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哲学小辞典·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部分》2.35 认识论

2023-01-09 12:22 作者:晦无  | 我要投稿

【本文转载自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 仅供学习参考】


35、认识论


  关于认识的来源、内容、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哲学学说。在哲学史上,几千年来围绕着人的认识是先天就有的还是后天才有的问题,展开两条路线的激烈斗争。唯心主义认识论从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基本前提出发,否认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否认人们的认识是客观世界的反映,这是一条从意识到物的错误的认识路线。唯心主义认识论中有一派是客观唯心主义者,他们把认识看作是天上掉下来的,认为世界是精神的,不是物质的。这种“精神”,中国的朱熹称为“理”,德国的黑格尔称为“绝对精神”,意大利的托马斯·阿奎那称为“天主”。他们胡说人的认识是由“理”、“绝对精神”或“天主”给的;“圣人”、“天才”是“理”、“绝对精神”的体现者,或者是由“天主”决定的。另一派是主观唯心主义者,他们把认识看作是人的头脑里固有的,认为客观世界只是人的感觉、观念的产物。中国的孟轲说“万物皆备于我”,英国的贝克莱说“存在就是被感知”,奥地利的马赫说物体就是“感觉的复合”。一句话,他们都把认识看成是主观自生的。[-]鼓吹先知先觉,[-]宣扬天才论,这都是否认认识来源于实践的唯心论的先验论。另外,英国的休谟和德国的康德,否认人们可以认识世界或可以彻底认识世界,这是一种不可知论。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都不能正确解决认识世界的问题。

  唯物主义认识论从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的基本原则出发,认为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是可以认识的,人们的认识是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这是一条从物到意识的正确的认识路线。中国的公孙龙说:“天地与其所产者,物也。”“夫名,实谓也。”[1]认为天地和它所产生的东西都是物,即实际事物;“名”,即认识是对“实”的称呼、反映。荀况认为:“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2]人具有认识客观事物的能力,客观事物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法国的狄德罗说:“物质是我们感觉的普遍原因”。唯物主义认识论也就是反映论,承认还是否认反映论是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的重要区别。

  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在古代是朴素的自发的唯物主义认识论,发展到近代成为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认识论。由于它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不能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和认识过程的辩证法,因此,它们的认识论是直观的消极的反映论。只有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才是唯一正确的认识论。它坚持从物到意识的认识路线,把辩证法应用于认识论,认为物质决定精神,精神反作用于物质,这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它科学地全面地解决了认识论中一系列根本问题,克服了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局限性,彻底驳斥了唯心主义认识论和不可知论,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一次大革命。


注:

[1] 《公孙龙子·名实论》。

[2] 《荀子·解蔽》。

《哲学小辞典·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部分》2.35 认识论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