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级专家王开儒

澄清《清明上河图》、《兰亭序》千年真貌
王健

我泱泱文明古国的文化瑰宝《清明上河图》,《兰亭序》千年来照耀中国,彪炳世界,因其名气至大历代帝王贵胄巧取豪夺,长期深藏高阁秘不示人。于是世间纷纷慕名伪造,文人题跋鼓吹,人云亦云,鱼龙混杂,真假难辨,流布海内外,孰真孰伪聚讼屡起。直到21世纪的今天,世人闻其惶惶之名却如遂十里迷雾,国宝究竟是什么模样七说不一,实有损我文明古之尊严。今唐山一位书画鉴赏家几十年如一日不畏成说,不畏权威,敢遏千年狂澜,扫除我中华两宝千年迷雾,澄清其千年真面,他就是炎黄轩的王开儒。
与国宝结缘
王开儒1944年生于唐山北郊,自小爱好文化,听说书,看皮影,十里八村唱皮影,只要有一个人去,他定跟在后边。听隔壁大姐姐们讲《大五义》,《小五义》,《七侠五义》等旧小说。金戈铁马,悲欢离合使幼小心灵为善恶动容,为忠奸扼腕。
上学后他阅读《三国演义》,《水浒传》,《薛礼征东》,《杨家将》,《西游记》。
后来他接触现代文学,《儿女风尘纪》,《青春之歌》,《红岩》等小说,作品中除暴安良,匡扶正义,为国捐躯的英雄事迹在他脑海留下深深印迹。
正是这些古、现代文学增加了他的阅历,塑造他的精神,使他钟情文学创作。
不幸的是,他十二岁丧父,幼小就饱尝人间艰辛,锻就他坚韧意志。
1960年他15岁在昌黎农校上学,就写了爱社如家的盲人五保户夜里冒雨苫坯《王老七苫坯》的鼓词,被昌黎有线广播。在那野菜充饥的年代,他用一个月的伙食费买了1933年中日两国国宝级书画展的《湖社月刊》,国宝级书画在年轻的心灵留下深深的烙印,使他对中国书画大开眼界,为他后来与中华两宝结缘做了准备。196l年十月一他借钱买了由民国著名书法家华世奎,杨佐才书写的大玻璃对联镜,背在身后由未等小站张家庄上通勤车,打了车票身上仅剩4角钱,半天一夜水米没进,从昌黎海边揹到200里外的开平小站,已是次日凌晨,距家还有十五里土道,饿的他两眼冒金星,身揹着大镜子不能坐,裤带紧了再紧,只能手扶着树歇一会,咬着牙一步一步向家挨。以致患了肠梗阻,为了书法险些断送了性命,自此肠胃病伴随他一生。
他爱山好水,凭古迹吊先贤。他曾沿滦河只身徒步100华里翻山越岑,凭吊齐桓公征孤竹,老马识途处,汉飞将军李广射虎石,唐秦初祖孤竹国伯夷、叔齐宁饿死不屈节的清风台。他从山海关老龙头,天开海岳楼凭吊抗倭名戚继光。他爬九门口、义院口、青山口、喜逢口、龙景关、黄崖关、金山岑、古北口、河防口、慕田峪,到张家口大境门不下30多个长城关口。
他登碣石山观沧海,怀曹操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登泰山,观趵突泉,大明湖吊辛弃疾,写了:危祠挑灯犹看剑,中原北望气如山,泪血凝诗檄河洛,大星长璀天地间。他登黄山领略大自然鬼斧神工,写了:“碣石观海潮,黄山览云飞”。他登华山,亲读自古华山一条路的惊险。他壶口看黄河亘古咆哮,品华夏气度。他黄帝陵拜炎黄始祖,聆听千年松风。观秦兵马俑,领略中华一统的磅礴气势。他登天门山览大江东去,吊诗仙李白,并慕其名在其墓园建"王开儒中华国宝辨真馆"。踏诗仙足迹凭吊谢眺祠,写了: “今踏李白路,又抚谢公井,一览三吴地,千里起东风”。他登满眼风光的镇江北固楼,缅怀三国英雄。睹米芾、郑板桥书画。他临三峡大坝,仰神女,穿夔门,白帝城吊刘备托孤。李白遇赦,欢快东归。游杜甫草堂吊心系苍生的诗圣。他大理登点苍山,俯洱海,苍麓书院怀念滚滚长江东逝水的杨慎。他游桂林,泛舟阳朔,看天造地设的奇山异水。他游海南儋州吊苏东坡的海外遗踪。他为考证《清明上河图》从作者张择端的老家山东诸城走到北宋故都河南开封,亲身体验了解《清明上河图》的生活环境,当地的风土人情。为考证《兰亭序》他从山东临沂王羲之的祖居,到浙江金庭王羲之的故居在到绍兴的兰亭,凭吊书圣和兰亭故地,领略1600年前的山水风韵。他从天涯海角到北国边城绥芬河,踏遍大部中国,可谓行万里路,使他见多识广,锻就他独具慧眼和百折不回,认准真理撞倒南墙不回头的精神。
他深深体会到中华五千年文明古国,文化博大精深,可我们的书画却不被世界所重,其原因是西方的名迹多挂在大庭广众,而我越是珍宝越秘不示人,而被世间道听途说,风传得五花八门。于是他1990由河北省引滦工程局处职停薪留职创办炎黄轩,决心复制中国古书画,让国宝走进千家万户弘扬中华文化。六月他携14岁的儿子王怀飞走进北京故宫,提出要复制故宫藏画,他的空前构想感动故宫与之签定协议,成为复制故宫藏画第一人。
成功复制《清明上河图》
1994年,王开儒成功的复制描写唐秦人文初祖伯夷叔齐的《采薇图》。使他总结出复制古画必须与原作在自然光下校对,才能解决包浆的偏色。被央视新闻报道:梅花香自苦寒来。因此,故宫把复制国宝《清明上河图》的任务交给了他。炎黄轩历时三年,“在自然光下与原作校对,四易其稿,是迄今最接近原作真貌的复制珍品"。(故宫鉴定意见),故宫宣布:清明上河图首次复制成功。新华社,央视新闻,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书画报、大公报等媒体播报消息。

原作校对,长图为国宝,短图为我复制本,如此接近令人惊叹
廓清《清明上河图》的千年真面
在复制当中,他查看了此画档案,发现1973年故宫揭裱此画时,认为画首段祭扫归来的两匹马发情狂奔,中间多余的画了个尖咀立牛,正在张口嘶叫,殊碍画意,而删除其身(附三图);



1994年故宫认为:画尾进了城门画面戛然而止,按后仿本后边还应有城内和西郊,此画是被裁截尾部的残画。于是11月29日故宫隆重接收了《清明上河图补全卷》,从原作画尾补了城内和西郊,把5米28补成10米80。徐邦达,杨仁恺等多位专家为之题跋歌颂。12月5日由人民日报宣布:《清明上河图有了补全卷》,此宝千年来半存,岂不遗憾,今终成完璧。(附人民日报图)

而王开儒考证:卷首段是清明祭扫归来的两头公驴与一发情母驴相迂,引出一场骚乱,三驴若集到一起踢跳争斗,将踩踏小孩的生花妙笔,故宫专家疏于生活,把公驴误判为马,把发情特状的母驴误判为尖咀立牛(实际对面就有立卧的两头牛)才认为殊碍画意,而删除母驴使事故失去核心,令前后人、畜的惊慌躁动都不能解释,把大匠的生花妙笔删成读不懂的残画。
此画是手卷,从右向左展观,首段是嫩柳初绿的郊野,一队人扫墓归来,第二段是热闹非凡的虹桥,是扫墓来去的交汇处,第三段是城楼内人马轿骑携祭物走向城楼。清明节的舞台在野外,不在城内,人们是到野外祖茔去祭扫,凝炼完美的表达了"出城祭扫"的主题。乃美轮美奂的艺术奇迹。而故宫依据泛滥到美五本、英四本 、法四本、捷一本、俄一本、日本十九本、台北九本、北京故宫五本,民间还多有收藏。都是以明文征明、仇英为领袖的"苏州片"没见过原作,仅以其文字记述演绎,从东郊沿河画到西郊“进城上河"的伪画衡量原作,读反了方向,接收的补全卷实为可笑的狗尾续貂。
故宫的删、续严重的亵渎我国宝。当时王开儒向故宫提出未果,因故宫有恩于他,所以他一直埋在心底不想披露。可是2000年前后,河南、四川等地惊现《清明上河图》原作,故宫还派专家去鉴定,结果都是伪画,自握国宝却真伪不辨,这决不是几个人的小事,而事关国之尊严和炎黄遗产的大事,必须论证清楚。于是2002年他在中国书画报、大公报发表《清明上河图的千古奇冤》一文,揭示国宝被不该删的删了,不该续的续了。空前以“出城祭扫"的主题论证北京故宫只此一本为国宝原作,世间所有同名作凡不以此本为样板的皆是伪作。澄清世界范围的真伪,廓清我国宝辉煌真面。
2003年l月27日新华社发出通稿《清明上河图遭篡改》,人民日报(海外版)、《荣宝斋》、信报、北京晨报、中国艺术报以及港、澳、台,美、日、新等媒体纷纷刊载,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中国文联付主席冯骥才批故宫斩头续尾。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研究院教授、中国马业协会秘书长杜玉川撰文《故宫删掉的是驴》不是牛,应还其原貌。天津人美出版社出版了《清明上河河图的千古奇冤》一书。
王先生的文章得到海内外支持,故宫已知1972年2月19日由付院长杨伯达主持,徐邦达、刘九庵、天秀、王以坤、许忠陵六人研究认定"尖咀立牛"是误判,应是母驴,可是为几个人的脸面,如再坚持牛说既丢脸又犯罪,于是改口称"驴",以“揭的是补绢”来遮掩罪责。实际如果是驴那就是千古绝唱!怎么会殊碍画意呢?且绢寿百年,千年古画多有补绢,都是先人们在画面将要残坏依迹所补的,这是文物不可或缺的部份,因此不论是驴是马是牛,都必须保留原貌,绝不允许改篡,令后世读不懂。故宫宁可改口编瞎话蒙蔽国人,让国宝至今蒙冤!
正是王开儒“出城祭扫”的主题,使近个世纪来一直称为原作的美国的大都会本和台北的《清明易简图》都已销声,20l0年5月台北故宫专家王耀庭在深圳电视上明确承认《清明上河图》原作在北京故宫。已知他们都是伪本,而我故宫的出版物却称:宋、明、清三本《清明上河图》分别独立创作,是三本共同造就其伟大成就。岂不是鱼目混珠,自贬国宝!以致今天的书刊,广告国宝形形色色。此宝在千年封建王朝,虽数朝更替,水火兵燹,但国宝真身能保全,而在我人民共和国却遭斩头续尾,实乃中华之遗憾!
近年故宫的网络版《清明上河图》,为掩盖九四年误接的补全卷,居然不惜亵渎国宝,从原作画尾倒叙讲解,实际是变相的承认王开儒国宝是完整的观点,但73年误删的母驴仍未复还,国宝仍是残画,如不恢复我辈将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
扫除《兰亭序》的千年迷雾
考证《清明上河图》之后,2005年,王开儒父子发现宁波天一阁藏明朝书法家丰坊刻神龙兰亭字势雄逸,刚劲秀美,比故宫响当当的冯承素神龙本更高一筹,更接近王羲之书风,帖上且有"贞观"印,兰亭序正是由唐太宗推崇,此事非同小可,于是二人马不停蹄,再考国宝《兰亭序》。
王羲之353年写兰亭序,为其最满意之作,遂为家传。七世孙隋僧智永传弟子辨才。后来唐太宗得到兰亭真迹,爱不释手。他把王羲之奉为书圣,兰亭序封为天下第一书。为弘扬他命人摹了几本,经他亲自与原作对照,他把最接近本钤上”贞观“印,皇家存档,他本赐太子,诸王。他去世把王羲之兰亭真迹殉入昭陵,世间只传其临摹本。其钤“贞观”印本唐中宗又加了神龙印,即是世间最接近王羲之真迹的《神龙帖》。是唐太宗为后世留下的兰亭样板。
而三百年后的宋庆历年间在定卅发现一兰亭石刻,经考:“欧阳询摹夺真,太宗命刻石立于禁中"。既然是前朝的圣物,将石立于宋宫奉为至宝,受历帝推崇,以致宋、元、明、清,苏东坡,黄庭坚,元赵孟頫众大家一致鼓吹定武:肥不剩肉,瘦不露骨,天下第一。此石可拓印,印后在刻,官民纷纷翻摹传拓。而神龙帖是一张纸只皇帝能见,世人不知,所以神龙帖被定武洪流所掩,当年唐太宗钤“贞观"本,唐中宗又钤了“神龙"印,故称神龙兰亭。唐亡,此帖在宋淳化阁帖刻后流入宋宫,太宗钤“淳化"印,徽宗钤“宣和”,“政和”等六印,高宗钤"绍兴"印,加手押,1261年宋理宗传驸马杨镇,惜帝王们对两本的字迹高下没作比较。元郭天锡1293年从杨家购得此帖,唐太宗为后世留下的兰亭样板在皇家禁锢了六百年后第一次走入民间。大收藏家郭天锡惊叹其:字法秀逸,墨彩艳发,奇丽超绝,动心骇目。鲜于枢称赞为:字字龙蛇怒腾掷!可惜当时的书法领袖赵孟頫未见,一生推崇定武。
明朝入丰坊的万卷楼。丰坊是著名的书法家,篆刻家,大他二十多岁的文征明称其为老师。他深知神龙高于定武,他32岁中进士,任礼部主事,次年因大礼仪案被贬,仕途骤败,1526年34岁他以改篡自摹本冒充神龙帖卖给王济,后转收藏家项子京,项捏造了"冯承素奉敕摹”之名。入清,乾隆发现此帖贼毫杈笔俱在,认为是摹于兰亭真迹的神龙帖,优于宋庆历至清千年第一的定武本。于1779年取代定武,将其刻入兰亭八柱,奉为第一,成为王羲之兰亭序的代表。
然而,正因乾隆把冯承素本奉为第一,把王羲之"龙跳天门,虎卧凤阙"的书风演化为"清风出袖,明月入怀"遂引发了赵魏、阮元、包世臣、李文田、康有为至郭沫若、启功的怀疑。其代表人物是李文田,他绕过唐编修的《晋书》,而在南北朝找证据,结果在王羲之逝世五十年后刘义庆写的《世说新语》中找到:“王右军得人以兰亭集序方金谷诗序,又以已敌石崇甚有欣色”25字。刘孝标的注释的金谷诗序:“余以元康六年,从太僕卿出为使持节监青徐诸军事,征虏将军,……”。余就是文的作者,从就是跟随,太僕卿出为使持节监青徐诸军事、征虏将军,正是石崇的职务。如石崇写此序决不会把自己职务先写前面。所以金谷诗序应是石崇的好友文学领袖潘岳所作,石崇只是宴集的组织者。而王羲之既是集会的组织者又是诗序的作者。这正是刘义庆张冠李戴写成石崇作。既然是潘岳所作,他的名著《秋声赋》至今流传。他写的金谷诗序绝不可能是刘孝标所“曰”的豆腐帐。而是刘孝标把两序的主旨和宴集活动综合概括,只不过他表述成“曰”。才使坐井观天的李文田按错误的序文得出得出错误的结论:①临河序与兰亭序名称不一。②刘孝标称曰的两序文字长短不相应。③王羲之时代书应有隶意。结论是王羲之没写过兰亭序。是后世所托。而我辈大家郭沫若以南京出土王兴之,谢鹍的墓志是隶书,又延袭李文田的观点,称王羲之时代无行书,兰亭序是后人所托。掀起1965年的兰亭论辩。
以上,这些人既知冯承素本不符合王羲之书风,不但没深究其伪,相反以此为据倒考证书圣没写过兰亭序,酿成200多年的误讼。
实际敦煌沙漠出土与王羲之同时的前凉李柏文书就是行书即是铁证。并且天下公认的行书“圣教序”多字出自兰亭序。
以上正是丰坊1526年的伪作酿成的结果。
然而1562年丰坊68岁又拿出当年割留的神龙真帖,又摹刻了丰刻石,一生心血凝于刀笔,字迹忠实神龙原迹,只不过刻石时他又耍了个连环套,把当年他摹刻自伪本上王济之印又刻于此石的相同位置,把两帖相联系为后世留下一把钥匙,可惜石刚刻完,还没拓,万卷楼一场大火,烧毁神龙帖,只此石刻留在世间,丰坊患脑疾,把残书,石刻、房产典予范钦,次年死于吴中的僧房。范建天一阁,所以此石今藏天一阁,一直埋没在民间,而丰坊早年伪的冯承素本却被乾隆推上圣坛,风行天下。
嘉庆18年翁方纲发现天一阁丰刻本字势精美,但只称褚临之冠,而没称兰亭之冠。(历传褚遂良摹神龙,欧阳询摹定武)
1983年唐兰考出丰刻本非摹于冯承素本,另有所依。称冯承素本为杨镇所伪,没抓住作伪的真手,并且不知丰刻本乃世间最好的兰亭。
1984年徐邦达,启功同称:丰刻本摹于冯承素本,只不过附加"贞观"等伪印,是伪的。二人是上了丰坊连环套的当。
2008年王开儒、王怀飞二人以两本字迹,印章、题跋综合考证破解其连环套:冯承素本,丰刻本同出丰坊一人之手,冯承素本为其30多岁按神龙帖所伪,冒充真帖卖给王济,后被项子京起名《冯承素本》。而丰刻本为其68岁按神龙帖所摹刻,字迹远超冯承素本,乃世间最接近王羲之书风的兰亭序。
2008年12月l日新华社发通稿《冯承素本兰亭序疑为明朝膺品》,《鉴宝》杂志发文。2009年9月24日新华社再发《兰亭序有新发现》,次日央视新闻播出。9月30日故宫称:冯承素本决不是明朝所作,故宫将搞兰亭大展,那时将会有结果。10月12日大公报以两个整版发表王开儒《兰亭序的千古奇冤》,中国书画报发《新神龙兰亭的由来》,又一次震动海内外。
2011年9月20日故宫兰亭特展,从海内外借帖,却唯没展独能佐证冯承素本是伪作的丰刻本,(故宫有此帖,两帖并展怕露马脚)研讨会继续鼓吹冯承素本。三个月后12月10日天一阁兰亭展,丰刻、冯承素本同展,邀请故宫,在铁的字迹面前故宫专家竞指鹿为马,称:冯摹、丰刻两本都是当今最好的本子,虽摘掉丰刻本的伪帽子,但仍抱着冯伪本不放。
复还中华两宝原貌
《清明上河图》故宫73年删时国内尚无彩印,今世间全彩的《清明上河图》都是被删的残画。为挽救此宝炎黄轩以专有的版权复还73年删前之原貌,曰:《足本清明上河图》,为国宝立千年存照。并在跋中以“出城祭扫”为主题,澄清世界范围的真伪。
最接近王羲之书风的神龙帖已在万卷楼大火中烧毁,并且天一阁的丰刻石经500年风雨和捶拓,字迹已有残蚀,于是二人历时三年将此石不同年代拓片加予遴选,弥补残缺,还丰刻石应有面貌,曰:《天一阁丰刻兰亭炎黄轩整理本》。并为世人更直观,对比以电脑翻成白纸黑字红印,还神龙兰亭应有面貌,曰:《王开儒神龙兰亭》。(以上三本皆注册了版权)并且为检验其水平,特以唐时按王羲之行书真迹摹刻的《圣教序》为标尺,将丰刻本、王开儒本、冯承素本、吴炳定武本五帖同陈一案(附五帖对照图)


世人可立制:冯承素本肥散软媚,定武本呆俗,只有丰刻本、王开儒本最接近《圣教序》。铁的字迹证明,贞观之后无记载,四百年后宋庆历间出现的定武石刻是误传。唐太宗有”贞观"印本决不刻此呆俗本。这就揭示了定武,冯承素两本误传兰亭一千三百年,天一阁丰刻本王开儒本是今最接近王羲之书风的兰亭序,改写了兰亭序的千年研究史。
2013年3月23日中国新闻社发出消息《河北学者还兰亭序真貌》,新华社,央视网,光明网等主流媒体纷纷刊载。
2020年紫禁城600周年庆,故宫出十大书画,兰亭序出了褚遂良本,而没出响誉240多年的冯承素本。
2021年3月天一阁与西安碑林联展明确指出:经专家王开儒考证,天一阁的丰刻本乃"兰亭之冠","神龙之祖"。至此,可以说澄清了王羲之兰亭序1600年的真面。
创建中华国宝辨真馆


为弘扬中华文化,纠正两宝误传,2017年4月20日王开儒在诗仙李白的墓园建了“王开儒中华国宝辩真馆”。原文化部长高占祥题字,专门向世人展示他数十年对《清明上河图》、《兰亭序》的研究成果。此地乃六朝古都南京的后院,大青山伴长江,山青水秀,文脉昌盛,诗仙钟情。谢眺,桓温,李阳冰等名人留有胜迹。李白墓枕山面河,茂林修竹,景色清幽,汉唐气派,千年来白居易,孟浩然,杜荀鹤,苏东坡,黄庭坚,曾巩。王安石,杨万里,萨都刺,陆游,方孝孺等大家都曾虔诚的来此朝拜诗仙。国宝辨真馆占地2100平米,前有青莲池,后有毛竹山,三十多米走廊直接诗仙墓,西与青莲书院相连。馆内展国宝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原作和海内外各种版同名作,以"出城祭扫"之主题辨析真伪;兰亭序展丰刻本,王开儒本与历代沙汰出的各种版本,以《圣教序》为标尺辨析其高下、优劣。揭开我中华两宝千年真面。使我两重宝与诗仙相伴弘扬中华文化。
简率,豪迈的书画
王开儒考证两宝之余,临池书画。他崇拜写意大家徐渭,八大,吴昌硕,齐白石。所以他把室号取名“八缶清白堂",他的画一入眼帘,其简率的笔墨,雄壮鲜明的意境,马上让人感到和他的文章一样拨出尘俗,涌出罕见的豪迈之气,令人不得不感叹其笔墨和深厚的学养,他以八大技法入手,恪守笔墨,抒发对造化的感悟,但作品非荒寒孤寂,而是奔放豪迈,高度概括,抓取神髓,一叶一花一穗,聊聊几笔,花草跃然纸上,风意盎然,气势饱满,罕有的简洁,把造化的蓬勃生机,昂然向上的人文精神表达得淋漓尽致,亦如著名画家张世简对其评价:直追八大,一扫凡胎。(附:新绿,暑风)。

他的字如其人,以万钧之力迸发出豪迈之气(附:早春二月风,人生皆大草)。

划时代的功绩
2021年8月27日搜狐、9月10日網易、11月4日腾讯发:《王开儒为中华两宝正名》。总结了王开儒划时代的功勋。
纵观年届八旬的王先生与王怀飞父子数十年如一日,以百折不回的精神,亦如国学大师王国维的对联:发前人所未能发,言腐儒所不敢言。不畏成说,不畏权威,敢遏千年狂澜,以两个千古奇冤,铁的字迹、画面上溯南北朝,揭刘义庆《世说新语》、刘孝标注释有误;揭宋徽宗,高宗对定武,神龙两兰亭泾渭不分;揭苏东坡、黄庭坚、赵孟頫误推定武;揭明文征明、仇英伪造《清明上河图》,丰坊伪造《冯承素兰亭序》;揭清乾隆《清明上河图》不辨真伪,使李鬼李魁同列朝堂,误推冯承素本兰亭;揭李文田至郭沫若二百多年兰亭误讼;揭故宫损毁《清明上河图》,误传《兰亭序》。澄清我中华两宝的千年辉煌真貌,其功续可谓:时越千年,地涉全球。上誉祖宗,下被子孙。为中华文化伟大复兴做出杰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