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田中耕一:43岁还是小职员,因工作失误获得诺奖,学习差到留级,颁布时全公司混乱了

2023-02-09 01:53 作者:老龙di  | 我要投稿

2019年NHK的一个访谈纪录片,看哭了很多网友。

“感动,这才是真正的大神啊!”

纪录片的主人公,是2002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田中耕一。

17年前,他的获奖,几乎是都市传说般的爆炸新闻:

“小职员神奇の逆袭”,“日本史上最年轻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诺贝尔史上学历最低得主”…


当时只有43岁的田中耕一,在一夜之间,从一个公司最底层的小职员,变成了有无数粉丝打call的“平民英雄”。

但他本人却在领奖后,奇迹般地从公众面前消失了近16年……


1、“我根本不配拿这个奖”

和其他拿诺贝尔奖的学术大牛不一样,田中耕一的人生,平凡得像一条咸鱼。


大学念的是电气工程,不仅跟化学没有半毛钱关系,还因为挂科留了一级。

好不容易混到大学毕业,想去索尼工作,第一轮就被刷了。

后来还是有人介绍,才去了岛津制作所,在企业底层搞了近20年的仪器研发。


无论在学校还是在公司,田中耕一都没有什么存在感。

“害羞到几乎没什么朋友,更没谈过恋爱,一直到35岁才通过相亲结了婚。”

虽然他很喜欢动手做实验,也从未想过要成为什么了不起的科学家。


要说田中耕一身上最大的特质,大概就是省吃俭用。

因为从小在贫寒的家庭长大,就连随手扔掉一团废纸,都会被奶奶念叨说:

“太浪费了,明明可以留着擦鼻涕哇。”

所以他唯一一次在公司得到褒奖,也是因为他的省吃俭用……


那是在1985年,26岁的田中,在一次工作中,不小心操作失误,把甘油倒入钴试剂中。

因为觉得钴试剂挺贵的,丢了怪可惜,从小就习惯勤俭节约的他,决定将错就错,把测试进行到底。荐读:总统的半跪!

没想到竟然使生物大分子相互完整地分离了——这在之前,可是很多科学家想破了脑袋,都没能搞定的。


这个意外成果,使田中耕一发表了他人生中的唯一一篇论文——对生物大分子的质谱分析法。

他的老板也很高兴,给了他约合人民币700块的奖励。

对此,刚工作了两年的田中还挺不好意思的:

“这次实验,完全是由于我对化学的无知,把不该放一块儿的东西混到了一块儿……”

2平无奇的前半生

田中耕一的一生用一个中国的成语来形容十分贴切,那就是大器晚成。其实,他并不是什么学霸级的人物,他从读书时起一直就是没有什么存在感的人。

他18岁考入了日本东北大学专修电气工程,常常因为成绩不好而被导师批评,甚至很多导师为有他这样一个学生而头疼。但,好在最后田中耕一还是历经千辛万苦拿到了学位证。他自知自己没有什么学习天赋,所以能拿到学位证就已经很满足了。

毕业后,就像大部分人一样,田中耕一希望可以去索尼这样的有名公司,但他的学历去索尼简直比登天还难。后来,田中耕一接受了命运,他去了一家小型仪器制造公司工作,在里面他担任研究员一职。

然而,进公司后的田中耕一像之前一样没有野心抱负,他只想拿着稳定的资薪过日子就行。但是,随着时间渐渐过去,田中耕一忽然对实验工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田中耕一平时一贯我行我素,他的重心一直放在了做实验上,他为了在进行实验的时候更方便,直接将自己的头发全都剃掉。这一举动让他在同事中变成了一个怪人,然而他并不在意。

在他26岁的这一年,田中耕一终于等到了一个机会。当时公司要研制大分子质量方面的新仪器,而作为研究者的他被选去参加这一研究。

当时的田中耕一觉得压力很大,虽然他喜欢做实验,但他的化学水平实在有限,对化学的认识还停留在高中水平。

但,田中耕一还是硬着头皮接下了这个活,随后便开始了他的工作。由于他对化学的理解并不深,所以研究时他忽视了一天学术界的普遍理论。

其中有一天就是激光测量分子量的时候,它的上限是1000的化合物。然而,高中水平的田中耕一并不知道这条理论,所以,他在实验时依然采用了激光射击大分子化合物的理念。

后来,在他实验的过程中由于他的粗心不小心将甘油混入了钻粉里面,因为材料贵重,所以田中耕一为了不浪费继续做了下去。可谁知,他歪打正着居然分离出了分子量大于1000的化合物。

从天而降的诺贝尔奖

这个惊人的成果一发现,公司就立马申请了专利,为此公司获利上亿元。不过公司给他的奖励费用却只有七百人民币左右,但是他并没有为这个而沮丧。田中耕一虽然没有因为自己的研究而获得金钱奖励,但他的贡献却为后来的生物化学领域起到了推动作用。

一位好心的化学教授建议田中耕一把他的研究理论谢承均问发表出去,田中耕一听了教授的话在国外的学术刊物上发表了自己的论文。随后,田中耕一的研究便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对于大部分苦心钻研学术的研究者来说,他们每个人无一不一样自己的学术研究可以得到学术界的认可。

所以,田中耕一这一误打误撞得来的理论研究对他们来说实在太可气了。更让很多人不能理解的是,2002年的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竟然就是这个日本的田中耕一。


这让很多学者都傻了眼,随后他们开始翻看田中耕一的学术研究,结果却意外发现田中耕一在该领域的理解建树仅仅是个高中水平,而研究记录更是基本为零。

田中耕一拿奖的时候才是43岁,这个奖项就像他自己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说的,十分意外。他还曾公开表示,自己在拿奖之前接到过一个电话,因为他的英语水平有限,所以他压根不懂对方讲了什么就给挂断了。然而,那通电话实际上是来自斯德哥尔摩的通知电话。

对于自己拿奖这一件事,田中耕一也跟外界看待自己的观点一样,纯属认为他是侥幸。随后,他就默默地消失在了大众的视野里。

2002年,如果没有今天这通电话,田中耕一可能一辈子都不会想到,自己会成为一个世界瞩目的科学家,因为就在今天,就在他还在京都市岛津研究所上班时,他接到了一通来自海外的电话。



田中耕一接过电话之后,对面一连串英文让他一头雾水,他当时想着,这什么鬼东西。可还是凭借自己不太熟练的英文听出几个关键词,“Nobel(诺贝尔)”、“congretulation(祝贺)”。



听到这几个词,田中耕一默默地挂断了电话,没想到如今的诈骗都已经这么与时俱进了。田中耕一知道,最近几天今年得诺贝尔奖就要公布了,可这样一件大事,竟然让骗子找到了契机。



可很快,田中耕一就意识到自己的想法可能是错误的。因为公司里的电话声音此起彼伏,所有的电话都是在询问一件事,便是贵公司是不是出了一位诺贝尔奖得主?



那一年,田中耕一刚刚43岁,在公司还是底层,生活中正如普通人一样,可他的人生却被一通远渡重洋的电话改变了。



一、获奖前的平凡生活



似乎在我们的记忆中,任何成功的人都应了那句古语“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田中耕一便是如此,1959年,他出生于日本富山县,自幼父母双亡,跟着叔父生活。



从小时候田中便喜欢自然知识,但老师说他这个人天赋一般,今后可能不是做研究的料。可能这名老师一辈子都不会料到,在自己的学生中还会出现一名日本第12位诺奖获得者,如果他知道,估计也会收回自己以前的话。



田中耕一高中学习较差,对于他考上名校更是一个不可多想的事。不知是命运之神眷顾,还是田中上辈子积的德,他出乎所有人预料,考入了日本东北大学,该学校在国际上的排名对比中国大概是复旦大学的水平。



田中耕一之后之所以让人们津津乐道,就在于他在人生的关键节点从来没有遇到过绊子,相反,每每到这个时候,他就如有神助,但是过了这个节点,他就又恢复到了平平无奇。



正如他在东北大学学习时,成绩一般,而且德语课还挂过科。如现在社会上大多数大学生一样,田中耕一大学毕业之后并没有选择继续深造,他选择去索尼公司求职。可索尼公司是世界五百强,入职并不容易,田中耕一也不枉自己挂过科的成绩,果然没有应聘上。最终无奈之下,只得到京都市岛津研究所上班。



在研究所里,田中耕一继续发扬了自己默默无闻、平平无奇的特点,之后在相亲局的安排下结了婚,两人组建了普通家庭,过着平常日子。



田中耕一所在的研究所,在他获得诺贝尔奖之后也没有离开。的确这里是他梦开始的地方,也是他获奖研究开始的地方。



1985年的一天,接公司的命令,让田中耕一开发用激光对生物大分子进行质谱分析的方法。可在实验的过程中,他一不小心将丙三醇倒进了钴里,田中耕一顿时心中一紧,看着自己的失误,心中十分懊悔。



过了一会,田中耕一觉得这些试剂价格都十分昂贵,要是不用实在是可惜,就准备硬着头皮继续做研究。这个想法从某种程度上为田中耕一打开了视野,如果他当时将这个研究放弃,那他可能终身都只是公司底层职员,这便是不破不立。



田中耕一继续坐下研究,可这一次,他竟然在研究中发现了一万多个生物大分子。他的这次突破,是一起分析化学的一个里程碑,使得蛋白质大分子可以被完整地离子化而进入气相。



二、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田中耕一的这项发明获得了公司一定程度的重视,将其命名为“软激光灭活”,并申请了专利,但是公司高层并没有给予过多关注。田中也受到了公司的奖励,获得一万一千日元,折合成人民币700块钱。



后来,在一次学术会议上,田中耕一对自己的研究发现做了一个简要叙述,这个发现引起了一位学者的注意,在他看来,这个发现是非常具有创新性的。



然后在日本这位学者的支持下,1988年田中耕一针对自己的这一发现发表了一篇论文。而这一论文也仅仅是发表了而已,之后数十年一直没有给其带来任何影响。但是这篇论文却成为田中耕一获得诺贝尔奖的关键。



2002年,当瑞典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确定要将今年的诺贝尔化学奖颁发给田中耕一时,他还是公司的一名主任,但是要注意,日本的主任和中国行政体制下的主任并不同。在日本,一个公司的主任上面还有很多职位,而下边只有一个职位,那就是职员,而职员一般都是大学毕业生刚进公司的职位。



因此当诺贝尔化学奖颁布时,田中耕一所在的公司非常混乱,因为他们查了好久才发现公司有个主任叫田中耕一,公司高层全员出动,甚至之前他的上级在讨论到田中耕一时说:“难道以后就要称呼他为田中先生了么!”



在日本,“先生”一词和中文的意思也不同,日文中一般只有从事尊贵职业的人才能被称呼为“先生”,比如说国会议员、律师等职业,田中耕一获得诺贝尔化学奖,自然其社会地位也水涨船高。



公司董事会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将田中耕一直接升职为公司董事,奖励百万日元,并且之后成立“田中耕一纪念质谱分析研究所”,以此来纪念其发明了对生物大分子进行确认和结构性分析方法。



不仅仅是田中耕一所在的公司,日本教育界和学术界也陷入了混乱。日本教育部召开会议在全国范围内查找生命科学学科的学者,以此来寻找田中耕一,可是结果很失望,全国的生命科学学者中并没有这个名字。



直到最后田中耕一被爆出来,日本政府也紧急为他颁发日本文化勋章,这是日本的最高荣誉,他的母校也赶紧将其列为杰出校友。



田中耕一被报道之后,日本举国震惊,就算是其他国家的学者对此也十分惊讶,因为田中根本不是正儿八经的学者,也不是大学教授,甚至连研究生都没读过。



诺贝尔化学奖颁发当日,田中耕一带着妻子,身穿礼服从瑞典国王手中接受诺贝尔化学奖,自此田中耕一成为日本第1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同时也是继2000年野依良治、2001年白川英树之后日本学者连续三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使得化学家、生物学家们在日本一时风头无两,那一年田中耕一仅仅只有43岁。



之后日本东北大学授予田中耕一荣誉博士学位,并聘其为客座教授,田中耕一在获得学位时,他说:“我现在终于有博士学位了,这样以后我坐飞机就能免费转成商务舱了。”



在日本各大电视台、报社争相报道之后,田中耕一逐渐沉寂了下去。



三、为了配得上诺奖



事实证明,当一个人地位越高,运气越好,他越会觉得自己所获得的一切自己是配不上的,田中耕一便是如此,他因为自己十几年前的一篇论文成为国际上的学术大咖,而其他的诺奖获得者大多在自己所在的领域做出了一定成就,有一定贡献。



所以田中耕一在面对公司将其提拔为董事这个问题上,他毅然决然辞去该职位,不去做管理,而是更多地将精力放在做研究上。



十几年后,随着时间的流逝,如今田中耕一头上已经长满了白发,但是他此时的年龄才是大多数诺奖获得者的年龄。



他为了让自己的学术贡献能够配得上诺奖,田中耕一一直活跃在科研岗位上,2018年,田中耕一及其团队在权威杂志《自然》上刊登论文《阿尔茨海默病β-淀粉样蛋白的高效能血浆生物标志物》。这个研究使得阿尔兹海默症能够被提前30年预知,这个过程仅仅只需要几滴血就能完成。



如今的田中耕一终于能够在镜头面前说自己现在是配得上诺贝尔化学奖的。



四、结语



在大多数人看来,田中耕一这辈子靠的就是运气,试想如果他在实验中没有失误,那他怎么会发现新的大分子;试想如果他当时没有在日本那位教授的劝说下发表论文,那他怎能获得诺贝尔奖,而且还是如此年轻。



可事实呢,如果当时田中耕一放弃了那次失误实验,那他还会有新的发现么?当然不可能。这背后是他一贯的坚持,尽管田中没有极高的天赋,但是有着属于自己的毅力,十几年如一日进行研究,就算是那篇论文发表了,没有引起多大关注也没有关系,因为命运自有安排,而我们只要管住我们自己,可能会在今后的某一天,接到一通惊喜的电话,也被命运之神眷顾。


田中耕一:43岁还是小职员,因工作失误获得诺奖,学习差到留级,颁布时全公司混乱了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