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不需要死磕也可以不忘初心》
这几个月我几乎不停在寻找,到底什么是适合自己的工作,到底什么样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
我发现这其实是一个无底洞。 但其实也是有迹可循的。
那就是: 我们要从自己最底层最本质的需求和心理出发,而不是去寻找自己想要的行为。
因为你热爱和喜欢的不是某个特定的行为,而是行为背后的心理状态
怎样去理解这句话。
举几个实际的生活例子:
1/ 关于谷爱凌。
你知道谷爱凌曾经想当一个跳伞运动员吗?
为什么我要强调跳伞而不是滑雪?跳伞和滑雪之间又有什么奇妙的联系呢?
谷爱凌,我们现在都知道她是一个自由式滑雪运动员,天赋爆棚,年仅18岁,就已经在自由式滑雪领域获得了诸多成就和荣誉。
能有这番成绩,背后自然少不了持久的努力和辛苦的付出。
那么是什么让她一直坚持到现在?
她自己也说过,是因为自己热爱,因为自己热爱滑雪。
其实,她爱的不是滑雪,而是在滑雪过程中,给她带来的刺激和战胜恐惧过后的快感。
这其实在她的其他爱好中得到印证。
她曾经特别想当一个跳伞运动员,但是她母亲觉得跳伞太危险了,让她尝试一个危险的项目就够了。
这里有个关键词:危险。
跳伞和滑雪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对于人类来说都是略危险的运动。
其实谷爱凌她喜欢的不是滑雪,而是略危险的运动。
更准确的说,她喜欢的是这些运动背后,给她带来的刺激和挑战,以及战胜挑站后那种兴奋和喜悦。
这在她那篇在纽约时报上发布的文章也得到了印证 这篇文章叫《我承认,我爱上了恐惧》。
文章的开头,这样写道:在我迄今18年人生的后10年里,我一直在追寻着的是一种纷乱的、充满恐惧的爱。
其中文章中有几个重复出现的词,特别有意思:上瘾/酷爱/着迷,肾上腺素/兴奋/压力/恐惧/紧张/不确定性,控制/战胜/识别。
总结起来的话,其实就是她的标题:爱上恐惧。
这篇文章很意思,值得每个人去阅读和思考。
回过头来说,知道这行为背后的底层心理和需求有什么用?
用处可大了。
放在职业规划上,比如拿我自己举例子。
在上小学的时候,自己最大的梦想,是当一名天文学家,为此我还买了许多物理天文方面的书籍来看,甚至觉得自己就是当这块的料。
但是现在,我学习的东西和工作,跟物理天文八竿子打不着。
难道我真的放弃了自己的梦想和初衷吗?
其实没有。 因为后来发现,自己喜欢的不是物理和天文,我喜欢的只是那些神秘和未知,甚至让我感到一丝害怕的东西,这会激发我的好奇心和求知探索欲望,激发我的想象力,让我兴奋不已。
这也是为什么我之后会喜欢读侦探推理、神话和科幻小说。
我不一定要把它当成我的工作,因为难有对口,我可以把它当做自己的业余爱好,这样同样可以保持自己的天性。
如果真的要在工作上发挥这样的天性的话,不一定要当一个天文学家,可以是做一个自媒体人,来传播一些自己喜欢的东西。
其核心在于,你抓到了最底层最核心稳固的东西,这样就可以做到等效代替,把它替换成更有利于你实际发展的东西。
不一定要死磕,不一定要执着,也可以做到不忘初心。