的炮台只有一个电机,从结构来看,位于末端的可能性最大。这个电机像一个方向旋转,炮台会上下抬动,向另一个方向旋转弹轮旋转飞轮电机加速推杆推弹。这是一种通过机械传动的精妙设计,但也为发射器埋下了隐患。首先,这种结构使得发射器射速奇慢,慢到笔者最初看视频时还以为是半自动发射器。其次这种一个电机带动两个飞轮的设计,从理论来会降低转速,这直接影响了发射器的射程。最后,这种精巧的结构意味着易损。不只是卡弹时会造成传动机构损坏,即使是正常使用,玩家也要做好扫齿的准备。
发射器采用12发弹轮,与正常的发射器一样,其需要从前装弹。可能是考虑到了拨动弹轮装弹有可能毁损坏发射器的传动结构,设计师史无前例的将弹轮设计为可以拆卸装弹的样式,玩家可以随意的将弹轮拆卸装弹。从拆除弹轮的炮塔图片来看,战斗蜘蛛采用的是全自动推杆式供弹。诚然,其采用的结构不可能是精E的样式,笔者猜测可能的情况是采用的乳齿象的样式,通过齿轮推动推杆前进,再通过复位弹簧推动复位。
值得一提的是,蜘蛛的腿数为八只,这六只腿的战斗蜘蛛为何俗称为蜘蛛······笔者很费解。

截止2022年9月,发表于2014年所属于精英系列的摄像E,为历史上首个将摄像仪集成于发射器上的电动飞轮式发射器,其也是目前唯一一个有摄像功能的发射器。
摄像E采用弹匣式载弹,载弹量12发,发射精英弹,半自动推杆式供弹,发射器采用4节5号电池驱动,摄像机采用4节5号电池驱动。
摄像E最独特地方在于,其内置了一个30W像素的摄像头,允许玩家以第一人称视角每秒20帧的速度拍摄视频或是拍照,控制拍照和开始或关闭录像的按钮被设计在发射器护木的左侧,玩家用右手持握时,恰好可以用扶住护木的左手拇指按下按钮。同时玩家可以在手柄上方的显示屏上观看删除视频或是照片,显示屏的另一个作用是瞄准,因为其上被设计了一个十字准线。
但即是以21世纪初的眼光来看,摄像E的像素依旧太差了,不光如此,其帧率根本无法满足NERF下场时高速晃动的实况,录制出来的视频卡顿异常。同时因为摄像机的录音器集成于发射器上,所以在开启录制时,首先会录入发射器运行时的巨大的飞轮噪音,再播放时会产生震耳欲聋的效果。
虽然摄像头糟糕的像素可以认为是要控制成本而为之,但依然不能否定在发射器上安装摄像头是个糟糕的组合,尤其是在电动发射器上更是如此。幸好,发射器的电路与摄像机的电路完全独立,玩家即使不为摄像机安装电池,依旧可以使用发射器发射。
2016年发表的属于模块系列的战斗侦察者算是摄像E升级版。其摄像头被做成了一个配件,并取消了显示屏,这些措施使得其摄像头升级为720P,并且由于发射器改为手动款式,录制的视频再播放时不再有令人崩溃的巨大噪音,但即使如此,战斗侦察者依然备受批评,玩家宁可购买一个廉价的录像机,也不愿意用战斗侦察者的摄像头配件来录制视频。同年所属于精英系列的大地侦察者(TerraScout·N-STRIKE ELITE·2016),虽然也有可以录像的720P摄像头,但笔者认为其主要的作用是将画面传递给控制手柄上LCD显示屏,使得操作者能实时根据画面来进行对大地侦察者的操作,他的摄像拍照功能反而是次要附赠的。
在经历摄像E和战斗侦察者的二连败后,即是推出了有不错好评的大地侦察者及其异色,孩社还是在接下来的几年中不再推出有摄像功能的发射器。终其原因在于,为了控制售价,这些摄像头的像素都很低,这使得录制拍摄的视频照片基本入不了眼,而且即是控制了售价,这些带有摄像功能的发射器依然十分昂贵,而且十分精贵,这使得这些发射器十分的尴尬,及其影响销量。最终的结果就是,时至今日,NERF也没在推出这种鸡肋的发射器和配件。

截止2022年9月,发表于2014年的犀牛,为已知最早的可以装载2个弹匣并可以同时发射的电动飞轮式发射器。
犀牛采用弹匣式载弹,载弹量50发,发射精英弹,全自动发射,全自动推杆式供弹,采用6节1号电池驱动。
犀牛可以认为是火神的升级版,诚然,两者共同点的只有发射器的外观种类和支架。值得一提的是,虽然犀牛支架是新开模之作,但却采用与火神支架完全一致的接口,这使得两者可以互换支架支撑。
犀牛虽然与废土横冲采用一致的相对的双弹匣井装载弹匣,但实际发射时并非同时发射。犀牛在发射时,为一左一右交替发射,这种模式使得发射器虽然装载两个25发弹鼓,但发射次数并非25次,而是50次。犀牛的发射管外包裹着橡胶质的软管,在发射的同时,会与推杆联动伸缩,并且同样为交替伸缩,这极大的增加了发射器的可玩性。与废土横冲不同的是,犀牛的每个弹匣井内都有检测是否装入弹匣的空仓保护,在没有都装入弹匣的前提下,发射器无法发射,甚至无法扣动扳机。顺带一提,这两个空仓保护也有对应的微动,在插入弹匣的前提下,虽然可以按下扳机,但由于公差问题,无法按下微动,此时发射器虽然能够按下扳机,但无法启动飞轮,笔者曾拥有过的蓝犀牛就有这个问题。
犀牛的扳机很有趣,他是NERF唯一的设计有二段扳机的电动飞轮式发射器。按下一段犀牛扳机,会加速飞轮,但无法启动推杆,按到底才会启动推杆。这种设计有效的保证了发射器在采用特殊的按压式扳机的前提下,也能够实现先将飞轮转速最大化后再启动推杆供弹,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发射器的射程。但有趣的事,跟据一些资料显示,大陆铺货的灰机,或者说是有些批次的灰机没有这种二段扳机设计,其扳机只能一次性按到底,同时启动飞轮与推杆。
犀牛是一款霸气侧路的发射器,但其内构设计的巨大漏洞使得这款发射器的口碑非常差。首先,发射器的推杆设计过短,实际对比精E的推杆,我们就会发现,其比精E的要断大约1CM还要多,而且从弹匣内软弹到飞轮仓的距离,明显要比精E的长大约0.5CM。综合来算,犀牛的推杆推动软弹到飞轮仓的距离比起精E少了约1.5CM还要多,最终的效果是,即使犀牛的推杆前进到了最大位置,也只能勉强将软弹弹头接触到飞轮,这使得犀牛即使是用原装蛋也极易卡弹,更别提当时普遍不精英弹短的第三方弹了。而即使软弹能够平稳的推入飞轮仓被飞轮抓住提供前推的动力,但随之而来的是飞轮仓外侧没有限位的问题。这个问题使得软弹一但没有笔直的通过飞轮仓,而是外偏了一点,那么极有可能因为怼上外侧的壳壁而卡弹。综合而言,犀牛不进行延长推杆等改造的话,即使是用原装蛋,也极易卡弹,这为其带来了极差的人机体验,玩家对其又爱又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