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兴代发)我给俄罗斯岳父5万彩礼,他问我:“为什么用金钱衡量爱情?”
“记录一万种人生探寻成长规律”

最近在社交平台上出现了一种“表格化爱情”,意思是网友将恋爱对象和自己的外貌、收入、家庭、品味等等一系列条件列成表格,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判断两人是否匹配,严谨程度堪比商业竞标。
这样的现实似乎反应出大家对婚恋愈发严谨的态度,婚姻从来都不只与爱情有关,所谓“门当户对”的说法也永远都不会退出舆论的舞台。但是,接受如此现实也难免让人感到灰心,“卷起来”的爱情真的还能保留住那份“心动”吗?
加兴和欧拉的爱情故事,如果相识之初就被放到社交平台上“求建议”,可能就是那种被“劝分”的典型。异国、网恋、语言不通、兴趣迥异、成长背景大相径庭,这样两个人在爱情的驱使下走到了一起,仅仅见了两面,就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以下是加兴的讲述。
讲述者|加兴
编辑|特蕾莎
一场跨国网恋
我和欧拉是网恋。但一开始不是奔着网恋去的。
我是中国人,她是俄罗斯人,都想找外国人练练英语,没想到找到了彼此。我先给她发的消息,发了个hello,她没理我,但一星期以后我突然又收到了回复。一开始就是朋友间的闲聊,没想到越聊越觉得投缘,聊天变得越来越频繁。
聊了一个多月左右互相产生了好感,开始每天跟对方分享自己的生活。
我一直在天津,那时候大概29岁,计算机设计师。她30岁,在离芬兰很近的俄罗斯西部小城大卢基生活,本来学的是金融,结果在证券公司待的太无聊就辞职了。她喜欢运动,爬山、滑雪、滑冰,所以最后干脆就去了一个运动俱乐部上班了,对了,她还爬过阿尔卑斯山。
大卢基是一个边境城市,以畜牧业为主,家家户户养马、养奶牛。欧拉家里养了20头牛,5匹马,还有几十只羊,视频的时候她会给我看她家养的松鼠。我一直生活在城市里,觉得还挺新鲜的。
我就给她介绍各种中国的美食,讲咱们的传统文化。有时候下了班我自己在家做饭,也会一边做饭一边跟她视频,教她怎么做中国菜。
截然不同的生活本身就是最好的话题,虽然我们的物理距离相隔万里,但通过互联网的链接,彼此就像生活在身边的朋友一样,越来越亲近。
聊了三个多月以后,我问她:“咱俩聊了三个多月了,你觉得我怎么样?”她很坦诚:“我觉得你很好,诚实、阳光、性格也挺好。”然后我就表达,网恋不容易拉进距离,咱们最好能见面。一起吃饭,出去旅旅游,会增进感情,也能更好地让我们判断适不适合在一起。

她有点犹豫,可能觉得三个月还是太短了,于是她给我出了一道“难题”,让我给她出往返的机票钱。
俄罗斯往返的机票当时是6000左右,也快赶上我一个月工资了,我也担心这是不是个骗子,但转念一想“就算是个骗子,能骗我什么呢?钱没了还能挣,错过了就真的错过了。”一咬牙一跺脚,觉得“嗨,赌一把”,就很痛快地答应了,我说:“没问题,来回的飞机票我都给你报。”她也很惊讶。
2020年的五月份,北京首都机场,我们见面了。
她当时是半夜两点的飞机到北京,我前一天晚上就在首都机场附近的酒店住下了,特意跟前台预定了叫醒服务,结果那天前台把这事儿给忘了,我三点自己醒了,坐车才往机场赶。
一到机场,发现欧拉的电话打不通,我满机场找她,找到她之后,她直接把包甩在我身上,生气了,我就跟她一顿解释。后来她跟我说,落地之后找不着我,她当时就慌了,以为我要失约了。
她见我第一面那天就跟我说:“你有点胖,不是我喜欢的类型。”我也觉得她有点太瘦了,跟我想象中也有差距,但我们彼此对对方的好感也是显而易见的。
我妈见到她特别开心,觉得家里来了个“洋娃娃”,一开始还有点害羞,后来天天腻乎着她,带着她出去玩。我爸也高兴,他平时要上班不能跟我们一块儿逛,但是每天下午两三点就问:“欧拉想吃什么?我给她做。”每天专门去买菜,换着花样想让她多尝尝不同的中国美食。
我带着她听相声、看京剧,去了天津的各种景点,吃了天津的各种美食。半个月过去之后,我感觉她不再像个客人,似乎也成为了我们家的一员了。
欧拉走之前那天我问她,“我能不能正式成为你男朋友?”她点点头,答应了。
走之前我带着她在我父母家一块儿吃的最后一顿饭,吃完我开着车送她,在车里,我俩都哭得稀里哗啦的。

房子、车子、钱,
跟你爱不爱欧拉没有关系
那年的夏天,我去了她的家乡,那是一个感觉伸手就能摸着云彩的小城,天很蓝,环境很好。
欧拉的父亲是前苏联的一名坦克兵,长得很凶,留着大胡子,但人又很幽默,笑起来的时候特别和蔼。见我第一面就给了我一个热情的拥抱,他特别有劲儿,手臂看起来比我的小腿都粗。
欧拉的母亲很温柔,爱笑,跟她一样瘦,总问欧拉:“加兴想吃什么?”那一个月,也把她的拿手菜让我吃了个遍。
刚到没多久我就感冒了,她母亲知道之后给我端过来一杯深颜色的“药”,跟我说喝了就能好。我接过来一仰头就干了,没多久就睡过去了。后来才知道那是一杯60多度的烈酒,喝完之后浑身冒汗。我当时就在心里感叹,不愧是战斗民族,治感冒的方法这么简单粗暴。

因为语言不通,我不知道怎么说,就帮着她家人干活。跟着她父亲去菜园里摘菜,再跟着她母亲洗菜。还跟着他哥哥上山去伐木,劈柴,前前后后抢着干活。
他父亲想送我一张熊皮,就真带着我上山打猎,我们进到森林里,他父亲跟我说:“别怕,在车里待着就行。”人在森林里待着,真的能听见野兽的叫声,后来我俩找了一天没找着,我跟他说:“下次咱不去了行吗,熊皮我不要了,我害怕!”
跟他们聊天听不懂或者不知道说啥的时候,我就哈哈笑,后来她跟我说她爸对我印象特别好,觉得小伙子性格真好,爱笑。
他们俄罗斯有句谚语,意思大概是“无缘无故笑就是傻”,你走在俄罗斯的大街上会感觉大家好像都很严肃。在我看来笑就是一个很自然的表示友好的方式,看见旁边过来一个小伙子长得那么帅,我就对他笑一下点一下头,人家很诧异。一个月的时间,我就交了不少朋友。

因为我们已经确定了情侣关系,所以我就嘱咐她跟她父母也讲讲我们家的家庭状况。当时我就跟她说,我们家是普通家庭,父母是退休工人,父母用他们毕生的积蓄给我买了一套小房子,我用自己的工资买了人生中第一辆车。我自己手上并没有多少钱,多数的钱都花在日常开支上了。
欧拉跟她父母说完之后,她父母表示很诧异,我并不在场,但他们当时的表态是:“为什么加兴要说这种事呢?”他们觉得很惊讶,有些奇怪。他们觉得:“这个事情跟你爱不爱欧拉一点关系都没有。”他觉得你爱她就可以了,对我女儿好就可以了,你说的房子、钱、车,跟你爱不爱欧拉没有任何关系。
他们家的经济状况其实要比我们家更好些,不光靠畜牧维生,也做些小生意,他们承包了那个城市的玩具组装,同时也给超市供应新鲜的牛奶,日子过得还算富裕。但他们并不会带着一种评判的眼光去看待我的家庭。
她爸爸就说,“你就问加兴愿不愿意跟你结婚?爱不爱你就可以了,其他的事我们并不在乎。他的物质条件,只要你自己觉得行就行。你愿意嫁给他,你就跟他结婚。”
虽然他们不要,但我还是准备了一点彩礼,不多,五万块钱。我把这个钱转成卢布给他们家的时候,她爸爸特别惊讶,死活就不要。最后就换了一种方式,我说这个钱您留着,等以后我们回俄罗斯,我们吃饭、衣食住行,肯定得花钱,我们用的是人民币,要回到俄罗斯肯定就不方便,您把这钱存起来。最后通过这种说辞,他的父亲才接受了。

跨国婚姻里的柴米油盐
2021年的二月份,我们办了婚礼,在天津,因为疫情的原因,她父母没能来到现场,通过视频的方式见证了整个过程。
我俩谈恋爱的时候我就跟她说了,我说我们家就我一个孩子,我父母岁数年龄都大了,我需要陪在他们身边生活,这是我唯一的一个要求,她答应了,说“没问题,那我就跟你去中国生活”,她的父母也同意了,但是有一个要求,每年要回去住一个月。
婚后她暂时还没有开始工作,主要是在学中文,每天的课程安排的挺紧的,早上10点开始,下午5点左右结束。在天津也有不少她的老乡,我们住的地方大学多,外国人也挺多,她没课的时候就叫上朋友们一块儿出去玩。
如果要从事难度比较高的工作的话,中文是需要考级的,但是对于我们来说首先还是日常交流的需要。我就希望她出去不迷路,能自己去超市买个东西什么的,这些日常沟通能完成我就放心了。

欧拉喜欢做饭,但是只会做俄罗斯菜,我是个中国胃,吃不习惯,可每次看她忙一天了就觉得不忍心让她白忙活,夸她做得好吃。但有时候我累了一天下班回家,饿得不行,也忍不住会抱怨:“我回来那么累,你给我做点我爱吃的不行吗。”她就:“那我不会做,我只会做这个俄罗斯饭。”
我也会给她做饭,做早餐,我早早起来做好,放在厨房,等她起床之后热一热就能吃。做的一般都是天津的早点,比如炸油条、煎饼果子什么的,这个习惯从结婚之后一直坚持到现在,快三年了。
对于钱的想法上,我俩的差异比较大。欧拉问过我:“为什么你每天都要去工作?”在她看来,挣那么多钱没有用,够花就行了,我们有存款可以先花存款,不用把自己弄得那么累,不想去就不去了。但对于咱们中国人来讲的话,有存钱这个习惯,总觉得眼光得长远一点,即便有存款也得天天出门上班去。
现在我也给她普及“中国式存钱思想”,比如把钱分几个部分,告诉她每部分钱是用来做什么的,应急用的、医疗用的、常生活用的,我们日常生活用的就这点钱,所以我们要计划着去花。

如今我们已经结婚三年了,也在计划着要个孩子。以前我就问过欧拉,想要几个孩子,她先问我想要几个,我说一个就行了。她说那不行,最少三个。在俄罗斯这是很正常的,基本家里面最少是三个孩子起步,还有四五个的,甚至十来个的都有。但是对于我来说压力就太大了,可能养不起。
很多人觉得跨国婚姻特别光鲜亮丽,觉得找一个外国人特别新鲜,特别有意思,但是真正结婚之后你会发现麻烦的地方也特别多。如果选择了跨国婚姻,就要相应承担更多的压力,比如两个人文化上、观念上的差异,要花更多的心思去解决两个人磨合过程中大大小小的问题,而不只是图个一时新鲜。
后来我问过欧拉,怎么那么勇敢,能跨越国境来到我身边跟我一起生活,她的回答让我很感动,“我没有考虑过那么多,我觉得这个男人适合我,我愿意跟这个男人生活在一起,无论多远我肯定都会过来的。”
我敬佩她这份勇敢,感激不同的文化塑造出的她这份对爱情的执著,也感激生活让我遇到了她。
本文为真实故事
本文为原创作品,洗稿、抄袭必追究法律责任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