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听雨轩笔记》 清 清凉道人述(三)

2023-07-08 19:26 作者:三步一颠  | 我要投稿

杂记 十一 江扑斋是乡中的一位书生,住在新市镇,他的儿子南宫与我家是葭莩亲,经常有往来,所以能知道一些江扑斋的事。 扑斋在当地是比较有钱的人,他所住的房子很大,内里有二楼十间房,中间有一广庭隔前后。这么大的一座别墅,住里面的人口不多。江的卧房在前楼,其他空着的房间用来收藏东西。 某年春天的一个晚上,江扑斋忽然听到后楼有“素素”的说话声,他最先不认为是人在说话,因为后楼根本没住人,所以扑斋断定是有一群老鼠在嬉闹,也不在意。 第二天晚上,这回可清楚听到后楼有人说话,而且是一问一答,接着好像来了不少人,声音开始嘈杂起来。江觉得很奇怪,起身,走到后楼,要搞明白是怎么回事?他来到后楼,刚上台阶,听到楼里面有人说“主人来了。”话音刚落,楼房的中门豁然打开,出来一位脸色红润,衣冠伟然的白发老翁,老翁迎江入内。 江扑斋从小有胆气,心里虽然知道这些人是妖怪,但也不害怕。江走入楼内,里面的东西都是扑斋所收藏的旧物,但室内非常干净整洁,古玩陈列在几上,墙壁也挂着名人的书画,四周糊着明光纸,地上铺毛毯,椅子、卧榻铺古锦褥,珠灯璎珞,屋内光华灿然,书架内放满了书籍。 二人坐定,老翁说“我姓钟名紫霞,是华阴人,时常带着家眷四处探访有名的地区,昨天刚离开虎丘,准备再去游西湖灵竺以及天台雁荡等名胜。可是在半途山妻忽然生病,所以暂借尊居停放行李,您放心,之后我会报答您的。但有个要求,就是希望您不要告诉外人。”老翁辞气温雅,表情和蔼可亲。江同意,便先告辞。 扑斋回前楼,换上正规衣冠,再次来到后楼见老翁。时有一小童出来奉茶,楼上有人在细声说话,听声音判断大概有十多个人。这时老翁朝江扑斋作揖,说“叨情枉顾,理当盛情招待您,但我已经疏远人情世故很久了,不懂得应该先到您那拜访通融,还好您大量不见怪。”之后,江要是有空,便会到后楼,与老翁喝茶聊天,这老翁非常喜欢聊天,精熟经史百家,一唠起来便如注水,谈到南宋元明时期的事,侃侃而谈,犹如亲见;北宋以前的事,便如史书所记载的那样,只能说个大概而已。老翁还经常和扑斋谈自己所游历的名胜景物,可从来不说祸福,江也几次问他,老翁便沉默不答,只是说“惠迪吉,从逆凶。祸福的道理原本就很昭然,千万不要妄加推测。” 老翁的书画颇佳,曾经写、画在一折扇中,送江扑斋;这折扇一面是临摹一段王右军的兰亭序,一面是效仿襄阳的泼墨山水,江极为喜欢,将这把折扇当宝。 某天,老翁设酒,与江畅饮,二人喝到半醉,老翁一时高兴,他对江扑斋说“我与主人忘了形迹开怀畅饮,千万不要再讲那些宴席客套话了。”从此,二人的关系更近一步。 初夏,庭中鲜花盛开,江扑斋九岁的女儿颍姑前往摘花,看见有一头上裹乌帕,紫杉素裳美妇人,此妇人倚靠在檐下栏杆,旁边有垂髫小婢侍候。妇人见到颍姑说“我是你家邻居,你能来我这边吗?”颍姑不肯,妇人便走过来,颍姑见这妇人和婉,便让妇人牵着走。 良久,颍姑提一个小篮子回来,小姑娘对母亲说“我到楼下,看见一老翁独坐在那看书,他笑着对我说‘颍姑来了,你可以到楼上坐。’妇人牵着我上楼,楼上铺设华丽,有十余位僮仆和婢女,他们见了妇人皆称夫人,楼上东边房间是妇人的寝室,里面有一位和我年纪差不多的女孩,夫人指着那女孩子说‘这是我女儿,小你一岁,你可以当他姐姐。’夫人又带着我到西边的房间,里面坐着一人正在读书,年纪和哥哥差不多。夫人说‘这是我儿子,你可以称他为哥哥。’不一会儿,有一女子从后房出来,妇人令我称她为嫂子。然后她们请我喝茶吃点心。之后,她们往这个小篮子装东西,命小婢将我送到庭前,小婢对我说‘你把这个篮子里的东西带回去吃’,有空再来玩。” 母亲仔细看这篮子,篮子不是藤编的,也不是用竹子编的,手工非常好,打开篮子的盖,里面放着四枚京师苹果、数百颗西凉紫葡萄,看着像是刚摘。母亲很惊讶,说“此地此时,怎么会有这东西?”之后,江会让颍姑拿吃的东西给那小女孩,而夫人也会给颍姑带回一些奇花异果。 一天颍姑去找钟夫人,因为她才刚开始缠足,走路一瘸一拐的,夫人见了笑着说“来,我为你裹,不但不痛,走路还快。”不到半个月,颍姑的足顿改旧观,一个月后便纤细,颍姑的母亲脱下颍姑缠布,见掺足的不是礬而是白糖,颍姑说“夫人为我缠足时,经常会朝足呵气,夫人呵出来的气,像蒸汽一般的热,此时我会觉得足骨变软,所以很有效果。钟家的媳妇也会教我针线。”端午时节,钟家媳妇制作雄黄袋送颍姑,雄黄袋精巧,不亚名工。 某天,老翁拿一药丸给颍姑说“你好好收藏着,要是你父亲某天生急病,赶快给他服下。”几天后,江扑斋喝醉酒到小妾那过夜,半夜头晕,昏死过去,颍姑忽然想起老翁的话,急忙将老翁给的药捣碎灌下,不久父亲苏醒,精神如旧。 天一亮,江扑斋急往后楼向老翁道谢,老翁跟他讲酒荒色荒的害处,并警告江不可再犯。二家相处半年,江所见的就是一僮仆和老翁,颍姑卻见到老翁的全家,其他的家人只能听到声音而已。江扑斋虽然未将老翁的事传出去,但家中的仆人把江家的怪事说与外人知道,外人认为江扑斋有危险,被鬼怪缠住了,但江觉得这些外人属于吃饱没事说闲话的无聊人,从来不理。 冬天,江扑斋前往东栅,他的好友余湻轩,为人刚直崇尚道义,他刚从山左回来,与扑斋在平桥相遇,问起江家中的怪事,江不想与他聊这事,余湻轩见问不出什么,叹息说“你家现在是个妖窟,是个妖窟啊…你大祸临头了,你不知道吗?”扑斋很生气,拂然而去。 这位余湻轩与一位高池贝炼师关系不错,他便去拜访,把这事与贝炼师说,并恳求他去江家驱逐,贝炼师闭目默坐,不久睁眼对余说“它们虽然是狐妖,但并没有害人,不久会自己离开,别去管这闲事。” 江扑斋有回外出,一面黑胡子乱糟糟背着一把剑的道人来家门口,对江的仆人说“你家的妖气很盛,我能帮你把妖除去,但除去妖后,皮囊要归我。”仆人答应,他没告诉主母这件事,秘密地将这道人带到房子里,道人来到庭中,他右手持剑,对着空中画符,左手持水杯,口中吸水朝空乱喷一气,这时听到后楼楼上有人说话“嘿,大家快来看啊,庭中来了个演戏的。”道人此时手中的剑忽然脱手而出,飞了大概丈余,之后堕入地,手中的水杯随即破碎,老翁走出门,说“你为何来此?”道人不知不觉屈膝跪地,老翁说“你走吧”,道人遂举袖蒙面,踉跄而去,仆人也跟着跑出,慌张中脚勾到门槛跌倒,伤到大腿,楼上有欢笑声传出。江知道这件事后,要将这仆人赶出家门,老翁婉言劝住。 江扑斋有位亲戚叫陈谵山,会五雷法,一天从苏杭来到新市,江大办酒席招待,余湻轩也来共饮,酒间余湻轩谈到江家闹妖的事,江用眼神暗示余不要说,但余当作没看见,一直讲,陈谵山听了,沉默良久,说“我试试看”,当时正好是半夜,陈让人撤去酒席,整理好衣冠坐下,在几案上燃烧俩大蜡烛,从怀着取出一令牌,放在几案上,再从箧中拿出五色纸人,然后画符呵气在纸人上,按正位置于几案上,然后瞪大眼睛注视纸人,一刹那,纸人忽然站立起来,如走马灯一样绕着几案跑起来,越跑越慢,陈急忙朝纸人喷气,声音就像闷雷声,纸人又开始狂跑起来,到五更,陈谵山说“去”,拿起令牌拍几案,纸人皆扑倒,而后将纸人放入箧中离开。 那天晚上,江家里面的人,听到后楼喧闹异常,偷偷跑去前楼后窗观看,见对面楼屋上下红光围绕,有雷声发出,老翁对夫人说“原本要等下个月你的病痊愈了再离开,没想到陈翁用五雷真火相逼,不可留了,可惜没法子和贤主告别,奈何?”五更后,雷声渐止。 隔天一早,江急往后楼,里面的几榻如旧,地上干净无尘,明光纸依然还糊在墙上,只是铺设的地毯不见而已,几榻上有一箧,里面有一封钟翁的告别信,语词情切,有怨余之意。钟翁留下定武不损本兰亭一册,郭忠恕山水楼台一幅,还有白金十斤,当租金。钟夫人留下珊瑚簪一枝,羊脂玉二枚,四颗明珠,八块碧霞宝石送颍姑出嫁添妆。 陈谵山入楼四处观看,对江和余说“这老翁一家大道已成,没任何妖气。我昨晚虽然用真气逼迫,但它们也没对我下手,要是对我下手,我也不是它们的对手。”江扑斋因此怅然不爽几个月。 这事发生在乾隆六七年,南宫就是颍姑的亲哥哥。 十二 苏州叶天士,是当时的名医,他母亲有次患病,天士自己无法医好自己的母亲,于是他便在城内外寻访医生来治疗母亲,但也没什么效果。 病越拖越久就越麻烦,天士是医生,知道这个道理,因此很忧愁。某天他问仆人“你知道我们这里,有没有那种能医好病人,但并不出名的医生吗?” 仆人说“我们这条街的最后几家,住着一位姓章的医生,他经常自己说自己的医术比主人您高,但大家都来找您看病,去他那的人很少。” 叶天士一听,双手抓住仆人的上臂,说“敢说出此大话的人,应该有真才实学,你赶紧去请他来。” 仆人奉命前来找章医生,章医生仔细询问了老太太的病情,然后问“你家主人为何这么急迫?” 叶家仆人说“太夫人吃了很多药,但到目前还未见效,病得越来越厉害,我家主人因此终夜彷徨,只听他口中一直念叨黄连二字。” 章医生听了,默默跟着仆人到叶家,进入内室为老夫人珍视;出内室,章向叶天士要以前医生所开的药单,他看了药单后,沉默好久,而后说“这些药都很对症,按理应该能奏效。但是,太夫人的病,是因为热邪郁积在心胃之间,药中需要加黄连,才能治愈。” 叶天士一听,从座位上跃起说“我早就想加黄连了,但因为家母年纪大,恐这黄连灭了真火,所以不敢用。” 章医生说“太夫人的两尺脉,长而有神,说明本元坚固,底子很好,有什么病开什么药治疗,会有什么害处?” 叶天士于是按照章医生的药方,开药让母亲服用,只用一剂,老太太的病就见起色,接着服用,病便痊愈了。天士非常开心亲自登门,以白金和一些绸缎拜谢章医生,章医生坚持不收,说“我的药方是按您的意思开的,我怎么能接受您的拜谢呢?他日,希望先生能替我说说好话,在人前稍微提提我,我将得到您所给的最大好处,这些实在不敢接受。”叶天士说什么一定要他收下,不得以而拜受。 之后,叶天士在来看病的病人多的时候,会说“章医生的医术比我好,你们可去请他看病。”章医生因此而出名,在当地身价顿起。

《听雨轩笔记》 清 清凉道人述(三)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